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先天、后天、双胞胎
      
          这是人类最常见的奇迹—千百万张面孔当中,竟没有一模一样的。
      
          —托马斯·布朗爵士(Sir Thomas Browne ) 
      
          神话学家坎贝尔(Joseph Campbell )说过,生活的经验比生活的意义更有价
      值。意义是抽象的,经验是真实的。经验使我们参与世界的活动,让我们来到生活
      的场所。那儿的感觉、行为、思考和孤独,都要求我们的承认与回应。 
      
          如何体验这个世界,取决于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过去与现在。
      
          与生俱来的特质也影响到我们体验的方式。与生俱来的个性、成长模式、个人
      倾向与情感敏锐度打从出生第一刻,直到死亡的那一天,莫不影响我们如何看待人
      生、反应人生。简单地说,与生俱来的一切,就是基因。
      
          虽然环境不断影响我们,但我们属于人类的一员,共享一个范围内的行为模式。
      每个人皆拥有一套与众不同的基因,形成个人的行为范畴。生活经验只能在基因限
      定的蓝图下,产生某些程度的影响。
      
          截然不同的兄妹
      
          一位30岁的已婚男子选择了不需社交的行业。他是个技术专精的技师,全心奉
      献于工作与精密仪器。他的妻子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只能说有限的英语。她抱怨
      他太疏远、不支持她,不和她建立有意义的关系。
      
          幼儿期的他非常沉静,没什么强烈的情感。他难以测度,令人无法轻易“读出”
      他心中的想法。他总是隐藏感觉。
      
          没有人知道他的幻想生活,也没有人了解什么能使他的内在精神世界激动起来。
      父母一直以为,他的情绪状态与一般人无异。他从不显露内心冲突的迹象。他总是
      安安静静,对大人的态度十分谦逊,也不执意要求什么。大家都觉得,他是个非常
      有规矩的小孩。
      
          他时常因为通情达理而受到称赞。有一次,他才刚满一岁时,母亲因为要做家
      务而把他放在沙发上,后来突然被请到邻居家处理紧急事件。她根本忘了自己的小
      孩不在婴儿床上。一个钟头之后,她发现儿子好端端地坐在原来的位置,一副安静
      独立的样子,似乎十分满足。
      
          小时候,他常常让人抱在怀里,却从不主动要求拥抱与安慰。他是个被动的回
      应者,从不要求他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对于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从不表露任何主
      张。
      
          *  *  *  * 
      
          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25岁女子,积极寻求新的经验。她对社区事务尽心尽力,
      涉入极深,也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各种援助计划。她遵循自己的想法,是个行动派。
      她既富于创造力,也能享受人际关系。
      
          婴儿时期,她会在吃奶时咬母亲。由此可看出她因环境而采取的行动有多么强
      烈。她有能力取得想要的东西,即使在口腔期亦然。
      
          孩童时期,她积极探索周遭的世界。她用眼睛观察,时时以身体尝试。她毫不
      掩饰地要求抚触,外向到连母亲也感到害怕。她以强而有力的方式表达需要,父母
      只有投降的份儿,并未试图加以控制。事实上,控制她绝非易事。
      
          最有趣的在于:这对男女竟是兄妹。两兄妹一块儿长大,住在同一个屋檐下,
      由同一对父母教养。然而,打从出生起,他们就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接触世界的方
      式。
      
          在人类染色体60亿碱基对(base pairs)的DNA 中,即使是没有亲戚关系的陌
      生人,也只有600 万对互不相同。绝大多数的基因人人皆同,代表人类的特质:每
      个人都有脑、心脏、眼睛、肝脏与一定比例的四肢,一切都以固定的方式,运作一
      段特定的时间,经过一定的过程与速度后会老化,最后生命终止。我们的基因得为
      这一切负大部分的责任。 
      
          每个人仍然拥有与众不同的基因差异,如肤色、身高、发色、脸部结构、姿态
      与血型各有不同。即使是卵子与精子来源相同的兄弟姊妹,也有200 万碱基对的DNA
      是不一样的。通过基因的组合,手足或许相像得出奇,也可能迥然不同。
      
          大自然的独特礼物
      
          人们可以接受基因对身体外观的影响,却将其他特质归因于经验。性格最常被
      认为是因追求不同生活而导致的结果。有了不同的经验,饱受“不幸命运的折磨与
      打击”,于是养成不同的个性。
      
          幸运的是,科学天天都有新发展,领我们通往更宽广的境界,使我们更加了解,
      基因如何与环境交互作用。这些发展中,大自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会,就是两个
      一模一样的人。双胞胎不仅长相神似,基因的内容也完全相同。兄弟姊妹的DNA 有
      200 万碱基对不同,同卵双胞胎却无一不同。
      
          同卵双胞胎令人瞩目的地方,正是我们在每个人身上视而不见之处:从身体的
      比例、情感的发展到个性特征,都取决于基因设计图。即使自小在不同家庭长大的
      双胞胎也是如此。
      
          经验能使外貌、习惯与生活风格改变;社会规范可能严格或有弹性;环境可能
      使双胞胎中的一个出生即结束生命,却让另一个活到100 岁。不过,在不同家庭长
      大的同卵双胞胎仍具有共同的生命现象。
      
      
      
          肉桂姊妹与洁癖兄弟
      
          一对孪生姊妹自婴儿期即被分开,由不同的养父母抚养长大。这两个女孩是同
      卵双胞胎,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出来。她们是彼此的基因翻版。
      
