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承受生命之重——面对校园自杀沉思(1)
      
          自杀的危险正一步步逼近今天的青少年,使他们青春的笑语无声,美好的理想
      成空。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现实,所有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们以及广大家长都不能不反
      思:是怎样一种邪恶的力量,把年轻的生命推向了黑暗的坟墓?我们又做错了什么,
      以及从今天开始,应该做些什么?请记住,当年轻的生命不在时,无论你在孩子身
      上寄托了多少美好的希望,他们也都将如暴风雨中零落的花朵,只能落地成泥土,
      不能再生为果实……因为死亡是生活的彻底毁灭!
      
          当写下本节第一个字时,已感到了难以承受的沉重,然而,我到底还是拿起手
      中的笔,写下了关于青少年自杀现象的文字。不为别的,只为尽可能多、尽可能快
      地挽留住一个个意欲随风而逝的年轻生命,使他们的欢声笑语与青春风采温暖一个
      个幸福的家庭;同时,也为那些已经逝去的年轻生命,唱一曲怀念的歌谣,使他们
      即便在永远的沉睡中,也能感受到来自曾走过的这个世界里的一缕爱的阳光。当然,
      更多的渴望还在于提醒社会各界,能从忙忙碌碌的万丈红尘中抬起头来,分一线警
      惕的目光,给那片正在阳光下的花儿们身边悄悄游荡着的冷冷的云……
      
          这是我随机在报刊上查阅到的一组信息:1997年,北京市一初三男生因考试成
      绩不好,从12楼跳下身亡;1998年,吉林省长春市一初三女生,因“老师把我同
      小流氓相提并论”而卧轨自杀;1999年,福建省福州市一初二女生因家庭贫困,产
      生自卑心理而割腕自杀;2000年,广东省顺德市一初三男生因家长不让玩游戏机而
      上吊自杀;2001年11月30日,新疆石河子市四名初三女生,因考试排名靠后,而相
      约服鼠药自杀,其中两名因抢救无效死亡,一名重度昏迷成植物人,另一名经抢救
      脱险后休学在家……一朵朵青春的生命之花,就这样在风中接连飘落!
      
          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徐岫茹在电话中对我说,他们中心
      设有一条心理咨询热线,在该热线设立之初,他们曾进行过一次统计,在前9个月
      打进热线的2700人中,146 人曾尝试自杀或想自杀,其中80% 是中小学生。
      
          由此可知,自杀的危险正一步步逼近今天的青少年,使他们青春的笑语无声,
      美好的理想成空。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所有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们以及广大青
      少年的家长都不能不反思:是怎样一种邪恶的力量,把年轻的生命推向了黑暗的坟
      墓?我们又做错了什么,以及从今天开始,应该做些什么?请记住,当年轻的生命
      不在时,无论你在孩子身上寄予了多少美好的希望,他们也都将如暴风雨中零落的
      花朵,只能落地成泥土,不能再生为果实……因为死亡是生活的彻底毁灭!
      
          存在主义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高贵
      的苇草,因为人知道自己要死亡。的确,人对死亡是有着明晰的自我意识的,也正
      由于这种对死亡的明晰意识,才使人对生命倍加珍惜,因而能在积极的生命意识的
      作用下,努力设计自己的一生。
      
          然而,作为非正常死亡的自杀,它并非肉体生命发展的自然结局,而是人的自
      由意志的断然抉择。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其名著《自杀论》中给自杀下的
      定义是:“凡由受害者本人积极的或消极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受害者本人也
      知道必然会产生这种后果的死亡。”
      
          根据这个定义,迪尔凯姆把自杀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利己主义自杀。即在
      极端个人主义支配下,个体脱离社会,远离集体,空虚孤独,丧失社会目标而自杀。
      第二,利他主义自杀。这往往是个人利益服从于某种集体利益所促成,如老人或病
      人为了不给亲属增加负担而自杀。第三,反常自杀。它主要发生在社会大变动时期
      或经济危机时期,个人丧失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无法解决,
      或因社会变动而造成个人沉沦。第四,宿命论自杀。这是集体强加于个人的过多规
      定与束缚造成的,个人感到前途黯淡,压抑过大,因此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按照这些类型对当前青少年自杀现象归类,便会发现,它们大部分属于第一种
      和第四种,此二者中又以宿命论自杀为最多。
      
