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配置的市场(2)
      
          说完了上面的东西,我们已经看到了一幅中国股市完整而清晰的图画:维系中
      国证券市场所有参与者的几乎每一节链条,都具有超乎寻常的软约束特性。让我们
      用这样一个框架来观察一下中国证券市场。
      
          国有企业上市本意是转变机制,使它从对上级行政命令负责的传统企业转变为
      对股东利润负责的现代企业。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由于国有股不能流通以及其他
      的制度问题,国有上市公司非但没能改变以前的软约束状况,约束反而进一步软化。
      对上级主管部门可以以公众公司的名义巧妙的抵制,而对其他股东则可以凭借其一
      股独大的超然地位“胡作非为”,股东制约形同虚设。以前借银行的钱虽然可以赖
      账,但总还有人催着。而现在从股东手里拿钱,则根本没有“还”这个概念。国有
      上市公司从以前的一家管(上级主管部门)变成了现在的“谁也管不着”。这种现
      象从国有企业上市之初就体现得相当明显。早在90年代初,苏南的一位副市长就提
      到过。他开玩笑地对我说,我们那家上市公司完全是一家“几不管”企业,谁都管
      不着。果然,这家公司在上市后的七八年中,始终没有摆脱反复重组的命运。在这
      样的约束条件下,想要提升国有上市公司的业绩,我们大概只能期望公司管理层的
      “道德”和“善心”了。但显然,这只能是与虎谋皮。
      
          上市实际上是将一个国有企业变为公众公司的过程。这不仅意味着将国有企业
      置于公众股东的监督与制约之下,也同时意味着将国有企业置于普遍法律规范的制
      约之下。但不幸的是,我们的法律约束似乎更加“软”。当银广夏、亿安科技这类
      公司公然干着明确无误的违法勾当时,我们的法律竟然无可奈何。受到严重侵害的
      股东们得到的竟然是“暂停受理”的答案。中国证券市场已经如此之大,影响已经
      如此广泛和深刻,我们的相关法律却如此“落后”,实在是让人绝望。当然。这里
      不仅仅是相关法规滞后的问题。与许多人一样,我根本就不相信,我们找不到一条
      相关的法律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对照一下美国证券市场不久前发生的安然事件,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投资者所受
      到的法律保护是何等薄弱。安然丑闻爆发之后,有十几家律师事务所对安然及安然
      的高管层迅速提出了集团诉讼,美国国会也在第一时间内进行了数次紧急听证。而
      事态的发展则表明:保护美国投资者的法律武器已经直指白宫。根据美国律师界的
      判断,针对安然的集团诉讼胜诉的可能性相当大,如果胜诉,在特定时期买进安然
      股票的投资者可以获得将近40亿美元的赔偿。与事前的监管防范相比,这种事后的
      法律行动虽然是不得已的下策,但它毕竟在事后为受害者的利益竖起了巨大的屏障。
      此情此景,让同是虚假披露牺牲品的中国投资者情何以堪?
      
          如果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那么券商则算得上证券市场上
      最重要的中介机构。它是连接上市公司与广大投资者的桥梁。如果券商的约束能够
      “硬”一点,整个中国证券市场的绩效就多少会有些改善。但在这个关键的环节上,
      我们看到的仍然是一批地道的官商企业。考虑到证券行业的垄断性质,这批新出笼
      的纯正的“国有企业”就更增加了一层“权力资本”的特征。这种特征比传统国有
      企业的软约束有其更加可怕的一面。
      
          券商的权力资本性质决定了,它不会对投资者负责,也不会对自己负责,而只
      会对内部人的短期利益负责。券商的这种行为特征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大量的虚假包
      装上体现的格外突出。如果“南方证券”真的在乎自己日后的发展,像“麦科特”
      这样的劣质企业根本不可能上市。小孩子都不会相信,这是由于“疏忽”造成的,
      在许多人看来,这完全就是“故意”的。道理很简单,多承销一家公司,就可以多
      得到一笔承销费用,投行部门就可以多拿到一笔可观的奖金,公司在每年一度的相
      关评选中,就可以多往前面排一排。至于这对证券市场会造成什么损害甚至灾难,
      则不是他们需要担心的。这与传统国有企业的做派有什么两样吗?要命的是,像
      “麦科特”、“通海高科”这样的现象实在是相当普遍。这也不奇怪,因为这与国
      有企业的本性相符。如果情况相反,那倒是真有点奇怪了。大量劣质的国有上市公
      司正是在同样是国有企业券商的“故意”庇护下,充斥了我们的证券市场。
      
