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中的首脑外交
      
          一道英吉利海峡暂时挡住了德军的进攻。但是,退到英伦三岛上的英法联军几
      乎是赤手空拳。他们需要武器,需要装备,需要一切。1941年 8月,英国首相丘吉
      尔乘上伪装起来的英国最新战舰“威尔士亲王号”,前往大西洋上的纽芬兰与罗斯
      福会面,丘吉尔迫切需要说服罗斯福提供更多的援助。当时日本还没有袭击珍珠港,
      美国是中立国。为保密起见,美国官方称罗斯福乘游艇外出钓鱼去了。实际上,他
      乘的不是游艇,而是奥古斯都号军舰。 
      
          在赴美途中,丘吉尔不顾波涛汹涌,坚持在军舰上阅读文件,为会谈做准备。
      他让外交副大臣扮演罗斯福,在军舰的甲板上反复演练见面时的礼仪。
      
          丘吉尔与罗斯福相会后,在军舰上接连密谈了好几天,就一系列重大问题达成
      了一致意见,并签署了《大西洋宪章》。其中提到,待纳粹暴政被最后毁灭之后建
      立一个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负责维护国际安全。丘吉尔原来想写成建立一个
      “有效的国际组织”,罗斯福怕引起美国国内的不安,重蹈威尔逊的覆辙,因此坚
      持改成了“安全制度”。
      
          这个设想获得了苏联的支持。苏联政府发表声明支持《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
      则,接着又明确提出战后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关系组织”,将各民主国家联合
      在一个持久同盟的基础上,以保证持久和正义的和平。
      
          1942年1 月1 日,中、美、英、苏等26个反法西斯同盟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
      合国家宣言》。各国保证全力以赴同德、意、日及其仆从国作战到底,决不与敌国
      单独媾和。这次会议第一次使用了“联合国家”(United Nations)的名称。 
      
          1943年3 月,罗斯福向丘吉尔谈了他对未来国际组织的三点设想:(1 )必须
      能够切实有效地维护和平,防止侵略国再发动新的世界大战;(2 )美国必须在这
      个组织中起领导作用;(3 )不能成为国联的再版。为此,这个组织必须争取苏联
      的支持与合作;另外,应给予中国以大国地位。
      
          1943年下半年,德军已成强弩之末,战争形势出现于盟军有利的战略性转变。
      罗斯福积极推动召开四大国首脑会议,以便协调力量,尽快战胜法西斯,并商议战
      后安排。是年11月,美、英、苏、中四国签署了《莫斯科宣言》,四国同意,在主
      权平等的基础上早日建立一个由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组成的普遍性国际组织,以维
      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各方决定举行四国首脑会议,落实上述设想。
      
          苏联表示,苏、日之间签有中立条约,苏联尚未对日宣战,因此斯大林不便与
      蒋介石面对面坐在一起。有人分析,这只是个外交辞令,斯大林其实是不喜欢蒋介
      石,或者不想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为了照顾苏联,四国会议变成了两个三国会议。
      
          1943年11月,中、美、英举行开罗会议。蒋介石偕宋美龄及一个18人代表团与
      会,团员包括外交部长王宠惠和三军高级将领。会议期间,罗斯福两次与蒋介石长
      谈,希望中国坚持抗战,拖住日本。蒋介石要求将日本从中国夺去的东北地区、台
      湾和澎湖列岛在战后归还中国,罗斯福表示同意。罗斯福还表示,中国应成为四大
      国之一,参与战后国际组织的一切活动及决策,蒋介石欣然允诺。会议通过了具有
      历史性意义的《开罗宣言》。
      
          开罗会议之后,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德黑兰开会,讨论同样的问题。罗
      斯福提出了建立国际组织的具体计划,国际组织的大会由所有会员国组成,执行理
      事会由美、苏、英、中组成,加上其他地区的代表共10个成员。丘吉尔和斯大林表
      示同意。会议同样发表了一份《德黑兰宣言》。
      
