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犯忌
      
          旧时民间“冲犯”观念很严重,动不动就说会冲犯到什么什么神灵。尤其在婴
      儿刚出生的前几天里,人们的行动更是百倍小心,甚至头三天内不敢畅快地高兴、
      热闹一番,惟恐高兴过了头,折了婴儿的福气,弄个乐极生悲,夭折了婴儿,到那
      时可就又后悔莫及了。这种“慎行”恐“触犯”、怕“冲犯”的观念,形成了各种
      禁忌,反映在鬼神信仰方面。俗以为,婴儿降生后不久,眼睛是干净的,干净到既
      可以看清尘世,又可以看清鬼魅。所以,许多时候,婴儿突然发颤、抽搐,惊恐不
      安,或者眼睛发直,视线导引不转,就是他(她)看到了什么成年人看不到的东西
      了。正因为如此,出于对婴儿的保护,要让婴儿尽量避开神事,以免在人们还不察
      觉的时候,被神鬼惊吓着了。所以民间一般庙会、打醮、道场、佛事、祭祀、朝拜
      等事,都禁忌让婴儿参加或者靠近。一般婚丧事,也忌婴儿靠近。如果不小心碰上
      了这类事,要赶紧躲开,并请人占卜化解。天一黑,就不准再带婴儿出门了。否则,
      婴儿会被野鬼吓着。
      
          南方有床母神灵的信仰(床神有床公、床婆之分,但通常称作“床母”)。俗
      信,婴儿一出生就受到床母的保护。床母还能在婴儿睡觉时,教导他(她)。俗以
      为婴儿睡眠中时有微笑、皱眉、嘟嘴等表情,便是床母正在教他(她)呢。这时候
      忌讳将婴儿弄醒,使他(她)“学习”中断,恐将来变成呆痴。因为有床母信仰,
      所以也怕冲犯、触怒了床母。常常要拜床母。拜时要用衣食、香烛等物敬祀,但忌
      用酒。据说是怕床母喝醉酒,疏忽了看护婴儿,使婴儿从床上滚落下来。另外,婴
      儿睡着以后,据信床母神还会带着婴儿的魂魄四处游玩。这时候最忌在婴儿脸上涂
      抹各种颜料,以防魂魄回来时,不认得归宿了。如果真的如此,婴儿会失去生命的。
      
          民间许多到寺庙中求过子的人家,真的生了孩子后,要到寺庙中去还愿。否则,
      恼怒了“送子观音”、“送子老奶”、“注生娘娘”等神灵,会把婴儿再“收回去”
      的。还愿时除交上许愿时说的钱数外,还要用黄金纸包一整块砖,放在寺庙中,写
      上还愿人的姓名,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神灵的酬谢。这是至今仍残留于民间各地的一
      种求子还愿迷信陋俗。不知何时能够根除!在台湾,若是替婴儿祷告神灵,敬奉神
      明的鸡腿与通常敬神的鸡腿不同,即鸡腿不能屈入鸡腹中,而要完全放直。取意使
      婴儿“脚骨长,有食福”。敬神的酒也不能像通常那样分三巡注满,而要一次斟满
      酒杯。取意婴儿尿大泡,不要一会儿一尿,使母亲多洗尿布。从此看到民间是事无
      论巨细都要依靠神灵的,在敬神求吉祥的严肃场合中,竟连鸡腿的作用和小孩撒尿
      之类的事联想了进来,也是民俗中极有趣味的一例。
      
          关于婴儿冲犯的禁忌,旧时还与“灶神像”和“孩儿灯”两事有关。据《中华
      全国风俗志》云,辽阳人逢朔望必敬灶神。灶神像上绘一犬一马,俗传买回的灶神
      像,像上之犬口若张开,当年所生的婴孩,必不能长寿;口若紧闭,则婴儿发育壮
      旺。所以有初生婴孩之家买灶王神像,忌讳买有犬张口的。“送孩儿灯”是旧时江
      苏一带的习俗。俗传用泥捏制成的孩儿灯送至不生育人家,能使之生子。故望子心
      切的人家遇有人送孩儿灯来,必以酒食相待,且将此灯供奉于堂前。婴儿生下后,
      则更要好好敬奉这孩儿灯,好像孩儿灯就是婴儿的本命
      
          一般。如果这个泥偶的手足有所损伤。则以为是神意受到了冲犯,那么这个婴
      儿将来也势必要遭残疾。以上这些都是与婴儿冲犯迷信有关的习俗禁忌,也可见到
      旧时民间对婴儿看护的一些神秘观念。
      
