边界的建构:基于社会资本的探讨(1)
      
          根据第一章所述,本次调查的定量研究从客观指标入手,将调查对象划分成四
      对二元对立的关系:收入中产与非中产;消费中产与非中产;职业中产与非中产;
      学历中产与非中产。本章将力图从这四对关系的对比分析中探讨中产阶层的社交情
      况与社会资本情况。另外,根据本项研究的需要,本书也把中产身份认同与社会交
      往问题进行了交叉分析,以便在主观指标上进一步深入分析中国中产阶层的社会交
      往行动。
      
          从数据显示和深度访谈的情况来看,中产阶层的社交行为确实有自身的独特性。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下四个方面:
      
          数量可观的社会圈与社会资本
      
          各类中产阶层的社交圈数量都比相应的非中产(主要指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社
      会阶层)要多一些,这与上文所讨论的两者的相关性关系是一致的。这从另一个角
      度再次证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网络关系越多,社会资本量越大,个人获得的
      社会回报也就相应较多。
      
          中产阶层的社交圈数量多与其学业和职业发展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由于职业
      的性质,频繁与客户打交道是中产的特点,而这些客户常常会构成中产的社交圈。
      武汉的访谈对象W12 在接受访谈时说:“跟客户有的交往一段时间之后,大家也会
      成为朋友,特别是对方的兴趣爱好跟自己相似的时候。”由于有较长和较复杂的求
      学经历,因此各类同学扩展了中产的社交圈。有许多中产在接受访谈时表示,社交
      圈比较多是正常的,因为读了那么多年书,光同学可能就有四五个圈子。北京的访
      谈对象B5则是靠进一步深造扩大了自己的社交网络,由于在北影读在职研究生,因
      此她结交了许多新同学,并被带入他们的圈子,给自己的精神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
      许多帮助。她说:“在我帮助朋友们的同时,朋友们也会常常帮助我。他们会帮我
      约稿,帮我干这个那个的杂事,甚至会帮我买自行车。”另外,由于中产的职业通
      常具有较高的竞争压力,因此许多中产不得不借助各种社会资源的力量来赢得竞争,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迫中产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上海的访谈对象S8在接受访谈时说
      :“大学毕业后,我在国营企业做了7 年技术工作,3 年销售工作。1993年辞职去
      广东,做销售经理兼法律顾问。1996~1999年,回淮南做了3 年代理商,卖油漆,
      做得不错。1999年到合肥经商时安徽省司法厅招律师,我就考上了。后来以安徽事
      务所的名义到了上海。”  他说,外地律师来上海很不容易生存,他之所以能生存
      下来,“接的大都是朋友的案子”。由于以前经商时的朋友很多,使他很快在上海
      某律师事务所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现在他还经常陪这些老总们打球,他认为这样
      的社交“收获最多”。 
      
          在本次访谈仔细研究的某一个案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社交圈是如何随着社会地
      位的提高而发展变化,并且如何反作用于社会地位本身的。南京的自由职业者N6,
      原是一家国营企业的工人,其社交圈仅限于她自己的同学、同事和邻居。这些朋友
      没有钱,也没有高学历,几乎都是青工,属于较低的社会阶层。后来,她的丈夫在
      生意上获得成功,家庭变得非常富有,其社交圈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是她觉得
      原有社交圈中的很多人让她看着不顺眼了——她认为他们变得很“庸俗”,没有什
      么共同语言,于是就基本上断了来往。后来随着陪同丈夫的应酬多了,认识了许多
      生意人的太太,于是就经常与这些人一起玩。玩熟了以后,这些太太们又分别把她
      介绍给自己的社交圈,于是她就认识了一些名校的教师、医院的医生和媒体的记者。
      现在她起码有了八个以上的社交圈,而且这些朋友不是很有钱就是很有社会地位。
      有了这些朋友,在外人看来,她作为中产阶层一员的身份就被确定了,很少有人知
      道她曾经在一个国营企业干过几年体力活,完全没有高等教育的背景。
      
          电话调查显示的数据表明,在所有中产阶层中,消费非中产与消费中产之间在
      社交圈数量上的差距最大,而职业中产与职业非中产之间的差距最小(具体数据见
      表4-12)。这说明两点:其一,社交行为与人的消费行为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其
      二,消费中产——人们习惯意义上讲的“小资”与职业中产——人们习惯意义上讲
      的“白领”在社会交往方面尽管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别。在
      访谈中我们发现,某些被看作是典型的中产职业,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职业,
      其边界的封闭性特别明显,因此其社交圈也并不十分广泛。武汉的访谈对象W4就说,
      他们家平时很少出去,与领导、同事之间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主要的圈子就
      是老同学,而且来往得也很少。另一位武汉的访谈对象W5则干脆直截了当地说:
      “我们不像别人那么有空闲,除了工作还有科研任务,连老同学都沟通很少,只要
      有时间就与家人呆在一起。”看来,近乎异化的繁忙劳动一方面可能刺激了社交圈
      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抑制了社交圈的发展。这可能就是职业中产与非中产
      调查数据相近的重要原因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中产与非中产在社交圈上有一定的差别,但总的来说本次
      调查得到的两者的数值都不高。多数调查对象没有社交圈或只有一两个社交圈的数
      据说明,受调查地区目前的社会资本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这与当前中产阶层多从非
      中产的地位奋斗而来有密切的关系,从这一点也可以折射出,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
      还处于起步阶段。相信随着社会中层比例的增加,个人社交网络的复杂化将成为今
      后发展的趋势。
      
          通过数据的交叉分析发现,那些社交圈较多的调查对象通常对自身的社会经济
      地位的评价也比较高。从下层到中上层,社交圈数量不断增加(具体数据见表4-13)。
      那些认为自己是社会中上层的调查对象,其社交圈的数量远高于那些认为自己只是
      社会下层的调查对象。在本次调查中,社会上层的社交圈数量不如中上层多,这可
      能与样本个体数量不多有很大关系。但也可能与上层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他们并
      不喜欢中产阶层那种广泛的社交生活,他们也无须通过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社会名
      望或增加自己的各种回报。社会上层的社会资本不应当用社交圈的数量而应以其社
      交圈的质量来加以衡量。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