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煎熬——高考复读为哪般(2)
      
          采访归来后,我以一个贫困高分复读生的名义,给几所办有高考复读班的中学
      领导打电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大声欢迎我到自己的学校复读,并许诺只要我在他
      们学校参加高考,他们还将把我的户口迁到学校所在地,且不但不收学费,还将按
      月发给足额的生活费和奖学金。那种急迫的心情,让虽有所准备的我还是吃了一惊,
      好久都没回过味儿来。
      
          采访高考复读生,我最大的感觉是,绝大部分学生复读的目的明确,在其生活
      中,考学就是全部内容。与此相应,所有高考复读班的教育教学模式都基本一致,
      即一切为考高分让路。如某县一中的负责人就直言不讳地说:“高考复读就是为了
      考大学,别的管它干啥。”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发现,在高考复读班的课程表上,清一色地取消了体育
      课。对此,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物理特级教师、开封高中补习学校副校长朱登
      海的回答是:“因为高考并不考体育,我们当然也就没安排。不过,考虑到学生的
      身体状况,我们在上午安排了20分钟课间操,下午安排了40分钟活动课。”
      
          我不知道他所说的20分钟课间操,学生是否真的充分利用了,至于40分钟活动
      课,对照一下他们的课程表,即可发现,这40分钟实际上是学生的吃饭时间,因为
      活动课的时间为17时45分到18点25分,而第一节晚自习的上课时间是18时30分到19
      时15分。事实上,即便这个吃饭时间,也被学生放弃了。该校补习一班的刘丛说:
      “我们都是在下晚自习后吃饭。”
      
          谈起体育课,驻马店市的一位老复读生又讲了个故事:她们学校的高考复读班
      原来也有体育课,但几乎每次上课,都要体育老师一催再催。等催得差不多了,一
      节课也过了半。即使这样,绝大部分学生还是瞧老师不注意,左转右转,又转到班
      里学习了。一来二去,学校就把它取消了。她说:“那时人都快学成僵尸了,到高
      考报名时,要不是学校提前做工作,大部分人都过不了体检关。”
      
          和体育课命运相似的,还有心理健康教育课。虽然它并非高考必修课,但它对
      高考生,尤其是高考复读生的意义却非同一般。由于经历过失败的打击,这些学生
      的心理压力很大,如果不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越复读成绩越差的悲剧,
      就会时常发生。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这里最合适,可惜很多学校偏偏忽视
      了。
      
          和各校对高考应届毕业生严格的管理相反,高考复读生的纪律相当松散。对他
      们的管理,基本靠学生自觉,基本不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样,一些家长企图靠复
      读再让学校多教育一年孩子,以免使其过早步入社会惹是生非的想法,不但在事实
      上便落了空,还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恶习。据我了解,高考复读生违反校规校纪的
      比例,比普通学生高出一倍以上。
      
          高考复读生之所以让我想起同学背诵“1840年鸦片战争”的故事,是因为从前
      的他们绝大部分是真正的落榜生,其原因一是竞争的确激烈,真是千军万马难过独
      木桥;二是其学习方法有问题,死记硬背多于灵学巧记;三是部分人有高考心理障
      碍,成绩平时还行,一旦真上考场,往往不战而败。处在巨大心理压力下的他们,
      精神面貌自然麻木、萎靡得多了。
      
          不过,现在的高考复读生已经不完全是我记忆中的样子,比如高分复读生。在
      这些学生中,不乏成绩超过重点和本科录取线的人。至于成绩在省定大专线以上者,
      更比比皆是。在开封高中补习学校,本来招生简章上标明的优惠办法是2001年高考
      成绩超过重点线的700 元、本科线的500 元、省定大专线的300 元,但因超过省定
      大专线仍要求复读的学生太多,学校最后只好宣布超过省定大专线的不再优惠。
      
          鲁山县一高的王建宝考了498 分,远远超过重点线,可距实现其北京大学梦还
      有点距离,就选择了复读;开封高中的吕科峰成绩是494 分,与北京医科大学失之
      交臂,也开始了复读;吕科峰的同学刘丛想上中山医科大学的本硕连读班,但488 
      分的成绩使她没能如愿,所以,即便南京邮电学院专门给她打来了电话,她还是走
      进了高考复读班……他们的共同想法是:既然都是拿钱上学,为什么不拣自己喜欢
      的呢?
      
