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惩支那军
      
          1937年7 月8 日(此为著者观点,中国为7 月7 日——译者注)清晨,北京郊
      外约30公里处突发了一起不祥事件。驻扎在丰台的日本军与中国驻防部队在马可波
      罗桥(中国名卢沟桥)发生冲突。东京的陆军参谋本部马上得到了报告,指示将前
      一天晚上由短暂的步枪交火所引起的这个问题就地解决。位于北京至汉口铁路线上
      的卢沟桥附近地区的交火持续了3 天。至11日,经当地双方指挥官协商,签订了停
      战协议。之后大约3 个星期,军队的指挥者成功地维持了停战协议。
      
          这时,军部内在对中政策上产生了严重分歧,鉴于事态严重,正在双叶休养的
      裕仁不得不返回东京。分别以陆军省军事课和陆军参谋本部作战课为主的一派认为
      卢沟桥事件是一个机会,因为日本与中国之间存在着许多恼人的未决问题,比如说,
      “满洲国”从未得到中国政府法律上的承认,标志满洲事变结束的停战协议也没有
      得到遵守,设在华北各省与满洲之间的非军事区经常遭到侵犯等等。如果将北京郊
      外的这场战斗当做一个挑衅的借口的话,那么所有与中国的未决问题都将会通过一
      场有力的军事打击得到解决,因为中国人永远也不会是一个难对付的军事对手,所
      以,应该立即将部队调至北京地区,“保卫日本人的生命和财产”。持这种强硬主
      张的军官得到了关东军参谋部军官和南满铁路公司(皇室为投资股东)的一些文职
      官员的支持,他们希望将公司的铁路线从“满洲国”延伸到华北,因此希望看到事
      件的扩大化。①
      
          而另一派由上层少数资深官员组成,以参谋本部第一作战部长石原莞尔少将及
      其部下第二课课长河边为中心。他们担心中国的情况变得太混乱,会导致把增强自
      身实力的军备资源转向对苏联防御上去。7 月9 日,近卫内阁召开紧急会议,决定
      暂时延缓向华北增派部队时,主张就地解决事件的不扩大派的观点暂时占了上风。
      然而,扩大派早已在幕后进行活动,让本土的师团处于待机状态,并起草了增派部
      队的命令。当近卫内阁11日再次开会时,9 日的决议被推翻,会议决定从关东军、
      朝鲜陆军和本土向华北派数千部队。
      
          此时,裕仁对华北事件首先考虑到的是可能来自苏联的威胁。一个星期前的6 
      月30日,不守规矩的日本第一师团在阿穆尔河的干岔子岛上修筑防御工事。那里是
      北“满洲国”和苏联之间界限不清的边境,苏联军队也来到了岛上,随之发生交火,
      日本方面摧毁了两艘苏联炮舰。苏联方面则表现得比较克制,虽然调来了更多的部
      队和炮兵,但是没有立即反击。②东京和莫斯科互相指责,事态解决的尝试似乎就
      要开始。俄国人会不会沿着“满洲国”边界发动攻击呢?天皇在会见近卫首相、新
      陆军大臣杉山和海军军令部部长之前,首先召见了陆军参谋总长闲院亲王。
      
          “如果苏联从背后攻击的话,怎么办?”陛下问道。闲院宫回答:“我想陆军
      会回击的。”听了回答,陛下又重复道:“那不过是陆军的武断。如果万一苏联发
      动了攻击,怎么办呢?”殿下只是说:“那没有办法。”陛下因此看起来非常不满
      意。③
      
          裕仁想确切地知道应变计划,而闲院宫回避了这个问题。可是,尽管他对闲院
      亲王的报告很失望,还是同意了近卫内阁的决议,向华北派兵,在派遣令上盖上了
      他的印章。
      
          明知有停战协定,但是急于一下子解决所有与中国悬而未决问题的近卫内阁决
      定扩大事态,而天皇从一开始就默许了这一点。卢沟桥事件后的决议程序与满洲事
      变的模式有很大区别。那时是当地将校造成非法的既成事实,天皇事后明确地追认
      了他们的行动。而这次,近卫内阁主动与陆军的扩大派串联一气,裕仁也是从一开
      始就不支持不扩大派的方针。另一方面,就某一点而言,这个成为中日战争起因的
      最初事件与早有预谋的满洲事变有相似点。7 月8 日,向驻扎在卢沟桥附近丰台的
      中国军营地的射击,是一名日本连队长在没有中央指挥部命令的情况下任意决定的,
      目的是要制造“日本军受到攻击”的假象。尽管这次行动没有真正引起战争,裕仁
      后来在提到它时,还是责怪陆军将一场已经平息下来的小冲突扩展成一场漫长而痛
      苦的中国战争。④
      
          战争开始3 年后,天皇回顾并详述了7 月初那一天,当他仔细考虑在华北应该
      做什么时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他首先考虑的是不得不准备与苏联作战了,因此他认
      为与中国方面除了妥协和拖延别无选择。他为此与闲院亲王和陆军大臣杉山谈了干
      岔子岛问题。他们告诉他不用担心陆军对苏作战的准备:“即使与支那发生战争,
      两三个月就解决了。”对于裕仁来说这似乎是解释得通的,所以他很快将这个问题
      放到了一边,转而与近卫首相商量召集御前会议通过决议解决问题。如果军部反对
      这个决议,到时再说。他与陆海军大臣和统帅部长也谈了话。他们没有使他确信究
      竟该走哪条路,但是“他们在对中国战争的时间表上取得了共识。这就很不一样。
      一切都准备好了,我们行动吧。”于是对中国的战争就开始了。然后事态很快明朗
      起来,日本在中国的兵力不够。天皇说:“干脆把满苏边境的部队调过去。”但是
      统帅部告诉他:“那不行。”⑤裕仁对自己这个目光短浅的决定什么也没有说。
      
      
      
          1937年7 月11日,近卫内阁向日本国民发表的政府声明称,很显然“支那方面”
      有计划地发动了武装抗日,因此,才下令向华北派兵。“但是,维持东亚和平一直
      是帝国的愿望,所以,为了不扩大冲突局面,政府今后也不放弃和平交涉的希望。”
      ⑥日本国内的报道,强调了近卫内阁希望将战斗控制在北京——天津地区,毫无批
      判地、全面接受了责任完全在中国方面的主张。这时,昭和天皇在处理内部分裂、
      有着严重缺陷的军部问题上已经取得了相当的经验,大概知道事情的真相并不像报
      纸所说的那样。但是事件已经发生,而且正在进行中,需要的是如何尽快结束。
      
          就在与中国国民党军队的小摩擦不断发生之际,一场全面进攻的准备正在进行
      中。裕仁对苏联介入的担心在减少,对内阁——外务大臣广田、陆军大臣杉山、海
      军大臣米内和财政大臣贺屋兴宣⑦——公开表明观点,反对将事件扩大到北京——
      天津以外地区感到满意。
      
          两个星期后,关东军和朝鲜军的增援部队与本土派出的3 个师团汇合,7 月25
      日,在天津附近的廊坊,第2 天在靠近北京中心的广安门,发生了几次与中国部队
      的小规模冲突。这时,裕仁开始施加压力,要求进行一场结束战争的决定性战役。
      7月27 日,他批准了国家令,指示驻中国部队司令官“严惩京津地区支那军”,并
      且“命你们负责同地区主要区域的治安。”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