          美国要求除26个签署过《联合国家宣言》的国家外,再增加8 个未向轴心国宣
      战的国家作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其中6 个是拉美国家。如此一来,美国在联大
      的表决中即可稳操胜算。苏联代表葛罗米柯要求苏联的16个加盟共和国全部成为创
      始会员国,否则无法接受8 个非宣战国。罗斯福很不高兴,因为如此类推,美国当
      时的48个州都应该成为联合国的会员国。但是,英美却又不得不照顾苏联的意见。
      
          此时日本还没有投降,英美迫切需要苏联对日宣战,在建立联合国问题上,没
      有苏联的参与也难以确保成功。因此,英美作了让步,苏联亦作了妥协,在苏联的
      16个加盟共和国中,仅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将成为联合国的成员。
      
          4 中国:用鲜血赢来的大国地位 
      
          斯大林和丘吉尔都不同意给予中国以大国地位。中国没有先进的工业,没有强
      大的财力,没有铺天盖地的作战飞机,没有蝗虫一样多的坦克,中国政府为抵抗日
      本进攻而组织的多次会战屡遭失利,半壁河山处于日本的统治之下。丘吉尔在英国
      下院讲话时说,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是浪费,并向罗斯福表示,美国舆论对中国的战
      时贡献“评价得过高”。
      
          只有罗斯福知道中国坚持抗战的意义。早在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等
      人就惊奇地发现,在中国,除了国民党政府的正面抵抗外,还有另一颗抗日的红星
      在中国贫困的大西北上空闪耀。那里的将军与士兵穿着同样颜色、同样质地、满是
      虱子的棉布军装,女人不穿裙子不涂口红,与男人一样舞刀弄枪,这些活跃在敌后
      的“土八路”和国民党的正规军一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靠着地雷、大刀
      和游击战,令大量日军陷于中国战场的泥淖,进退不得。斯诺所著的《西行漫记》
      出版仅19天,便销售一空,立即再版。
      
          1942年,在中国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刻,蒋介石曾派他的夫人宋美龄赴美与罗
      斯福面谈,寻求美国支持。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向听不到战场隆隆炮声的
      美国议员们讲述了许多发生在中国的事情,使他们知道了中国为什么要抗战,中国
      为什么一定会赢得抗战,美国为什么必须支持中国的抗战。她的演讲多次被掌声打
      断,演说完毕,全场起立鼓掌,达数分钟之久。在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战
      后有多少中国人需要美国提供粮食?”宋美龄回答:“中国无论战时和战后都不期
      望美国供给粮食。中国所需要的是武器。”她说:“中国人民虽穷,但傲骨尚存,
      决不受他人施惠,也不受无偿之物。中国战士以血肉之躯,抵抗共同敌人。美国向
      中国提供的武器援助在中国看来,乃尽其友情与盟义。”此次访问后,罗斯福同意
      向中国提供巨大的人力、物力援助,共同抗击日本。
      
      
      
          1943年是中国抗战的第六个年头,中国在其广阔的领土上拖住了大量日军,对
      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罗斯福向中国的外交代表顾维钧说:
      “就人口而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就领土而言,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
      综观中国历史,贵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人民。”他力排众议,坚持中国作为四强之
      一,并开辟“中国战区”,由蒋介石出任最高统帅,统一指挥中、越、泰、缅等地
      的反法西斯战争。
      
          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3500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
      以上。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150 万人,128 万人向中国投降。按1937年的比价计
      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
      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
      贡献。
      
          多年以后,罗斯福向儿子说起当年的想法:如果中国屈服了,日军将得以脱身
      南下,占领澳大利亚和印度,然后进犯中东,与纳粹德国一起切断地中海咽喉要道。
      罗斯福心中还有一番不便和盘托出的长远打算:要使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
      的主要盟国,钳制日本,防范苏联,削弱英国。
      
          罗斯福去世后,冷战开始,杜鲁门改援华抗日为扶日反华,中美两国从盟友变
      成仇敌。如果罗斯福继续执政,中美之间关系是否可以避免这样的变化?很难说。
      因为美国的对华政策始终基于一点,那就是,任何选择都必须符合美国的自身利益。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