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变迁下的台湾中产阶层(2)
      
          2 台湾民众特有的生活形态
      
          90年代台湾民众的生活形态,无论是日常作息、外出用餐、逛地摊、听音乐等,
      都看出分属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之间的差异。除此之外,其他如年龄、性别、都
      市化程度等社会因素也都与之出现不等程度的关联。
      
          台湾地区历年来妇女的劳动率自1954年的29% 、1988年的456%,到1994年大
      致维持在454%的水准。其中固然未婚的妇女劳动参与率较高,但已婚妇女的劳动
      参与率增长的趋势更为显著。吕玉瑕等编《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综述——90年
      代的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系列一》, 台北:社会学研究所,1997。过去的研究即
      指出这十多年妇女劳动力的增加,主要在于已婚妇女的大量涌进且留在劳动市场。
      妇女的劳动参与固然涉及劳动供给量的变动,相关的研究指出个人的教育程度、居
      住地区都市化的程度、工作经验、和家庭相关的因素,如家庭收入、子女数、家庭
      生命发展的周期等都是影响妇女劳动参与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台湾地区劳动力
      普遍短缺,妇女退出劳动力市场后,有着再参与的现象(简称之为“妇女劳动力再
      参与”),而已婚妇女在小型家庭企业等非正式部门工作的现象也颇为普遍。在现
      代社会中,女性就业的趋势上升,似乎是无法避免的,但妇女仍负担着最重的家庭
      照顾责任。到底妇女的家庭角色对她们进入工作世界有何限制?而涉入工作世界对
      她们的家庭生活有何冲击?都是令人相当关注的课题。张苙云等编《中央研究院民
      族学研究所综述——90年代的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系列一》, 台北:社会学研究
      所,1998。
      
          3 台湾民众的性别角色行为和态度
      
          事实上,对“男主外、女主内”这种性别角色分工的研究看来,在急速社会变
      迁之下,台湾民众的性别角色行为和态度,呈现出的是相当冲突和矛盾的,尤其是
      职业妇女,对家庭角色倾向传统的态度,而对工作角色又表现出现代的态度。值得
      推敲的是,男性的性别角色态度要较女性更为传统和保守。从比较结构的观点来看,
      性别角色的规范是依附整体社会经济结构而存在。台湾经济发展需要的是能够服从
      并且能够接受低工资的劳动力,成长于传统父权社会规范的个人所带有的社会价值,
      的确有助于产生这样的劳动力,尤其是女性。在以家庭、国家甚且国际市场的经济
      利益的前提下,这样的劳动市场的运作方式,不仅维系了传统的社会规范,也加强
      了妇女的从属地位。由妇女外出工作是为了家庭整体利益和长远福祉的发现来看,
      传统的家庭意识的确规范了女性工作者的行为。王甫昌等编《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
      究所综述——90 年代的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系列二》, 台北:社会学研究所,
      1998。
      
      
      
          40年代以后的台湾,逐渐由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着
      工业化和都市化之同时,从政府到民间,从生产、商业到教育、社会福利和医疗服
      务,台湾社会的组织形式也渐以“科层体制”的组织形式为主要潮流,而逐渐呈现
      出“组织的社会”的特征。此类结构性的特质如何影响个人的行为以及组织与个人
      的关系,是社会学领域比较缺乏探讨的。70年代后期开始越演越烈的反对运动,乃
      至今日民众表现出的不同的政党支持和异议性的政治意识,与结构位置等同重要的
      教育程度和族群通婚,都对个人参与反对运动,有着独立而显著的影响。台湾民众
      的异议性政治意识和参与反对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影响着本省籍民众政党的支
      持,结构性机制不仅影响了个人的社会流动、妇女的劳动参与、民众的政党参与,
      有些机制通过代间传承,不断地复制。这包括对父母和养儿的态度、工作生活与家
      庭关系、音乐欣赏、消费行为以及生活作息等。瞿海源: 《台湾社会变迁调查基本
      资料》,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4。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