          对这种高分复读现象,商丘市的孙老师说,在这些学生面前,实际上有两个陷
      阱:其一,今年你考了高分,但明年受到考题风格、身体状况、突发事件、招考信
      息误导等种种不确定、不能预见因素的影响,复读后能否再有相对高分的优势,并
      不可知;其二,如果今年录取你的院校、专业不太热门,希望明年再考热门院校、
      专业,那么,因为在你之前多毕业了一批人,也就意味着你少了25% 的就业机会。
      由此,她认为高分复读,得不偿失。
      
          据我观察,和孙老师观点相同的多为成年人,反之则是正在复读或应届毕业班
      的学生。大家的出发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就迥异。这就更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这
      种现象,以便找出更科学、更合情的解决办法。
      
          高分复读毕竟只是颇有另类意味的新生物,高考复读的主力军,依然是那些分
      数不达标的真正的落榜生。对于他们,漯河市二中的李慧芳老师这样说:“高中的
      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智力潜能有了更高要求,再负责的老师也无法代替学生进行自身
      智力潜能的发掘,如独立思考、抽象思维、逻辑记忆和推理能力等。没有一定的天
      资,再复读也考不出好成绩。只有接受人与人智力潜能等方面存在差异的现实,才
      能尊重、理解自己。上大学、上好大学的欲望没错,但当欲望远大于智力潜能时,
      欲望就会变成错误。”基于此,她认为对越来越热的高考复读潮,应低调议论,冷
      静对待。
      
          然而,人大附中的靳忠良老师却认为,每个人都站在复读的侧面,自然得到不
      同的结论。如果我们把对高考复读的讨论限定在某些具体人身上,结果就很清楚了
      :在老、少、边、穷地区,考生希望再读一年,重考一次,以改变人生的坐标,为
      什么不该支持、欢迎?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者,无不有血气,有不可动摇的目标,
      谁敢说在他们中间,不会再出现一个陈章良?
      
      
      
          听了我转述的靳忠良老师的意见后,许昌市某局的王副局长非常感慨,他说自
      己从前也是位高考复读生,经过一年的顽强复读,才考上了大专。大专毕业后,他
      参加了工作,然后又根据形势需要,自考了本科。2003年,市里公开选拔副县级领
      导干部,他凭借实力过五关斩六将,最终以最高分被选拔为副局长。“如果没有那
      一年的复读,我现在指不定在哪儿打工呢!”他说:“一年复读,终生受用,这账
      谁都会算。”
      
          高考的失利,的确使一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孩子,迅速长大起来。商丘市
      的李明在谈到自己的高考成绩时面露愧色,他说自己的爸爸是下岗工人,妈妈在街
      头卖菜。在交复读费那天,他看到爸爸犹豫了很久。“我自己以前总嫌父母给自己
      创造的条件不好,有时甚至抱怨自己怎么没有有本事的父母。现在,我为这样的想
      法感到羞愧,更为自己的成绩脸红。我再也没理由让他们失望了。我会用自己的成
      功报答他们的辛劳。”他哭着说。
      
          李明的班主任王维敏老师这样告诉我,也告诉自己的学生:高考失利绝不丢人,
      它只说明考生在对知识的掌握上晚了一步,而经得起失利的考验则是一种成熟。人
      是需要经历的,复读就是一种经历。敢于复读,有勇气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本身就
      意味着坚强。时间可以使人淡忘一切,也可以使人赢得一切。谁能战胜自己的自卑
      心理,谁就是明年的胜者。
      
          王老师的这番话,不禁使我想起了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下的名言:“人
      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倒。”
      
          在本次采访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人称“抗战八年”的、名叫张
      建军( 化名) 的超级老高考复读生。
      
          张建军说自己第一次参加高考是在1993年。那一年,他考了360 分,离省定大
      专线很近。本想复读一年后能多考几十分,哪曾想考前一个月突然生了场大病,虽
      然咬牙坚持完1994年的高考,但成绩还不如1993年。当时,老师和家长都劝他说,
      这次没考好纯属意外,如果发挥正常,成绩达标准没问题。这样,带着遗憾,也带
      着希望,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复读。
      
