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产阶层的大众文化与传播(1)
      
          自1970年代起,台湾的经济即快速成长。根据官方资料显示:家庭支出在娱乐
      文化部分在70年代中期至1980年是至今最为快速的时段,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最
      具代表意义的是“7-11”形式的便利超市开始在台北都会的出现。资料显示,台湾
      在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是汽车、旅游人口及旅游业最为快速成长的时期;90年
      代中期是台湾消费社会形成进入深化期的阶段,台湾民众的消费行为过程已无形中
      形成了点、线、面地毯式的变动。换言之,由1970~2004年间,民众消费形态不仅
      是在社会阶层、社会结构、大众心理或社会整体认知上有了改变,它更直接冲击既
      有的文化系统,也间接地挑战了台湾民众长期的价值观念。在一连串的经济发展计
      划的施行过程中,台湾在经济发展上获致明显的成就,而且也促成其产业结构的转
      变,逐步脱离传统农业社会而迈向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社会。陈光兴与Inter 
      AsiaCulturalStudies:Movements 共同主编,同前引书,2001。
      
          大众文化(massculture) ,顾名思义即大众传播媒介所呈现的一切文化产品或
      讯息内容,或有学者称之为“流行文化”或“通俗文化”(popularculture)。值得
      注意的是,大众文化与“高级文化”(highculture) 或“精英文化”(eliteculture)
      不同,与“民俗文化”(folkculture) 也有差异。简言之,大众文化是介于高级文
      化与民俗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形式。但是它对中产阶层兴起却有相当大的影响,理
      由有以下几点:
      
          1 中产阶层的大量出现,具备了消费大众文化的基本要因,即有知识、有钱、
      有能力去接触大众文化,提供了大众文化生根、茁壮成长的市场。
      
          2 教育的普遍:推行义务教育,文盲大量减少,民众知识水准普遍提高。
      
          3 工业化:因为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单位生产力大增,使得大众开始有较
      多的时间去追求娱乐。
      
          4 大众媒介的快速发展:一般人从思想的传播,到大量的娱乐享受,都可以
      借着和大众媒介的接触获得参与的机会。广播电视媒体和机械复制技术的发达及文
      化传播的企业化,促使大众文化的确立,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当然,大众文化的产
      生,不完全是大众传播的力量,而且以科技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经济的繁荣、公
      众的闲暇以及消费社会等许多因素为基础。彭怀恩:《传播与社会——何谓大众社
      会理论?何谓大众文化?其与传播媒介的关系为何?》,台北:世新大学学期课程。
      
          与社会变迁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讨论大众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诸观点时,学者马奎尔针对三种不同层面来谈:
      
          (1) 宰制对多元(dominanceversuspluralism):宰制论者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掌
      握于少数精英或优势阶级手中,其媒介的权力集中,信息来源受少数人的控制,信
      息内容呈标准化,以及大众对媒介内容极度依赖等;多元论者则认为信息来源及内
      容都是多方面的,阅听人可依兴趣及需要选择媒介内容。
      
          (2) 大众媒介的离心和向心趋势(centrifugalversuscentripetaltendences) 
      :主张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向心力的研究者,认为媒介内容具有促进社会整合的功能,
      增进社会安定秩序,或进行社会控制;主张大众媒介具有离心力者则认为,媒介内
      容可以促进现代化和传播新知,或制造了疏离、价值解体及社会脱序等。
      
          (3) 媒介先变迁或社会先变迁(mediaorsocietyasfirstmover?) 主张媒介先变
      迁者,以媒介为中心,认为媒介是改变的动力;主张社会先变迁者,以社会为中心,
      认为社会中的政经变化才是带动社会变迁的主力。但是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究竟
      以大众媒介为中心或以社会为中心,截至目前为止并无定论。彭怀恩,同前引书,
      台北:世新大学学期课程。
      
          社会影响媒介,或媒介影响社会?
      
          根据马奎尔的讨论,究竟是社会影响媒介,还是媒介影响社会,共有四种主张,
      分别是:
      
          (1) 理想主义认为,媒体是社会的反映者。在此概念架构下的理论有:个人价
      值观改变理论、媒介是社会变迁的引擎理论、科技决定论、文化帝国主义等。
      
      
      
          (2) 唯物主义认为,媒体是社会改变的结果,是社会某些需求的响应,或是一
      些历史情况的显现。它把文化看作依附于社会结构,大众传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想要单独去改变社会世界,实则力量微乎其微。事实上,为了在现存系统中存活下
      去并获取利益,它常会抵制变迁,甚至声援统治阶级的权力。在此概念架构下的理
      论有:主流的社会学传统观点、古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媒介理论、国家发展
      的依附理论等。其中主要的社会学传统,认为个人行为是由社会力量所塑造,这些
      社会力量是社会关系和社会意义所引起的。
      
          (3) 相互依存论认为,大众传播和现代社会形式之间有相互影响、共存共荣的
      现象。社会中的个体和集体有对信息和娱乐的需求,由大众媒体予以提供;而社会
      则提供传播工业成长所需求的资金和时间资源、科技以及社会文化的氛围。
      
          (4) 媒介自主性论者认为,大众传播可刺激变迁,促进对其节目的需求,并对
      文化及政治的自由气氛有所贡献。大众传播亦因而能运作得更好,大众传播亦可散
      布新观念及新发明。彭怀恩,同前引书,台北:世新大学学期课程。
      
          当大众化消费步上全球化的脚步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