          喜礼忌
      
          中原一带最重添人进口。生子养女是一件大喜事,俗中有许多庆贺的礼节。据
      旧志云:“新乡县初生男女,三日报喜。抬礼盒,用米、面、鸡、酒之类。男用雄
      鸡,女用雌鸡。母家但受酒,余物各添少许。鸡之雄者,配以雌,雌者配以雄。仍
      令抬回。亦有牵羊者,须添配一羊。否则,折羊钱。越五日,母家备礼叩喜,男家
      择吉请酒,谓之‘吃面’。母家赠小儿以首饰、衣物之类,厚薄不等。亲友亦以鸡
      酒致贺。弥月后,母家来接女,谓之‘叫住满月’。”这一记载,基本上反映出了
      中原一带在庆贺新生婴儿之喜中的习俗和禁忌。各地也还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和特色。
      林县一带,头胎婴儿,不论男女,报喜最隆重。建国前富裕人家抬食盒、酒坛,赶
      两只褐山羊,项系铜铃,一路叮当作响,为让众人知晓。建国后,一般农家,报喜
      时将“喜帖”放在一小木匣中,装入钱袋内,让一童子背着去报喜。生男孩用左肩
      背,生女孩用右肩背,“男左女右”,一路不准换肩,是男是女,一目了然。到姥
      姥家后,款待报喜者,要烙油饼、做鸡蛋面疙瘩汤等,忌讳给报喜者做面条饭,否
      则,据说婴儿会爱流鼻涕。上蔡一带报喜,俗称“吃喜酒”。男家又称“吃喜面条”,
      女家又称“送祝米”。生头胎婴儿后,男方的上辈要到女家报喜。报喜时,除送常
      礼外,生男孩要抱一只公鸡,谓之“大喜”,生女孩则抱一只母鸡,谓之“小喜”。
      双胞胎,抱两只鸡。女家见到鸡,不言而喻,就知道生的是男是女了。报喜时,双
      方商定“送祝米”的吉日。“送祝米”忌讳在中旬,因“十”与“死”谐音,故避
      之。“送祝米”抬礼盒,挑礼挑,忌讳用竹篮子。俗话说,“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因而避忌之。礼物之中要配一只鸡。男孩配母鸡,女孩配公鸡,有祝婴儿成人婚配
      之寓意。男方招待女家吃饭,主食一般是蒜面条,俗称“吃喜面条”,即从此出。
      
          据有关资料讲,云南彝族生了孩子后,姑爷也要到岳父岳母家报喜。除带酒食
      外,也要带一只鸡。不过与中原一带的习俗不同,生男孩不是抱公鸡,而是抱母鸡
      ;生女孩不是抱母鸡而是抱公鸡。岳父、岳母看来抱来的是母鸡,就知生的是男孩,
      看到是公鸡,就知是女孩。岳父岳母收下鸡后,要换只鸡给姑爷。抱来母鸡,换只
      公鸡;抱来公鸡,换只母鸡。姑爷把换来的鸡抱回饲养,不准杀吃。这意思,抱走
      的鸡,只是报信用的,换回的鸡才是婴儿的“本命属性”,所以是杀不得的。从生
      子报喜送鸡的不同习俗中亦可见到风俗之异曲同工之妙了。
      
          开封一带,生子报喜又尝以鸡蛋(鸡子)为象征物。头胎产婴之当天,就由女
      婿持鸡蛋到岳家报喜。如生男孩儿,煮鸡蛋六个或八个,必为双数,忌单。用红颜
      色染过之后,在鸡蛋的一端,再用墨或锅底炭涂一黑点,表示为“大喜”。如生女
      孩则煮鸡蛋五个或七个,必为单数,忌双,也用红颜色染了,不再涂黑点,表示为
      “小喜”。报喜后,岳母要烙面饼一张,令婿带回,沿途撕碎喂狗,直到抛尽为止。
      俗信,如此可保婴儿成人,免于夭折。因为代表其“本命”的那张面饼已经喂过狗
      了,所以婴儿可以不必再有什么顾虑,也不会再有什么灾难了。俗间有孩子小名称
      作“狗剩儿”的,也大体是属此意。
      
      
      
          未满一个月的婴儿,河南沁阳一带俗称“胎毛鬼”,禁忌走门串户。等到满月
      时,女家要来接闺女住娘家,俗称“接腿”,或称“走满月”、“过满月”等。走
      前,须先给婴儿剃去胎发(参见本书前文“剃胎发”一节),给理发师封礼。离家
      门时,产妇头上扎红布条,插桃枝或柏枝。婴儿头顶红布。俱是怕秽气未退尽,恐
      有所冲犯,故以红布、桃枝、柏枝禳解之。走时,婴儿的姑姑要在婴儿的鼻梁上抹
      一道黑色记号,到外婆家后,由婴儿的姨母擦去。民间俗话云:“姑姑抹,姨姨擦,
      婴儿能活一百八。”又云:“姑抹姨擦,婴儿强似铁疙瘩。”在外婆家,至少要住
      十天,否则,恐婴儿将来不够十成人。多则住一个月必须返回。返回时,婴儿的姨
      姨还要在婴儿的鼻梁上抹一道白色记号,由婴儿的姑姑给擦去。民间俗话云:“黑
      来白走,婴儿能活九十九。”
      
          开封一带,产妇满月后回娘家时,娘家要由产妇的亲兄弟迎接婴儿。产妇无兄
      弟时,才可由外祖母迎接。住满月返回婆家时,男家要由婴儿的祖父来迎接,祖母、
      伯母等禁忌迎接婴儿。俗说女性属阴,恐在婴儿初次出门时,迎之不吉,故忌避女
      性迎接。
      