          果然,1995年高考时,他的高考成绩达到了省定大专线。本想着终于板上钉钉
      了,可偏偏填志愿时忘了写同意调剂,结果又落了榜。这次,他主动要求复读,心
      想再学一年,1996年再达标绝对有把握,如果时来运转,读本科也有可能。哪承想,
      就在这一年的4 月,他父亲因病去世了。作为家中的长子,他必须挑起全家的大梁。
      这一年的高考成绩还没公布,他就知道自己没戏。
      
          1994年高考前,他就订了婚,1996年的高考成绩公布后,又结了婚。考虑到还
      想最后试一把,他就和妻子商定只办事,不领证。好在这事在农村太普遍了,妻子
      没怎么犹豫就同意了。这样,他又稀里糊涂地参加了1997年的高考。还别说,这次
      又上了大专线。可妻子对他说,要上就上本科,这样她脸上才光彩,并且保证家里
      所有的活她一个人干,不让他操心。没办法,他又咬牙参加了1998年的高考,可这
      一回,他的成绩与大专线整整差了23分。
      
          再以后,由于高考改革的幅度越来越大,他高考的成绩也就越来越差。“现在,
      我参加高考纯粹是在做惯性运动,”他自我调侃地说,“妻子脸上的光彩早被我剥
      光了,所以还让我一年年复读,是她觉得这总比在家闲着没事,打麻将赌博强,而
      且还能辅导辅导上小学的儿子。”当我问他还要复读多少年时,他半开玩笑地说:
      “一直上到和儿子同桌呗。”
      
          张建军的故事自然是特例,但我却从中看到了绝大部分农村学生的读书观:读
      书只为考大学。如鲁山县一高的一李姓同学就说:“读书不考学,还有啥意思。”
      事实上,虽说很少有人像张建军这样“抗战八年”,但在农村高考复读生中,连续
      复读3 至4 年,甚至结婚生子后仍在复读的,大有人在。他们所以能够坚持下去,
      唯一的精神支柱便是:通过考学跳农门。
      
          据我了解,高考复读热形成的原因,除常规的以外,国家以往对考生年龄与婚
      姻的硬性要求,以及无正当理由不得在填报服从志愿后退出录取的规定的取消,起
      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仅以平顶山市、开封市、漯河市为例,2003年高考复读生的
      总数都在4000人左右,比去年多了1 倍以上。对这种高考复读大幅度升温的现象,
      一些人深感忧虑。
      
          平顶山市教委普教科的一位负责人说,该市的高中教育容纳能力有限,师资、
      校舍、设施本就难以满足初中毕业生的入学需要,复读生重返高中,把本就属于初
      中毕业生的学习场所侵占了,这就有意无意地把一部分初中毕业生排挤到了高中校
      门外。2003年该市初中毕业生共5 万多人,而包括职业高中、民办高中和综合高中
      在内,全市总共才招了3 万多人。显然,如果没有这些“校中校( 班) ”式的高考
      复读班,势必会有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走进高中校园。
      
          开封县一中的刘秉臣副校长说,他们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总数几乎与高考复读生
      持平,每年都在800 人左右。虽然从升学的质上看,考上重点和名牌院校的应届生
      多,但从量上看,还是复读生多,从而造成很多应届生一入高三,就做了上“高四”
      的准备。据他了解,在很多县区高中,学校领导和老师投入精力最多的就是高考复
      读班。这样,高考复读班越红火,则应届毕业班越冷淡。他坦言:“真怕高考复读
      带来多米诺骨牌式的恶性循环。”
      
          虽然高考复读自有它的道理,但过犹不及,如果一味任其升温,那么,以上这
      些忧虑将会越来越成为问题。要知道,任何事情都要依规则进行,不能打破规则。
      这是一种常识。高考,就是国家选拔人才。所以,我认为,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
      怎样使高考这个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更加科学、有人情味和创造性,而不是有意无
      意地无原则、无分寸地破坏它的规则。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