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9·11" 事件发生以后,美国情报界的日子非常不好过,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
      查局更是被国会和公众责难的焦点。双方都有失职之处:中央情报局未能在国外获
      得本·拉登策划这一活动的预警情报,联邦调查局则没能在国内发现和制止恐怖分
      子的准备活动。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美国各情报机构门户之见太深,互不合作、
      不通信息,是这个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
      
          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曾一度就"9·11" 事件相互责难,都说问题出在对方。
      这样的互相指责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双方都意识到对彼此都没有好处,于是决心加
      强相互间的情报合作与共享。联邦调查局局长罗伯特·米勒将这一点列入他的改革
      计划中,决定设立一个情报办公室,由中央情报局派员管理,并由中央情报局派出
      专家帮助联邦调查局收集和分析情报。中央情报局对这一点予以积极配合。
      
          2004年10月,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就"9·11" 恐怖袭击预警的责任问题达
      成谅解,承诺今后不再相互指责对方有失职行为。他们达成谅解的第一个标志就是,
      双方合作逮捕了美籍" 基地" 组织成员穆加西尔,挫败了一起袭击阴谋。
      
          然而,这两家之间长期的历史恩怨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全化解的,很快,在审
      讯俘虏的问题上,双方又发生了争执。
      
          反恐战争开始以来,美军手里抓到了不少俘虏,其中不乏重要分子,如" 基地
      "组织的重要头目本·沙伊赫·利比,阿布·祖拜达,穆罕默德·卡塔尼等。按照惯
      例,审讯俘虏是联邦调查局的传统地盘,但是随着反恐战争的紧迫开展,中央情报
      局得到授权,使用新的、更加严厉的审讯手段,撬开被俘恐怖嫌疑人的嘴巴。对于
      联邦调查局" 只给胡萝卜不加大棒" 的审讯策略,中情局认为太" 纯洁" ,并且收
      效太慢。二者由此开展了关于审讯权的" 激烈争斗" 。双方互不相让。联邦调查局
      把问题捅到局长米勒那里,中央情报局找到该局负责反恐问题的负责人科弗·布莱
      克。布莱克打电话给局长乔治·特纳特,后者直接去了白宫。最后,这些重要分子
      被交给了中情局。
      
          在关塔那摩基地,中情局严酷的审讯手段让联邦调查局大开眼界,只有" 好奇
      地将鼻子贴在玻璃上观看" 的份儿。殴打、饥饿、剥夺睡眠、感官刺激、水牢、还
      有一种" 水板" 刑罚:在被审讯者脸上盖一块湿布,并不断往湿布上滴水,这样受
      刑者会产生溺水的感觉。
      
          中情局在执行命令之前没有忘记自我保护,但是,尽管司法部备忘录为他们的
      做法提供了法律依据,它还是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一直以执法部门自居的联
      邦调查局认为自己被边缘化了,并且不认同中情局的审讯手段;随着虐俘丑闻不断
      被揭露,军方也对中情局提出抗议。中央情报局局长乔治·特纳特终于不堪各种重
      荷,宣布辞职。
      
          "9·11" 事件之后,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都加大了机构组织的改造力度,
      前者加重对人力情报的投入,后者扩大了权限,进行机构改革。不论发生什么变化,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对老对手之间既合作又争斗的关系还将继续持续下去。
      
          合作不会终止,争斗更不会罢休。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