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运作(1)
      
          地  产  运  作国内经济起飞涌现出不少民企富豪,但其资金来源往往非常
      神秘,随着周正毅被调查消息的曝光,其财技亦逐渐被揭露。一直表示自己“财政
      状况健康”的周正毅,其实十分擅于利用银行融资及杠杆技巧。其中,他将上海地
      产股份押予中银香港,事隔一年才披露,曾引起香港证券市场人士的关注。此外,
      还传出他违约拒绝原地安置拆迁户,以及被怀疑洗黑钱等。周正毅于2002年5 月收
      购“建联通”时,首先是向中银香港借过渡性贷款进行收购,在取得公司控制权后
      再把股权抵押予中银香港,但股权抵押一事却在2003年1 月才披露。而周正毅的妻
      子毛玉萍在收购上海商贸时,亦向证券行抵押股份融资。
      
          综观周正毅的运作方式,是在取得公司控制权后,即部署把私人名下的资产注
      入上市公司,从而套现偿还银行贷款及作其他用途。如他原本计划在2003年6 月3 
      日召开上海地产股东特别大会,表决注入私人集团“农凯”名下的东方伦敦伯爵豪
      园,以套现7 亿元人民币,就是计划的一部分,但随着周正毅本人及其妻毛玉萍的
      事发,股东会亦被迫无限期押后。
      
          其实,周正毅在2003年1 月已成功地以3 8 亿元把上海四星级酒店逸和龙柏
      饭店注入上海地产,而在2003年3 月又把上海吴中路的一块商用地皮,注入上海地
      产。由于多次注资,使公司持有的现金流由2002年5 月时的21亿元,跌至事发前公
      布的现金资产16亿元。另外,市场又传他原本有意把部分国内地产项目,在内地抵
      押给银行,然后在香港的银行分行取得贷款。不过,因为涉及外汇问题而最终作罢。
      
      
          除了周正毅,国内一些民企富豪的资产来源,外界所知也不多。但据了解,早
      期土地价格极低,房地产利润率普遍超过三成,发展商惯用“空手套白狼”之术,
      逾五成买地成本来自贷款,建屋成本也靠贷款,再提早收取买房者的预付款项,或
      以内部员工的名义骗取购屋贷款,总之发展商实际付出资金不到一成,但利润却达
      三倍以上。
      
          有报道称,周正毅在上海静安区的旧区重建项目,有住户至今仍未收到赔偿。
      据有关资料显示,周正毅无偿获得上海市的一流好地,但他却拒绝如约原地安置拆
      迁户。
      
          周正毅在2002年夺得将八块土地并为一块6 3 万平方米的地产开发用地的权
      益。这块地位于上海腹地静安区,开发资金为人民币50亿元。这是上海有史以来最
      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需要拆迁12000 户居民。
      
          依照规定,如果开发商无偿得到国有土地开发权转让,必须同意让搬迁居民回
      迁重建的住宅。但代表约2000家拆迁户的6 名居民却向法庭提交诉讼书,控告周正
      毅拒绝让他们回迁。土地开发权转让文件显示,周正毅末付分文却获得其中至少一
      块土地的开发和使用权。
      
          对周正毅的调查主要集中于问题贷款,包括一笔向中银香港借的21亿港元贷款。
      周正毅用这笔钱购入上海地产控股有限公司的75% 股权,然后又用这些股权来抵押
      贷款。
      
          有关方面表示:“周正毅案”主要涉及中银香港集团,与上海方面无关,只因
      周正毅的公司主要业务在上海,周正毅本人也在上海长驻,所以中纪委及监察部人
      员才选在上海对其进行调查。
      
          调查期间,周正毅表现得很合作。周正毅除与妻子毛玉萍涉嫌在港涉及中银50
      亿元
      
          金融案外,其以私人投资的方式,在上海主要百货公司开设六间英皇钟表珠宝
      店同时也被列为调查对象,以了解珠宝店是否被用作洗黑钱。
      
          英皇钟表珠宝所属的英皇集团在2003年6 月3 日已发信给周正毅,表示即时收
      回英皇的名称使用权。据了解,英皇以“租牌”方式,向上海六间英皇钟表珠宝店
      提供大批价格昂贵的珠宝及手表,每月收取一定的“租牌费”。
      
          问  题  贷  款 
      
      
      
          一位在建行上海分行工作的人士透露,该行曾多次派人去周正毅的农凯集团
      “蹲点”,这也印证了关于上海十多家银行频繁造访农凯集团上海总部的报道。该
      人士表示,自己并不清楚建行对“农凯”的债权有多少,因为牵扯的公司很多,相
      互担保、抵押的情况很普遍。
      
          有报道称,周正毅先后向上海十多家银行取得数以十亿元的巨额贷款,其中以
      中国银行及建设银行贷款最多,兴业银行也是一大债主。
      
          周正毅从2000年开始在国内法人股市场掘金。虽然江浙沪一带不少人士看好这
      一行当,不过周正毅看中的应该不仅是法人股以后可望流通的前景,更考虑到可以
      利用上市公司这个融资平台。
      
