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结在市场之外(3)
      
          目前已经有的数据足可以证明私募基金和委托理财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绝对主力,
      而这两块资金(加起来接近1 万亿)的主要来源就是银行信贷资金和其他各种类型
      的国有资金。对此,本人曾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有过比较详尽的估计。但在这里我仍
      然想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在中科创业没有出事之前,市场上非常乐意将
      它描述为一个非常有实力的集团。但随着中科神话的破灭以及内幕的逐渐曝光,我
      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科系”:这个曾经翻江倒海的巨鳄,不过是
      一个靠借贷过日子的小老板。站在它后面的是巨额的国有信贷资金。如果说中科创
      业还是“土八路”巧妙地撬动了国有资金的话,那么中经开就绝对是正宗的权贵资
      本。熟悉中国证券市场历史的人,对中经开当不会陌生。因为它与这个市场太多的
      丑闻有关。从最近的银广夏、东方电子到稍微久远一点的“3 ·27事件”,中经开
      都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而在最为经典的“3 ·27事件”中,中经开几乎是在一
      夜之间将另外一个显赫的对手一举消灭,这哪里是一场平等的资本游戏,这简直就
      是一场权力的较量。在这里,中国资本市场可能第一次以震撼性的方式体会到了权
      贵资本的力量。中经开之所以可以历经劫难而屹立不摇,不是因为别的,而仅仅是
      因为它是权贵资本。前一段《21世纪经济报道》上有一个标题很传神:《中经开究
      竟是何方神圣?》显然,中经开是权力,而不是资本! 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你将
      会发现,中经开和中科创业已经完整地刻画了我们这个市场的庄家形象。到这里,
      我们的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庄家姓“公”不姓“私”。
      
          为什么要坐庄?
      
          提出这个问题许多人一定会觉得奇怪,因为答案再简单不过了,赚钱呗。但事
      实上庄家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呼风唤雨,个个赚得盆满钵满。经验和研究都表明,
      庄家赚钱,其实很难。
      
          对证券市场有较深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拉高容易出货难。那些所谓高控盘股票
      则完全是自拉自唱。要想兑现账面盈利几乎不可能。这一点,在中科创业和银广夏
      的崩溃中,大家应该看得很清楚了。宋国清教授针对坐庄设计的一个研究模型,也
      从实证的角度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这些都表明,坐庄不仅可能不赚钱而且还有可能
      导致巨大亏损。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判断真正的私有资本很少敢坐庄的原因。当然,
      我不否认有些“胆小”(实际上是聪明)的庄家利用牛市赚了钱。但我想,大量庄
      家对坐庄的巨大市场风险,心里是非常有数的。
      
          那么,既然赚不了钱,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对坐庄趋之若骛呢?坐庄,其实有
      另外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内幕人士可以借助老鼠仓的形式大发横财。作为坐庄
      核心资金的国有资金套不套牢无关紧要,跟庄的老鼠仓在短期内翻跟头却是十拿九
      稳。产权不明的资金总是愿意承受巨大的风险而追求较少甚至是负的回报的,只要
      内部人可以获利就行。这就是坐庄的动力——一个一点都不新鲜的秘密。可以想见,
      那些有能量操纵巨量国有资金进场坐庄的内幕人士都是些什么人。这也间接印证了
      我们前面的观点,股市是中国改革中一个巨大的洗钱场所。把小的快速“洗”成大
      的,把“公”的快速洗成“私”的。一个正确的改革方向很可能被太不公平的手段
      所葬送。
      
          批资本还是批权力?
      
          行情下跌以来, 市场中充斥了批“庄”之声,声势之大,多年仅见。但我却很
      忧虑。如果批“庄”变成了批资本,事情就可能本末倒置。资本是无旗帜的,诚实
      和规范的资本只会促进我们这个社会的整体福利。我们一点都不能低估中国文化中
      对资本的深层厌恶,事实上,这种厌恶情绪不仅潜伏在最新一次的批判中,也一直
      潜伏在我们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种种不道德行为的讨伐声中。我们总是批着批着,
      就把板子不由自主地打在资本身上。基于这个理由,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应该批判
      的不是资本,而是躲在黑庄背后的“滥权”。“好”的权力会带来“好”的资本,
      而“坏”的权力则必然导致资本的堕落。作为外部环境的“权力结构”一天不改变,
      中国证券市场的庄家时代就一天也不会结束! 我们必须牢记:只有腐败的权力,没
      有腐败的资本!
      
