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弄兵符
      
          1932夏,汪兆铭( 精卫) 偕宋子文、李任潮( 济琛) 来到北平,张学良将军记
      其事曰:相见时出示蒋委员长亲笔函,大意是汪院长来平,为对日军事问题,同我
      相商。谈询之下,汪表示政府有对日用兵之意。我询问政府是否具有坚强决心,有
      无相当的准备。汪答曰:“不是那个样子的事,是因为在政治上,受各方攻击,愿
      我对日作一个战争姿态,小加抗战,成败不计,可以应付与( 舆) 论之指责。”我
      聆听之下,惊讶愤慨,答曰:“政府既无准备和决心,拟牺牲将士之性命,来挽救
      延续政治之垮台,我不取也。”汪遂曰:“这是蒋先生的意思。”
      
          我答曰:“你若说蒋委员长意思,既然如此,蒋委员长是我的长官,他会直接
      给我下命令的。他不会来函说同我商讨。既然并不是真正的抗战,这种拿人家性命,
      挽救自己的政治生命的办法,我绝不赞同。”汪呈不悦之色,乃言曰:“我以行政
      院长身份,亲来同你商谈,那末( 么) 同蒋委员长的命令,又有什么分别哪? ”我
      遂答曰:“命令是命令,我服从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命令,那是我为军人的职分。
      至于命令事项,我只是执行,我不负责任。”
      
          汪、张失和
      
          在我国历史上,汉代李将军“将二千众,深入时,无论胜败,要不失为战将…
      …”( 《孙枝蔚与弟书》) ,这就是“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史
      记·李将军列传》) 之飞将军李广。骠骑大将军卫青亦曾说过“人臣奉法遵职而已”。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想张学良将军必是基于这项“不辱君命”为“将”之
      宗旨。张氏又曰:
      
          商谈是商谈,我不计较什么行政院长身份。为政治上的利益而牺牲我部属生命,
      我良心上下不去。我当然是反对。
      
          这一会见乃不欢而散。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1932年1 月锦州之失,使热
      河告急。7 月底,张学良将军部署固守热河方案,电请行政院每月拨350 万,以应
      军费之需。行政院长汪兆铭为此“大发雷霆,通电促我下野。”张氏记述如上。汪
      电文中指责张学良:
      
          溯兄去岁放弃沈阳,再失锦州,致三千万人民,数万里土地,陷入敌手……热
      河告急……惟兄拥兵最多,军容最盛,而敌兵所扰,正在兄防地以内,故以实力言
      之,以职责言之,以地理上之便利言之,抵抗敌人,兄在职一日,断非他人所能越
      俎。今兄未闻出一兵一矢,乃欲藉抵抗之名,以事聚敛,当此民穷财尽之际,中央
      财政竭蹶万分,兄宁不知……弟诚无似,不能搜括民脂民膏以餍兄一人之欲,使兄
      失望于弟,惟有辞职,以谢兄一人,并以明无他,惟望兄亦以辞职谢四万万人,毋
      使热河平津为东北锦州之续。
      
          本来九一八事变以后政府对日军行动取容忍方针,静待国际解决。最使张氏痛
      心者并不在此,而“是当时全国不但不得团结一致对外,反利用外交问题发动政争,
      以逞私愤。在中央迫蒋主席下野,改组为不伦不类的政府,成为一国三公。孙哲生
      (科)、汪兆铭相继为行政院长,而又负不起责任。如锦州、山海关等问题发生,凡
      有请示,则答训为相机或善为处理。在地方,山东韩、刘火并,蜀则二刘对垒,粤
      则二陈相战,贵州毛酋之争。我触目伤心,心灰意冷”。
      
          守  土  失  责 
      
          不幸这次挑起之汪、张二氏你争我辩,并共同辞职的荒唐怪举,正如胡适为文
      所说:张学良以军政两方的全权领袖资格,九一八事变以后锦州退守,对社会上之
      责难就很不容易答辩了。张氏又不能早日自劾辞职。两人之争“其暴国家赏罚的不
      行,政治组织的病态,贻笑于敌人( 日本) ,贻讥于全世界,已无可讳饰了”。
      
          不想,使张将军“触目伤心,心灰意冷”的诸现象之外( 中央及地方政要之争
      );张氏自己又添上了与汪(兆铭) “共同辞职”这一笔。
      
          幸张将军从善如流,引咎辞职。不过,张氏辞职获准之后,北方将领联名上电
      张氏,愿与张将军共进退。此举使张学良获得了新任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
      特任张将军“以委员长全权代表名义,代中正处理一切”,仍不离北平,只撤销了
      北平绥靖公署而已。在北方外患日军大敌压境,内忧至此稍得缓解。
      