          几年前,《中国青年》杂志曾刊登了一封14岁少年的遗书:“那天我看电视,
      见我采访一个放牛娃。放牛娃说,他的理想是放好牛,然后卖牛挣钱盖房子,盖了
      房子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孩子,生了孩子再让他放牛。事后,我想到了自己——我
      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呢?找个好媳
      妇。然后呢?生孩子,让他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最后,他得出结论:
      “这样的生活没意义,这样的生命没价值。”于是,在与父母一墙之隔的自己的房
      间里,这位连续3年是校级三好学生、班长的优秀少年,服毒自杀。
      
          2003年10月上旬,我曾委托两位教师朋友在平顶山市的一所高中和河南大学进
      行过两次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发现,50% 以上的学生曾有自杀意
      念,其中近30% 的学生曾做好过自杀准备,8%的学生采取过具体行动,除一部分特
      殊情况外,其产生自杀动机的时间多集中在重大考试前后。这说明,作为一棵棵脆
      弱的“苇草”,正是在考试这种似乎是决定命运的、带有明显的过多规定与束缚的
      重大事件面前,使一部分青少年感到了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因而出现了自杀的极
      端想法。
      
          前不久,一本名叫《死亡日记》的书悄悄在一些中小学校园中流行。据我调查,
      这是一位小学生自杀前留给世界的最后痕迹。为什么要看这种读物?学生们的说法
      各不相同:有的说图新鲜猎奇;有的说赶时髦,大家看我也看;还有的说从中寻找
      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
      
          青少年到底为什么热衷于关注自杀这种可怕的事?问题是否像他们所说的那样
      简简单单,只为了猎奇、赶时髦,或者以此求得同病相怜?
      
          为解决这个疑问,我采访了相关方面的研究人员。
      
      
      
          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问题研究的河南大学的叶平芝老师认为:“青少年是
      最需要心理支持的群体。对他们来说,能否顺利读完中学并进入大学,是一种巨大
      的心理挑战。当他们走向自杀,而许多人以此感叹学生今不如昔时,我却认为全社
      会应重新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自己,反思整个社会环境。少数人之所以会自
      杀,主要源于:首先,对自己绝望,觉得生活没意思,自己没能力。其次,对父母
      绝望,认为父母苛求,不理解、不喜欢他们。再次,对老师和社会绝望,认为老师
      不尊重他们,社会无闪光之处。这些绝望有时只是一念之间,有时则是长期思考的
      结果。”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999级硕士研究生张学军说:“青少年自杀,首先是家
      长教育方法不当给孩子造成精神压力,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更多地借助于棍
      棒和严厉的责骂。其次是教师方面的原因。当前,体罚和侮辱学生的现象仍有发生,
      使孩子难以承受这种伤害。再次是青少年自身性格、心理的不健全。他们正处于身
      心的成长发育期,性格特点尚不定型,自我控制能力较低,当遭受无端冤枉或过激
      责备时,马上就会想到毁灭自己。”
      
          著名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则从内外因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青少年自杀
      的八个理由:
      
          “内因有:第一,躯体折磨。在自杀的青少年中,很大一部分是因身体残疾,
      或得了重病,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第二,自身性格的弱点。青春期的少年看问题绝
      对化,其中有的人性格过分内向,爱钻牛角尖。第三,有严重的精神病。大约72%
      的自杀者在自杀前情绪恶劣或有非理性狂乱冲动,36%的自杀者是精神病患者。第
      四,有不良或犯罪行为。吸烟、酗酒、赌博、吸毒等不良行为都可能使青少年心理
      不健康,最终引发自杀。
      
          “外因有:第一,人际关系僵化。人际关系和谐的人,容易找到倾诉对象,以
      此缓解心理压抑,否则,心理压抑便会越积越重,直到以自我毁灭的形式总爆发。
      第二,得不到家庭温暖。父母不和或偏爱某一个孩子,都易使青少年产生自卑、愤
      恨、自暴自弃心理。第三,意外的挫折和打击。失恋、考试失败、受坏人威胁、丢
      失了重要财物、亲人突然去世等突然打击,都可能使感情脆弱的青少年悲观绝望。
      第四,环境的变动。生活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适应能力不强的青
      少年自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使青少年选择了自我毁灭,这其中,有多少是青少年自
      身的原因,又有多少是社会和家庭的原因?
      
