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往:边界与区隔(1)
      
          分析和研究某一社会阶层有各种不同的视角和方法。从社会交往或者交流出发
      或以其为核心,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其中较为独特而且硕果
      累累的一种视角。该方法的定型也许应当感谢米德,因为他在《心灵、自我与社会
      》一书的开篇,开宗明义地指出:“我想提出一种研究方法,其要点在于从社会的
      观点、至少从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交流的观点出发研究经验。”乔治·H 米德:《
      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第1 页。在这种方法的指引下,符
      号互动论研究范式蔚为大观。可惜的是,这种研究视角由于过于拘泥于两个或少数
      主体间的交往行动,因此研究成果比较多地集中于个体的和微观的层面。而且,这
      一视角对于社会交往概念的界定也过于泛泛,因为在这种理论看来,一切非个人的
      行为都具有交往的性质。在符号互动论之后,许多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理论比如社
      会交换理论也对以交往为中心的社会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它们大多仍
      然停留在微观研究的层面,没有摆脱个体主义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社会网络研究
      的兴起,布迪厄、科尔曼、普特南和福山等当代著名社会学者又以社会交往、人际
      网络为核心,发展出一套经验与理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社会资本理论。正是从
      这个逻辑架构出发,社会资本研究将以社会交往活动为中心的社会学研究引向了宏
      观社会研究,使以交往为中心的社会学研究真正成为可能。
      
      
      
          尽管以交往为中心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硕果累累,但纵观社会学理论的
      发展史,还很少有学者从社会交往的角度研究一个阶级的特征。然而,从社会交往,
      尤其是社会资本的角度进行中产阶层特征的研究,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很有意义
      的。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它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阶层的边界有着重要的意义。因
      此,本章的研究思路,就是根据中国五城市中产阶层电话调查与深度访谈的经验资
      料,从社会资本论的研究视角出发,从社会交往方面分析当代中国中产阶层所处的
      社会历史方位,描述其行为与心理特征,研究其阶级区隔。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