          在二级市场上,券商的软约束“天赋”就表演得更加“精彩刺激”了。券商委
      托理财所爆发的危机事态就很能说明问题。随着行情的持续下挫,券商的委托理财
      普遍出现问题,“南方证券”更是遭到投资者挤兑。虽然相关负责人出来辟谣,但
      明眼人看得清楚,这种“谣”不辟也罢。因为从券商委托理财的规模和性质看,这
      种“谣言”迟早会变成现实。有些券商以国外数据为自己辩护,认为其委托理财的
      金额与自己的资本金相比,并没有什么风险。但我们想问的是,国外的券商敢像中
      国券商这样承诺保本吗?敢在如此高风险的市场中承诺10% 以上的年收益率吗?这
      种在任何初通金融的人看来都匪夷所思的“业务”,号称“专业”机构的中国券商
      却在乐此不疲。两相比较,国内券商漠视风险的“胆量”实在要比国外同行大得多
      !最可笑的是,对于这种情况,有些券商竟然认为是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所造成的。难
      道,一种从商业常识出发就可以知道的“自杀”行为,还需要法律禁止吗?商业机
      构的“逐利本性”到哪里去了?如果我们不能将其判断为“疯狂”的话,我们就只
      能怀疑这些券商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机构。
      
          为什么在经历了“327 事件”,“君安事件”以及“5 ·19行情”之前几乎全
      行业倒闭等一系列的“惊险劫难”之后,中国券商根本不屑于吸取教训,反而在
      “蔑视风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呢?答案只有一个,因为他们是“软约束”的国有
      企业。万国倒闭了,可以由上海财政兜着;“全行业负资产”可以由更高的当局发
      动“5 ·19行情”,用全社会的资源来为券商输血。如此宽松的环境,中国券商还
      需要担心别的什么吗?他们尽可以由着性子胡作非为,而根本就不需要担心受到惩
      罚。这样的中介机构为投资者看门, 证券市场当然只能是鱼龙混杂,配置效率低下。
      
          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国证券市场的另一个主角:机构投资者。这两年,在市场化
      的口号下,中国证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膨胀得很迅速。但查一查他们的背景,你会
      看到同样的景象:这里仍然是国有或权贵企业的一统天下。从广义上讲,中国的机
      构投资者包括一直活跃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各类庄家( 在允许三类企业进入股市之后,
      这个队伍日益庞大) 及新近涌现的大量证券投资基金。庄家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他
      们做庄所依凭的核心资金依然是国有和信贷资金。只是其资金动员能力及动员规模
      已经远甚以前。庄家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作为早已为大家所熟悉。但庄家做庄的动
      力,许多人认识得并不清楚。一言以蔽之,庄家之所以敢冒着巨大的市场和道德风
      险做庄,乃是因为他们利用的是国有和信贷资金,他们不过是另类的国有企业。那
      么,作为更有“专业色彩”的机构投资者新锐——投资基金是不是有些不同呢?结
      论似乎也非常暗淡。自从“基金黑幕”曝光以来,普通投资者开始对头顶“光环”
      的基金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以审视的目光关注:这些以少量的国有( 和权贵) 资本
      控制了大量投资者资金的基金到底在干些什么。如果说张志雄先生在“基金黑幕”
      里只是地含蓄地点出了“放量”这个特征的话,那么景系基金在银广夏以及数码测
      绘( 最新一轮的跳水明星) 中的表演则赤裸裸的给出了“放量”的谜底。原来,他
      们在干着与庄家同样的营生——在替老鼠仓抬轿子。只不过由于有公开披露义务,
      而显得更肆无忌惮一点而已。“老鼠”在股市里搬走的财富,自有普通投资者和国
      有资金垫底。有这样毫无约束的市场“主力”,我们的投资文化能不“恶劣”吗? 
      我们的泡沫能不大吗? 我们的稀缺资源能不误配吗?
      
      
      
          我们尽可以按照这种思路想下去,将中国证券市场的所有参与主体做逐一的分
      析。我们将会看到:连接所有强势集团之间以及加诸于所有强势集团外部的约束都
      是“软”的。他们永远都不必担心成为输家,因为他们永远有“事后谈判”的充足
      空间。中国股市这种无处不在的软约束特性,构成了中国股市独特的“食物链”景
      观:由上市公司、券商、“机构投资者”等构成的强势集团在同时分享两份免费大
      餐:一份是在明处的中小投资者的财富,另一份则是看不见但更加丰盛的( 属于全
      体纳税人的) “社会资源”。
      
          在这两份免费大餐还没有吃完之前,中国股市中的强势集团根本不需要考虑如
      何苦心经营,降低成本,创造财富。这是一场百分之百的“财富再分配”游戏,在
      其间,我们很难找到新增财富的蛛丝马迹。既如此,完全处于“软约束”状态的中
      国证券市场, 其配置资源的效果恐怕只能是“负”的。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