          谁重组谁?证券市场在中国改革中的历史定位
      
          十年历程,中国证券市场已经从小市场变成了大市场,已经从边缘走向了主流,
      它开始并将继续以日益深刻的影响力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面对中国股市目前这种
      可以预料的荒诞格局,我突然很奇怪,我们为什么整整沉默了十年?我很奇怪,我
      们为什么任凭那些早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积累到今天这样的程度?中国经济中一个包
      袱最轻,最有希望的“增量”为何又变成了一个需要大动手术的“存量”。我敢担保,
      中国股市的十年发展绝对不是出于我们对证券市场的无知。我们可以也完全有能力
      避免许多基础性错误(比如国有股流通问题)。历史虽然走出来了,但本来可以改
      写。就中国证券市场的建设,我根本就不相信有什么“路径依赖”。
      
          我不知道中国股市是否面临拐点,但我觉得,中国股市的确需要一场高分贝的
      讨论。因为,如果我们继续“依赖”现有的路径走下去,我们将付出更加高昂的代
      价。
      
          十年回眸。
      
          股市十年,不算长,也决不能算短。十年,美国已经出了雅虎,出了思科,日
      本也出了软银。而我们呢,我们出了什么?我们出了银广夏,出了环保股份,出了
      东方电子。如果把中国股市与美国相比有点过分苛刻的话,那我们也不至于出大批
      做假账的上市公司吧。要知道,中国股市如此这般的“伟大成就”是在中国宏观经
      济连续高速成长的情况下取得的。强劲的宏观背景下,为什么掩盖着如此凋蔽的微
      观景象?我真不知道,那些对中国股市“爱护有加”,口口声声要把中国股市比做
      “婴儿和孩子”的人,他们的“爱”从何而来,他们的信心又从何而来?难道我们
      一定要变回“弱智”,我们才不“偏激”,我们才是善良和善意的吗?
      
          2001年年初,吴敬琏先生说了一声“赌场”,算是为中国股市做了一个总结。
      这立即刺激了一些人的神经。有些人甚至大搞诛心之论,翻出十几年前的旧账,说
      老先生十几年前就反对股市。然而,现在的中国股市真的就比一个赌场更好些吗?
      我看未必。
      
      
      
          衡量一个股市“好坏”的惟一标准,就是看这个股市能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
      能不能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那些更有效率,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企业中去。比
      照这一标准,中国股市恐怕只能算“坏”的股市。因为它将大量资源配置到低效率
      的国有企业中去了,配置到“专业造假”的企业中去了。从整体上讲,中国股市实
      际上是在对社会资源进行“逆配置”,它正在毁灭资源。有些人将中国股市十年的
      成就总结为“挽救了非常多的国有企业”,这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中国股市毁灭资
      源的确凿证据。事实非常清楚,那些进入证券市场的国有企业,除了圈了一笔又一
      笔的钱以外,什么东西也没有学会。所有固疾依然如旧。而中国证券市场股东制约
      的缺失,使国有企业的软约束特性变本加厉。中国股市实际上成了国有企业另外一
      个任意提取的“财政黑洞”。中国证券市场根本就是一个无效甚至“负效”的市场。
      用一种大家都熟悉的方法来概括,中国股市顶多也就是个倒三七开。如果一定要为
      中国股市找一点什么成就的话,那可能就是:我们从巨大的代价中学到了点什么。
      
          谁重组谁?
      
          证券市场本是历史送给中国改革一份天大的礼物,但可惜的很,我们又与机遇
      开了一次玩笑。
      
          按照渐进改革的思路,证券市场属于“增量”部分。与其他“增量”相比,证
      券市场无疑是包袱最轻,潜力最大的“增量”。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无论怎么估
      计都不过分。这一点,中国知识界并不是今天才认识到的。所以,证券市场在中国
      经济改革中的历史定位一开始就是非常清晰的:它是重组国企以及以国企为代表的
      中国旧经济的一件秘密武器。这是一个重组的市场。重组,是证券市场贯穿中国经
      济改革始终的惟一使命。对于许多改革者,这是一个惊天动地但却不可告人的“阴
      谋”。这个天机,被人一语道破:重组中国。语言虽然诗化,却是击中要害。
      
          然而,就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样,证券市场非但没有能重组国有企业,没有
      重组旧经济,反而被旧权力、旧经济、旧文化彻底重组了。中国证券市场变成了
      “国情”的受难者,变成了徒有其表的改革道具。难道,这就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历
      史宿命吗?
      