          1933年1 月1 日,日军进攻山海关,1 月3 日榆关弃守。以边关风云紧急,当
      时行政院代理院长宋子文、军政部长何应钦等联袂来北平,与张氏筹定大计,图固
      守热河。张将军共统有四个军团,兵力在30万人以上。宋子文希望藉一战能小有成
      绩,乃与张氏亲去承德晤边关重臣汤玉麟,促汤合作。
      
      
      
          宋、张自前线归来,所见军士勇于保护种植之鸦片,远甚于捍疆卫土。前线驻
      军为免真相大白,竟谎报军情危急,阻止宋再向前方进行视察。宋氏目睹行阵无死
      命之士,边陲无死事之将,张学良将军则是毒瘾委顿,既不能劳力,又不能劳心。
      宋氏一切计划乃全成泡影。果不其然,日军以100 余名士兵,战车11辆,于3 月4 
      日从容进入承德。热河省主席汤玉麟失踪。距宋子文与张将军自热河返北平,未足
      两月。
      
          张将军守土失职,罪己电文中自称:“……讵料热河之变未逾旬日,失地千里
      ……”要求“准免各职,以示惩儆”。战况如此危殆,可是张将军尚有余暇请齐白
      石刻鸡血石“定远斋”珍藏印章,并命故宫博物院挑选珍贵古物运送南京。军书旁
      午之际,不忘风雅事,张将军真不愧为儒将。
      
          本来自张学良将军领兵,已是“割据十三载,无处不干戈”。这次华北继东北
      又陷入兵燹,百姓仓皇中,城市逃乡村,乡村走城市,如天崩地裂之恐惧。万里河
      山,敌骑南来,长驱直入,将军竟束手无策。真如诗人李献甫之《长安行》:“将
      军誓守不誓战,战士避死不避生。”
      
          中华百姓何其不幸,生长在亡国逃命的惨痛时代,怎能不沉咽难抑。
      
          更悲惨者,乃是热河之失,断绝了义勇军惟一补给线,使这批真正枕戈泣血、
      奋不顾身、捍卫国土之抗日英雄,更陷于水火。这又岂止百姓日夜扼腕,愤懑不已
      可解!
      
          张氏于保定晤蒋之后下野,全家经上海,戒除毒嗜之后,去欧洲考察访问。
      
          惊  人  之  语 
      
          追溯1932年第一次汪兆铭以行政院长身份莅平,商请兵符,希望藉张将军“小
      加抗战”应付舆论之指责,以巩固个人“政治之利益”,为张氏所拒。部属未被牺
      牲是张学良将军以同袍将士生命为考虑,张氏不失是一位爱兵如子的将军。
      
          第二次1933年,宋子文以代理行政院长身份来北平,商请兵符。为固守热河,
      希望张将军抵御一战,能小有斩获。则宋氏可由代理院长真除阁揆,以达到个人
      “政治上之利益”。这次张氏积极于相助,才有宋、张联袂承德访汤玉麟之行。不
      料汤态度暗昧,宋氏计划成空。这次将士能未作生命之牺牲,是遇敌不战而逃。
      
          1936年4 月,张学良与周恩来会面于肤施( 西安) ,密商联共、停火、合作事
      宜。8 月,张将军在西安两次接见潘汉年之后,潘电中共中央报告张学良态度时说
      :“彼( 张学良) 同意原则,但对( 为) 团结自身仍不敢公开联红,须继续对蒋( 
      介石) 保持灰色与忠顺。因此对兰州可由彼军设法控制,至固原以北诸地任我攻击
      取道,听诸少数骑兵牺牲……”潘汉年还在书面报告中更进一步解释了两次会见的
      经过情形……任凭我们去打,他愿意牺牲该少数部队云( 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
      )。
      
          这次张学良将军,主动“牺牲”“少数部队”。与汪、宋莅平,来求张氏兵符
      出战之事相映照,如果也是基于个人“政治上之利益”,所求究竟是什么?
      
          张将军曾说:“一生佩服近代两个人,一是汪精卫,一是周恩来。”两位俱是
      风采照人、捷悟之士,长于权变与辩才。以张氏助战用兵之例来看,汪、周二人在
      张将军佩服者之层次中,薄汪、厚周已很明显。
      
          可是,1991年张学良离台赴美。在纽约接受美中文化交流基金会(The F
      oundation For AmericanChinese Cultu
      ral Exchanges)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之访问,张将军语出惊人:
      “我一生最佩服的两个人,一是蒋总统,一是我父亲。”如此说法震动了两岸,关
      系者无不忙于着手分析张氏心态。
      
          令人难解者是:两个人( 汪精卫、周恩来) 又两个人( 蒋介石、张作霖) ,二
      与二岂非四乎? 张氏那一年,虽头脱发几秃,却精神矍铄,记忆分析清晰。以当时
      张氏处境已不惮冷遇,也不必附势趋炎,此论之出,何以?
      
          汪( 兆铭) 宋( 子文) 二氏“不由道以进退”,张氏“不量能以授受”( 《卢
      坦与李渤拾遗书》) 。不纰缪者,几希?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