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社会转型与中产阶层的兴起(1)
      
          在西方,工业化及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是中产阶层产生的社会背景,但在中国,
      工业化本身并没有对包括中产阶层在内的中国社会的阶层变动发生必然的影响。我
      们看到,工业化的背景是在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及由此引发的大规模的社会转型
      下发生作用的。
      
          这样的结论基础是,尽管在1949~1978年的30年间,中国的工业化也取得了举
      世公认的成就,它的年平均增长率即使去除灾难性的大跃进年代(当时最高的年度
      曾达到110%)也在7%左右。但是,除了遏制中产阶层滋生等政治手段外,另一些经
      济方面的原因,也使中国中产阶层的产生即使在经济上也是一个梦想。政治上的做
      法包括两个似乎对立的方面:一是在工人、农民的对立面维持了一个“符号性”的
      剥削阶级达30年之久。本来,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为了巩固新的基层政权和革命的
      成果,防止已被推翻的地主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反抗和破坏,在革命胜利后的一
      段时期内使用阶级身份符号体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后来
      这一符号体系的使用不仅延续了30年,而且被扩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连上述
      “阶级敌人”的子女也被打入城乡人口的另册。有关中国农村的具体论述参见周晓
      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三联书店,1988,
      第159 ~160 页。在毛泽东时代,老式中产阶层被称为“小资产阶级”,它一直是
      思想改造的主要对象之一;而专业人士则被称为“职员”,这同样也是一个灰色的
      标记。在这样的情况下,进一步的阶级分化从政治上被遏制了。二是在所谓“人民”
      的范围内实现平均主义的“去分层化”(destratification)策略。据美国社会学
      家白威廉的研究,1960~1970年代,中国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也是最为平等的国
      家。从表0-2 中可以看到,在那个时代,中国高收入者的收入只是低收入者的2 
      2~23 倍,而基尼系数更是只有0 20~0 21。其实,去分层化的手段或途径
      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平均主义的工资制度(在1970年代,也就是说在文化大革
      命的后期,还一度开展过对工人中执行的“八级工资制”的批判,称为“资产阶级
      法权”),还包括日常消费的配给制度(你即使有钱也无法购买高级食品或衣服)、
      住房的分配制度,以及对计件工资制度、奖金制度的批判和停用。
      
          表0-2 社会主义国家的收入分配* 十分位数比率  (1970年计)基尼系数(1964
      年计)苏联3 2 —波兰3 20  26南斯拉夫—0 24匈牙利2 6021保加利
      亚2 4021捷克斯洛伐克2 4019罗马尼亚2 3 —中国:劳动人口2 30
      20中国:国营单位职工2 2021* 引自William L Parish, “Destratification 
      in China”, in Waston, J(ed ), Class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Post
      Revolution Chin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在表中,
      十分位数比率=以工人收入顺次排出十等份,并以头份及尾份计算该比率。 
      
          经济上的因素同样是多重的,其中包括:由于受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中国工
      业化的道路是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前提的,因此与国民消费生活有关的轻工业和服
      务业一直严重滞后于人们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由于在农业中贯彻“以粮为
      纲”的原则以及人民公社本身的半军事化的管理原则,农民的社会流动受到限制,
      而1953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包括粮食在内的农副业消费品也一直处在严重的短
      缺状态,毛泽东时代盛行的各种票证制度就是这种短缺的最好注脚;由于先后与美
      国、印度和苏联的军事对峙,国防开支一直占到国民收入的相当比重……这一切都
      使得中国普通百姓的收入在1952~1980年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增长。据《中国农业
      年鉴》(1980年)和《中国统计年鉴》(1981年)统计,1952年国家部门的年度平
      均工资实际为446 元,1980年为529 元,28年总增长率为186%;农村集体人均收
      入在集体化后的1953年为388 元,在毛泽东逝世前的1975年为544 元,22年的
      总增长率为402%。转引自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
      国革命内部的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第517 页。
      
      
      
          变化发生在1978年以后。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了大规
      模的改革开放。这首先从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然后转向城市的诸多经济领
      域。在此后的20余年内,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1978起,中国
      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都在8%左右,1992~1994的三年间则达到11% ~13% 
      之间,即使在全球经济尤其是东南亚经济普遍低迷的20世纪的最后几年,仍然达到
      7%左右,即使在强调“宏观调控”的最近几年也保持在8%左右。中国改革开放的总
      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十二大上提出的在1980~2000年的20年间,国民生产总
      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也提前5 年实现。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六大经济强国,
      而按麦迪森运用购买力平价方法进行的测算,中国更是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它的GDP 总量占世界总量的129%。参见《中国GDP 统计存在水分吗》,《扬子晚
      报》2002年5 月4 日A12 版。
      
          如果说中国经济在20世纪最后20年的迅猛发展,为中国人民生活的改善奠定了
      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的话,那么中产阶层的出现和成长还与1978年后出现的中国社会
      的转型有着最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中国社会的转型包括三个
      最主要的方面:其一,沿着1949~1978年间的工业化道路,继续实现从以农业为主
      导的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社会的转变;其二,尤为重要的是,从指令性
      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其三,从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向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体系的转变。我们紧接着就会看到,正是这种社会转型及下述由这种转型
      带来的社会生活多方面的变化,使中国中产阶层的出现和成长成为现实。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