          “梧桐一叶而知秋”,很多事都是有先兆的,青少年自杀也一样。根据我对河
      南大学、河南财经学院等几所高校从事心理问题研究的专家的采访,以及我本人曾
      业余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的经验,也发现自杀者从遭受挫折、产生绝望到实施自杀,
      81%的人通常都要历时半年以上,且都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最终呈现出的自杀先
      兆是极度亢奋。
      
          这种状态表现为疯狂的宣泄行为,一般分为身体反应和动作化倾向两个阶段。
      怀自杀心理的人常表现为紧张不安或不悦,生理上有诸如头痛、恶心、呼吸短促、
      手脚麻木、目光呆滞等反应。由于青少年的情绪具有冲动性、爆发性、极端性等特
      点,往往伴有过强情绪表现。如江苏南京某高二学生周某,因放学后发现自己所喜
      爱的宠物狗被送了人,顿时哭闹起来。父亲训了她后,周某不再哭闹,但却一声不
      吭地把自己关到了房间里。第二天早上6 点,其父母喊她上学吃饭时,才发现她吃
      了40余片安眠药自杀。
      
          某中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李老师告诉我,半年前,有一位名叫英子( 化名) 
      的女生找到她,说这一段时间心里很闷,想跟她聊聊。谈话开始后,英子的情绪时
      而烦躁,时而沮丧,时而黯然,又时而激动。
      
          为平静英子的心情,李老师尽量放慢语速,又给英子倒了杯水,通过心理诱导
      的方式,引导她说出感觉闷的原因。英子捧着水杯,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滚落下来。
      李老师意识到英子可能遇到了难以启齿的问题,便又从生理反应入手诱导。英子说
      自己总是头痛、失眠,有时还会感到恶心。说着说着,英子冷不丁地问了句:“李
      老师,啥是处女?”
      
          正是这个问题,打开了在英子心头藏了近两年的秘密。
      
          原来,英子从小学五年级起就被再嫁的母亲寄居在姑父家。英子在姑父家住了
      大约半年之后,姑父常常趁姑妈不在家时,搂她、亲她,有几次,姑父夜里还和她
      一起睡。最近,她看了几本班上同学传的“口袋书”,觉得照书上写的,只要男女
      在一起睡了,那女的肯定就不是处女了。
      
          “这些事你告诉母亲了吗?”李老师问英子。
      
          “没有。”英子回答,“我只对妈说不想住在姑父家。”
      
          “你母亲什么反应?”李老师再问。
      
          “我妈说暂时住那儿吧,等她和继父的关系处好了,再接我。我跪下求她都不
      行,好几次都哭成了泪人。”英子说,“还有几次,我在姑父家的卫生间里用小刀
      割腕,想死,结果虽然流了不少血,但都没死成。”
      
          “你姑父或姑妈看到了吗?”
      
          “我姑妈看到了,但我告诉她那是月经血,她也就不问了。”英子说。
      
          “你现在什么想法?”
      
          “不想活了。”
      
          事后,李老师迅速与英子的母亲取得了联系。刚开始,英子的母亲并没意识到
      问题的严重性,还是不愿接走女儿,而李老师出于维护她们亲戚间关系的原因,又
      不便直接说出事实。但随后,李老师将英子多次企图自杀的事告诉了她,并说,假
      如再不把英子从其姑父家接走,后果将不堪设想时,英子的母亲才终于明白了什么,
      马上答应接走英子。
      
          “英子现在已慢慢放弃了自杀想法。”李老师告诉我,“事实上,如果英子的
      姑妈或母亲在看到英子的一些异常表现后,能稍微敏感些,英子的几次企图自杀的
      行为就不会出现。”
      
          在这里,虽然英子是个特例,但在她身上表现出的自杀先兆,却颇具典型性。
      所以,要切实有效地预防青少年自杀,除做好其他一些工作外,能及时抓住呈现在
      他们身上的自杀性先兆,并深入分析之,也是至为关键的一步。山雨欲来风满楼,
      自然界如此,人的感情也是这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以上调查可知,青少年自杀有着自身性格、家
      庭影响、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集中在一起时,才最终导
      致了自杀。既然如此,怎样才能有效预防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发生,使青春的花朵即
      便在暴风雨中,也能傲立枝头呢?
      
          河南大学的叶平芝老师认为要有效预防青少年自杀,可以从加强青春期教育、
      设立心理援助电话和机构、重视理想教育和成功教育三个方面入手,同时,她还指
      出,教育要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应使人幸福而不是痛苦。她说:“缺乏理想会
      成为心理问题滋生的土壤。因为没有理想的人对生活和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挫折
      承受力差,容易悲观厌世。我发现不少中学生缺乏理想,对自己奋斗的意义感到困
      惑。他们说,父母要我们考大学,可这就是最终目标吗?我们觉得这没意思。为此,
      理想教育应吸收心理学和成功学的理论和经验,结合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采用
      灵活生动的方法进行。”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