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层认同的建构与重构(3)
      
          中国中产阶层的认同局限与重构
      
          作为意识层面的认同,对中产阶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的
      中产阶层是否可以健康顺利地发展下去,是否可以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有赖于
      在社会大众中形成一种中产阶层意识,这样才能使一个阶层真正具有凝聚力,也才
      会让中产阶层群体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
      
          然而,就目前城市中产阶层的认同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首先,在对“中产阶层”这个概念的理解上,就存在着很大分歧。一个极端是,
      部分人把“中产阶层”等同于社会上为数不多的有钱人,由于这些有钱人大多通过
      不法手段获取财富,因此“中产阶层”不免被蒙上了一层贬义色彩,有人甚至明确
      地说“中国没有中产阶层,只有腐败分子”。另一个极端是,部分人把“中产阶层”
      等同于生活温饱的一族,认为“现在都是中产阶层了”,原因是:“日子比以前好
      过多了,有吃有穿。”而更多的人对“中产阶层”的认识是雷同的,几乎就是媒体
      宣传的翻版。由此,笔者认为,当前中国人对“中产阶层”的理解主要是外界信息
      的输入,很少有人在真正思考“中产阶层”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次,在“中产阶层应具备的条件”这个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也显得非常肤浅。
      人们除了认识到中产阶层应该“有房有车”之外,便就是他们精致的生活品味和考
      究的穿着打扮了,少有人会想到其他。事实上,作为充当社会缓冲层的中产阶层,
      除了经济上的特征之外,至少人们还应该具有这样的认同:他们具有力求上进的心
      理状态和良好的敬业精神,他们具有现代的个人主体价值意识和社会道德责任感,
      他们具有渐进的社会改良意愿,等等。而在自我认同方面,则表现出了一定的非理
      性色彩。这种非理性表现在:自我阶层认同偏低、错误的参照群体、假性的阶级意
      识等。不管是社会认同上的局限还是自我认同上的非理性,都会对中国中产阶层健
      康发展的带来不良后果。其结果,不是将中产阶层的发展引入误区,让人们一味追
      究经济收入,讲求生活的奢靡,就是引发社会冲突,带来不可料想的局面。
      
          由此,我们必须审慎地对待中产阶层的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首先,不能让人
      们认为“中产阶层”只是意味着经济上的富有。而是在富有之后,更多地回报社会,
      考虑自己对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其次,中产阶层也应该是社会普通一员。
      他们不应该认为自己有比别人更多的权利,但也绝不应该放弃自己拥有的平等权利。
      他们应该主动维护社会秩序,平时参与公共生活和社区建设,比如打义工、为各种
      民间事业捐款等。说白了,他们有一种大家平等地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一个社会
      这样的人多了,当然就稳定。因为他们觉得社会是自己参与建设的,一旦出了事,
      就觉得自己有责任,不会一味依赖政府。不像一些缺乏中产阶层的社会,一有风吹
      草动,老百姓就觉得政府骗了自己,一起起来造反。如果我们只以金钱来衡量中产
      阶层,不讲公民的权利、品格、责任,那么我们培养的,就只能是个唯利是图的中
      产阶层。
      
      
      
          面对目前中国中产阶层认同的现状,我们没有理由不焦灼,因为本次调查明显
      地表明,当前的中国人尚未有对中产阶层的正确认识与理性认同。我们认为,重新
      建构中国中产阶层认同,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那么,我们又如何来建构中国中
      产阶层的认同呢?由于中产阶层的认同是伴随着中产阶层的形成而发生的,因此我
      们仍旧需要回到中产阶层的形成机制中去进一步挖掘。
      
          笔者认为,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减少政府的行
      政干预,从制度安排上去控制并杜绝政府人员的腐败行为;要扩大市场的调节范围,
      让权力逐渐淡出社会分层机制。在意识领域,倡导积极向上、勤勉爱国的精神风貌
      与高尚、诚信的社会道德。强调中产阶层负有不可推卸的促进社会公正、民主和进
      步的责任,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积极参政、议政。同时,社会舆论和广告
      媒体不可过度宣扬其经济财富和生活方式,以免将人们对中产阶层的认识引向歧路。
      
          成熟的中产阶层必将伴随着全面的、理性的认同,否则中国中产阶层的成长非
      但不能带来一个“橄榄型”的社会结构,相反,可能因为它的分化而带来社会的两
      极分化,这是我们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