          周正毅旗下的“海鸟发展”2002年通过了在6 ~12元之间按10配6 的比例配股
      的议案,该议案当时如获实施,可能会为公司带来3 ~5 亿元资金。
      
          除了“大通证券”外,周正毅还通过“大盈股份”持有“富友证券”12.77%的
      股权,这为他介入二级市场的炒作提供了便利。
      
          另外,周正毅还通过上海农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兴业银行2.33% 的股
      份,为第六大股东。
      
          首富的空手道
      
          由周正毅打造的上海企业王国,错综复杂,特别是旗舰农凯集团与各股东间的
      互控结构,令人猜不透谁才是控股股东,但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投资者入局,迷惑银
      行取得融资。
      
          有人认为,周正毅案最令人关注的,是周正毅与中银香港的关系,即周正毅收
      购“建联通”的资金来源。
      
          一名机构分析人士说,由于周正毅在上市公司持有的所有股份,都已经作为过
      渡性贷款的抵押给了金融机构,同时他又在不停地把自己的私人资产通过上市公司
      “套现”,因此最终的财务压力可能会传递给金融机构。
      
          2002年6 月,周正毅计划收购由和记黄埔及国浩持有的香港上市公司“建联通”。
      该公司原本开发电讯业务,但网络股热潮过后,各股东的兴趣都锐减。当时,“建
      联通”账面上的现金约有22亿元,加上1 个亿的科技项目可出售,现金流达到23亿
      元。
      
          中银国际为周正毅收购“建联通”的财务顾问。周正毅以每股0.82元,向“和
      黄”等大股东买入“建联通”近六成股权,还向其他小股东提出全面收购,整个交
      易达15亿元。
      
          周正毅通过毛玉萍与刘金宝的关系,顺利从中银香港借取21亿过渡性贷款,而
      抵押品竟是尚未收购的70% “建联通”股份。其中除15亿元是借给他作收购外,余
      下六亿元多是后备信贷额。中银香港明知这笔贷款违规,风险保障严重不足,但是
      双方当时有默契:当周正毅完成收购“建联通”后,那21亿元现金的运用都要获中
      银香港批准,而中银香港也派两位相关人士加入“建联通”董事局。
      
          中银香港规定,所有贷款审核程序,都要先经由信贷初审部主任进行初步筛选,
      并由该部门
      
          总经理签名核实。若是大额贷款,申请要交到大型企业放款审查委员会(简称
      “大放审”)
      
          作最终决定。而周正毅这笔贷款的违规问题也正是出于此。
      
          据有关知情人士透露,当时“大放审”的成员有企业信贷部副总经理卢重兴、
      总经理兼副总裁柯文雅,以及总裁刘金宝等人。在审批周正毅的这笔贷款上,作为
      部门副总经理的卢重兴,应在“大放审”的会议上负责说明贷款内容,最后须由与
      会人士举手表决。然而卢重兴清楚,以借款人背景抵押品来看,这笔贷款很有问题,
      于是借故不出席会议。事后不久,卢重兴便由企业信贷部调到特殊资产管理部出任
      总经理。
      
          实际上,香港银行界当时对中银香港给予周正毅21亿授信额度贷款予其收购
      “建联通”颇有微辞,都认为过于“儿戏”。
      
          “这笔贷款,在我们银行根本不可能批出。所有银行内部都有贯例,即使拿‘
      汇丰’来抵押,也只能贷五成,更何况‘建联通’这样三四流的上市公司,最多只
      可能借一成。周正毅要收购上市公司,自己却一分钱不出,这是什么道理? 而中银
      香港的贷款,净利息收入只有3 厘,却要承担21亿元这么大的风险,根本不值得。
      如果这样做都行,不如我贷款给你
      
          去收购‘和黄’好了,那岂不是更有保障! ”香港一家华资银行的企业信贷部
      管理人员对此曾发表过很肯綮的议论。
      
          2002年8 月收购完成后,“建联通”改名为“上海地产”。而周正毅也同时开
      始进行他的套现大计,将上海的物业项目,逐一注入“建联通”,套取公司21亿元
      资金,既够他还清中银香港的贷款,
      
          还可以一并清还“农凯”以前欠上海银行的问题贷款。这样周正毅不单可以无
      债一身轻,手上还有一个上市壳。只要时机配合,他便可利用消息刺激公司股价上
      升,趁手上股份水涨船高之际配股套现,摇身成为真正的富豪。
      
          接着,上海地产又以3.3 亿元购下上海吴中路一块面积不详的地皮,使周正毅
      套现7 4 亿元,估计这批现金,已全部还给中银香港,换言之,尚欠中银7.8 亿
      元。于是,在2002年4 月底,上海地产又计划向“农凯”购入旗下的东方伦敦伯爵
      豪园地产项目,作价6.6 亿元。周正毅以为这次交易可以“过骨”,差不多还清中
      银15亿元贷款后,便轮到他“吃大茶饭”了。谁知人算不如天算……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