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与陨落的阶段性关联(1)
      
          中产阶层是现代人所认同及努力追求的。中产阶层是现代社会里一个开放、容
      许凭个人努力而改变身份地位的社会制度与环境的象征,是不靠背景后台、自力更
      生的成功人士,是拥护开放、进步、自由的思想代表,是一股以温和、渐进、改良
      主义的手段来争取社会改革的力量,是现代社会上一种持久的、客观的、理性又理
      想的声音等。
      
          一个引领风骚、备受关注的阶层
      
          虽然中产阶层是一个引领风骚、备受关注的阶层,但是事实上,就现代社会中
      产阶层处境转变的研究,并不多见。原因之一是过去世界各地的中产阶层多处于上
      升轨道,一般研究的注意力都放在这个阶级如何崛起的问题上,而鲜少留意到这个
      努力向上层社会流动的象征代表,也可能会从高处下滑,甚至倒地不起。随着社会
      经济发展的结构变迁、社会流动与价值观的转变,他们面临着一个怎样的处境?他
      们必须接受一个怎样的挑战?尽管中产阶层常处于矛盾性的阶级位置,但不容否认
      他们仍是台湾社会中最稳定、最中坚又最主要的基础。
      
          事实上,在现代化理论中,中产阶层一直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被视为实现现
      代化的推动力量。ClarkKerr,JohnT Dunlop,FrederickHarbisonandCA Myers,IndustrialismandIndustrialMan
      (Harmondsworth:PenguinBooks,1973 )在有关民主发展的研究当中,中产阶层
      亦往往被视为经济发展与民主化之间的中介因素,在经济增长、城市化、教育日趋
      普及的情况下,中产阶层的队伍将会壮大,而他们的存在及成长,成为了影响民主
      化的关键性变项。参考SeymourMartinLipset,“Somesocialrequisitesofdemocracy
      :economicdevelopmentandpoliticallegitimacy ”,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Vol
      53,1959;SamuelP Huntington,TheThirdWave:DemocratizationintheLateTwentiethCentury
      (Norman:UniversityofOklahomaPress,1991 ),pp 66~68。对阶级与民主化的
      关系另有不同的理解,见DietrichRueschemeyer,EvelyneHuberStephensandJohnD 
      Stephens,CapitalistDevelopmentandDemocracy(Chicago:ChicagoUniversityPress,1992)。
      
          过去台湾社会的阶层划分十分明确,现在则因为社会流动机会的与日俱增而越
      来越模糊。由于选择职业的自由,许多人得以逐渐提高自己的社会阶层;因此,既
      得利益者也无法轻易地维持其地位了。这种由下往上及由上往下的社会流动,自然
      而然造成中产阶层的大量出现;然而,中产阶层的定义却是见仁见智的,鉴于中产
      阶层的社经地位“不高不低、不好不坏”,最常用的分类变项就是“所得”和“教
      育程度”了。
      
          一般而言,中产阶层至少须有大专的学历,但是收入多少才算是中产阶层呢?
      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标,学界多不以数值资料来下定义,他们宁取个人资历为标准。
      由于中产阶层定义不一,其所占人口比例也不免因而分歧。许嘉猷说:根据新马派
      理论的统计,在1993年,中产阶层占台湾人口的34% ,此一比例在1998年底时应已
      高达40% 。许教授固定每十年做一次相关的调查。此外,他发现:中产阶层多集中
      在都会区,1993年时58% 的台北市民是中产阶层,现在恐怕2/3 都是了。同时,客
      观调查和主观认定所得的资料也不同。蔡瑞明副教授认为:主观认定的结果往往比
      客观调查高上10% ~20% 。一个人生活安稳,就自认为中产阶层了。他同时提供一
      个较为保守的资料。他说:以各项调查的平均值为立论基础,因此百分比不免低些。
      根据1997年的统计平均,客观调查下的中产阶层人口在25% ~35% 之间,而主观认
      定自己是中产阶层者则高达30% ~50% 。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盖浙生教授的资料又不同了:中产阶层的人口比例在1986
      年时是45% ,到了1994年则上升至55% 。他同时指出,中产阶层的中数分配对社会
      大有好处,一个社会若有60% 的人是中产阶层,而上下各占20% 的话,这个社会就
      会很稳定,因其弹性大,应变能力就强。他接着表示:因为社会开放,资源公平给
      予,于是使得社会得以容纳更多的中产阶层。过去中产阶层加速经济成长,同时减
      少贫富差距,但现今情况已渐渐改变了。根据许教授的研究:1951~1980年,台湾
      地区的所得差距一直在减小,因为财富的平均分配和不断的经济成长,台湾创造所
      谓的经济奇迹;但自1980年以来,连续13年,所得差距一直在加大,这是因为收入
      的主要来源已由薪资收入转为财产收入。所谓财产收入系指股票、房地产等收入。
      薪资收入的差别不大,财产收入的差别则越来越大;然而,财产所得又是无法分配
      的,这也和商业形态的改变有关。1980年是一分水岭,指标如便利商店进入零售业
      和财团垄断情况日益严重。《社会流动——由社会流动到专业敬业》, 许嘉猷:
      “根据新马派理论的统计,1993年中产阶级占台湾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四,此一比例
      在1998年底时应已高达百分之四十”;蔡瑞明:“主观认定的结果往往比客观调查
      高上百分之十到二十。一个人生活安稳,就自认为中产阶级了”;盖浙生:“中产
      阶级的人口比例在1986年时是百分之四十五,到了1994年则上升至百分之五十五。”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