          孪生姊妹两岁半时,其中一位女孩沙娜的养母表示,沙娜除了胃口奇差之外,
      一切都很好。
      
          “真拿这孩子没办法!给她吃什么她都不碰,不吃土豆泥,不吃香蕉。只要不
      加肉桂,就什么也不吃! 任何食物都要有肉桂在上面才行,我对她这个怪癖已经没
      了主意,每次吃饭都为这事吵架。她就是要每样东西上都洒点肉桂! ”
      
          住得很远的另一个女孩家里,她的母亲完全没有提到任何进食方面的问题。
      “埃伦吃得很好,”她表示,过了一会儿又说,“说真的,只要我在她的食物里加
      一点肉桂,她就什么都肯吃了。”
      
          *  *  *  * 
      
          一对30岁的同卵双胞胎兄弟,一出生即被分开,分别由养父母在不同的国家抚
      养长大。两人都有洁癖,爱干净几近病态。衣服总是光鲜整齐,赴约分秒不差,双
      手随时搓洗,呈淡红色。有人问其中一人,为什么这么爱干净,他的回答很简单:
      
          “受母亲的影响。小时候,她总是把家里整理得井然有序,坚持每样小东西都
      要摆回原来的位置,我们有十几个钟,每个都调到正午作响。这些事她很在乎。我
      是跟她学的,我还能怎么样?”
      
          这人的双胞胎兄弟在肥皂与用水方面,是个完美主义者。他解释道:“理由很
      简单! 我在反抗母亲,她邋遢透了! ”
      
          从第一个例子来看,领养女孩的两位母亲,对女儿饮食习惯的感受并不相同。
      一人觉得吃什么都得加肉桂非常不对劲。她将肉桂视为女儿进食条件之一,因而感
      到担心,一场为食物而吵的战争于是开始。另一位母亲觉得女儿吃得好极了。事实
      上的确如此,只要别把肉桂一并考虑在内。
      
          双胞胎的渴望
      
          尽管父母反应不同,双胞胎仍保有自己的癖性与渴望。这对孩子若非同卵双胞
      胎,我们可能永远也猜不到,她们对肉桂的喜爱竟是天生的。我们可能和第一位母
      亲一样,以为女儿借食物问题向她挑战。
      
          孩子在不同年龄会喜欢不同口味,有时候爱吃糖,有时偏好奇特的口味。倘若
      这些偏好由基因设定,一开始以为是孩子叛逆性使然的人,就应视之为自然偏好。
      或许父母仍然坚持要改变它,但它的根源再也不是父母或孩子的错,而是遗传。
      
          从同卵双胞胎身上,特别看得到天赋的特质。
      
          两位母亲的态度无法改变两兄弟的洁癖。不管妈妈爱干净或马虎邋遢,儿子的
      最终行为仍然都有洁癖。分开来看,或许可以接受两人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两人都
      责怪母亲,似乎母亲必须为这一切负责。两人分别表示:“她一切都井然有序! ”、
      “她是个邋遢鬼,都是她害的! ”两人都未曾察觉,尽管环境不同,却发展出类似
      的行为模式。他们没想到另一个深埋在体内的原因。
      
          无法抗拒的冲动(如洁癖之类的复杂行为)不太可能设定在单一的基因上。保
      护自己不受感染的复杂行为,可能是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被挑选出来的习性。正
      如若干情绪疾病,与基因操控的神经化学及荷尔蒙不平衡有关,错综复杂的基因运
      作方式,也会导致某些特别的疾病。
      
          迎接生命的挑战
      
          同卵双胞胎有共同的基因图样,也有为了同样的表现方式而设定的因子。这并
      不表示每项特性都会表现得一模一样。与生俱来的并非一组特性,而是一个表现的
      范畴。这个范畴由人类进化与个人天生的差异设定,具有相当的弹性。基因蓝图容
      许环境的影响,否则人类无法日益兴盛。某些情况下,甚至看不到遗传的踪影。例
      如一个天生有饮食过量倾向的人,倘若以粗茶淡饭度过短暂的一生,肥胖的特性就
      不容易显露。
      
          前面的例子中,无论母亲的外在行为是否类似,这对双胞胎兄弟都发展出难以
      克制的洁癖。至于“肉桂姊妹”,尽管她们的母亲对饮食习惯态度不同,她们对肉
      桂那特殊味道的渴望仍然显现出来。得自遗传的特质在两对双胞胎体内都起了作用。
      我们也更加了解,基因在生活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
      
          研究在不同家庭长大的同卵双胞胎是很好的途径,可以帮助我们明了遗传与环
      境的关系。这是形成人类特征的共同力量。但这种做法并非是获取资料的惟一途径。
      在同一个屋檐下一起长大的同卵双胞胎,也提供了有关适应的重要资料。
      
          我们兴趣十足地观察每对双胞胎适应生活的方式。由于发展期间有伴,可以看
      到两人的相互影响,最著名的是“扭麻绳”(twinning)反应:一人主控一切,另
      一人较被动。一段时间后,两人又对调选择或回避对方、了解或否认对方。这些反
      应增长了我们在环境互动上的知识。
      
          另一个研究来源是被领养的独生子女。我们可以借由比较他们与亲生父母相近
      的特质,观察遗传的相对力量,以及他们如何融入养父母的模子,显现出模仿、认
      同与适应环境的影响。
      
          这些研究与DNA 知识的不断增多,使人们对先天与后天的互动影响,有了更丰
      富的理解。这些认知也适用于复杂的生命史。这些生命史正是我们自己的生命史。
      塑造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回应世界的各种力量,就是生命对每个人的挑战。我们
      手中已握住了制胜的工具。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