          总之,从婴儿出生到回外婆家小住,这一段时间内,姻亲双方家庭中都是很热
      闹、喜庆的。同时又要备加小心谨慎;以免造成什么失误和差错,使得那已经来临
      的喜事再生什么变故。其目的,都是祝愿婴儿健康、长寿,阖家幸福美满的,只不
      过,这些旧惯习俗中也难免含有迷信思想的困惑和封建礼教的侵扰。
      
          命名、认干亲忌
      
          婴儿一生下,或者未生之前,长辈们便要给婴儿起一个名字。汉族一般是沿用
      父姓,下添两字,或一字,成为婴儿的姓名。旧时,子女多,还有以伯仲顺序或字
      辈形式固定下一字的,实际婴儿也就是再起一个字,连缀成名了。这是大号。大号
      的起名是很慎重的,往往要请有学问的人来仔细推敲,反复研究,才能定下婴儿的
      名字。由于过去迷信五行克妨的思想严重,有些地方在与婴儿起名时要先请算卦先
      生算命,命中缺少什么的,便设法在姓名中补上。比如,命中缺水,则起名时要有
      “氵”旁;命中缺火,则起名时要加“火”字等等。实属一种禁忌迷信,包括心理
      上对这种禁忌迷信的适应办法。民间又有一种“碰姓”(或称“闯姓”)的习俗。
      河南郑州、开封一带婴儿出生后头天早上,婴儿的父亲要出门碰姓。碰上第一个人,
      不管是男女老幼,跪下就磕头,然后说明家中生孩子,让对方起名。农村过去早起
      的,大都是拾粪老头,有的毫无思想准备,碍于习俗,不能推却,只好信口胡诌一
      个,于是“粪筐”、“箩头”、“狗妞”、“猪娃”的,就出来了好多。不过,这
      一般都是小名儿,小时叫叫也没什么要紧的。有人还说,这样的名字反而不生事、
      安稳。有些地方,给婴儿起过名的还要被认成干亲。干亲最喜姓“刘”的和姓“程”
      的,因其与“留”、“成”等吉祥的字眼儿声音相谐;最忌讳的是碰上姓“王”的
      和姓“史”的,因“王”、“史”与“亡”、“死”等凶厄的字眼儿相谐,恐不吉
      利,会使婴儿夭折。但若真的碰上了,也不能不算,不能再去另碰一次。最多暗地
      里祷告、禳解一番也就算了。可见“碰姓”习俗中也含有“碰运”的占卜性质。白
      族孩子出生后,如果八字与父母正冲,也要把他(她)拜寄给别人或神灵取名字。
      如拜寄给爱氏皇帝,就从爱字取,叫爱某;如拜寄给关帝君,就从关字取,叫关某
      等。这也是和“碰姓”、“认干亲”相类似的一种习俗,其中有些是直接把孩子托
      付给某一神灵护卫了。
      
          至于被认干亲的一方,也是有忌讳的。河南滑县一带,未结婚成家的人,或虽
      结了婚但尚未有子嗣的人,或自家婴儿也还很小的人都是忌讳被认做干亲的。俗以
      为,认了干儿之后,自己就不会再有亲儿子了,所以“认干儿,失湿儿”。可见,
      人人首要的,还是要顾及到自己的子嗣安全才是。
      
          死亡禁忌
      
          民间以为婴儿在母胎内死亡,或降生不久死亡的,都要将死婴丢弃在水中。俗
      以为,如不这样做,婴孩就会变成邪鬼来作祟,母亲也不能再怀孕了。所以,死婴
      尸体常常在水坑内或河水中发现,即是此迷信习俗影响的恶果。
      
          小结
      
          关于婴儿的禁忌习俗是琐碎、繁杂的。我们所录下的都是比较普遍存在着的,
      还有许多更细微处,本书实难一一详述。不过这些禁忌总的来讲,其作用在于始生
      时刻,是判断吉凶,表达民众关于婴儿近期前景(成活还是夭亡,健康还是残疾等)
      的占卜信仰的;在于育养阶段,又多数是为着维护婴儿正常的发育和茁壮成长的;
      在于冲犯方面,是防止获罪于神灵或者希望得到神灵的佑护的,在于喜礼方面,是
      遵守礼教,联络姻亲情谊并且祝愿婴儿幸福长寿的;在于命名、认干亲方面,也是
      防止婴儿有什么缺憾,有什么闪失的;最后,在于死亡方面,又是于无可奈何之中
      寻求死者与生者的安稳以及新的转机的。总这,禁忌指出的总是凶厄灾祸,要求的
      总是避忌躲闲,而希冀的却又总是美满、完善。这种希冀尤其在于婴儿身上是更加
      丰富而闪烁着理想的光芒的。又因为,婴儿自身本是无所谓禁忌的,所以关于婴儿
      的禁忌实际上仍是关于大人们的禁忌。千百年来,正是这些民间禁忌习俗,像一架
      古老陈旧而又灵活多变的心理调节机器一样,随时调整着家家户户做父母的心态,
      使他们在恐惶、欢愉、担忧、亲昵、满足、渴望等等多种复杂的情感中度过了产育
      婴儿这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日子。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