          是的,我们是历史中的人,但我们同样是可以创造历史的人。是的,我们有
      “路径依赖”,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可以另辟蹊径,有所作为。如果我们只能是历
      史的奴隶,中国证券市场只能依赖过去的“路径”一路走下去,那我们凭什么对这
      个市场的未来抱有信心呢?是凭愚蠢的盲目乐观还是凭无为而治的哲学信念?如果
      是中国所谓根深蒂固的“国情”造就了证券市场的今天,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期
      望,一觉醒来,这个国情就彻底改变了呢?中国证券市场的这种畸形格局再也不能
      继续下去了,任何犹豫与拖延都只能使股市挟持的人质更多,都只能使问题更复杂,
      代价更巨大。幸好,还有“入世”,这是又一个天赐良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现在,是所有关心中国证券市场的人主动行动,创造历史的时候了。
      
          全流通,一个不容回避的激进改革。
      
          中国证券市场的问题既然很难从内部解决,我们应该试一试从外部解决的办法。
      以压促变,虽然有些权谋的意味,但也绝对是一个名正言顺的解决之道。“入世”
      正是为中国股市提供了一个操刀激进改革的绝好机会。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人为划分,已经成为中国证券市场最
      可怕的顽疾。当初对国情一个不经意的“依赖”,竟造成中国证券市场十年剧痛。
      无论是一股独大,还是重组操纵,这种荒唐的“人为划分”都难辞其咎。其中利害,
      大家早已了然于胸。那么,国家及法人股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流通,究竟会让
      我们付出多少代价呢?
      
          或许,我们会继续损失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的市值,但这些市值本身就是被虚拟
      出来的,本身就是中国股市特有的一种泡沫。看看国有股高价减持的情况,我们就
      会很清楚,要想按泡沫价格兑现,是多么的一厢情愿。全流通,只会使这个市场真
      实的价值增值,而不是减值。或许,投资者会遭受惨重的亏损,但实际上,这种亏
      损早已发生,不过是潜亏变明亏而已。如果我们相信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还有未来,
      投资者暂时的亏损是可以在未来得到补偿的。而如果解除中国股市这个最大的“悬
      念”,市场的不确定性将会大大减少。中国投资者被严重扭曲的政策预期将会得到
      有效矫正,我们可以从此告别对政策的依赖,我们可以按照市场本身而不是别的什
      么标准去放心投资。最坏的可能是,我们将会看到一批证券机构的破产并由此引爆
      银行的潜在问题,形成一场局部的金融危机(绝不能低估这种风险),但这也没什
      么。因为问题又不是今天才存在,它早就在那里了。用市场化的手段消灭一批劣质
      金融机构,重整中国金融,早就是应该做而一直没有做的事。用两三年的低迷甚至
      休克换中国证券市场几十年的长治久安,怎么算都值得。所有人都想回避痛苦的改
      革,试图用“小聪明”找到捷径,但这往往演变成贻害无穷的讳疾忌医。趁着中国
      证券市场还没到病入膏肓的程度,动一次大手术是非常必要的。
      
          2001年9 月上旬,当人们还沉浸在“9 ·11”事件的震惊之中,中国政府已经
      悄悄宣布:外资可以以控股方式收购各类(包括大型)国有企业。这对中国股市意
      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中国股市全流通的最大的意识形态障碍已经被清扫,意味着
      中国股市已经走到一次激进变革的门口。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现在东风就要来了。
      有些人希望把中国股市做成一个大“局”,然后再让外资来接盘,这当然有点痴人
      说梦。但如果中国经济能够向着正确的方向走,中国的股市能够得到有效的清理,
      一旦技术性障碍被端掉,大量外资流入中国证券市场的确是可以预期的。这就是中
      国证券市场可以搞激进改革但却能够免于死亡的最大理由!
      
          当然,一次激进改革也不能使中国股市一了百了,但总算可以还它一个“应该”
      有的状态,总算可以还它一个正常的功能。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