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78:留学会改变单一的文化执著感
      
          留学会改变单一的文化执著感
      
          David J Firestein(方大为): 
      
          1989年,我有一学期的时间在北大学习汉语。当时,我是乔治城大学的学生,
      学国际关系。当时要选一门外语,因为我对中国有强烈的兴趣,所以选修了汉语。
      刚好有一个交换学生的国际项目,我就来北京大学了。那是我第一次到中国居住。
      在我来之前,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都是表面的。刚到北大的时候,我就很想充分利
      用这段宝贵的时间来认识这个国家。1 月份,春节之前,我就到了。我住在勺园4 
      号楼。从到北大的第一分钟起,我就非常愿意顶着寒风在外面走。不过北京真的冷
      啊!这是我对北京的第一感觉。第二天一早,我就在太阳之下看校园。那天,我在
      图书馆与一些中国学生聊天。从第一天开始就跟中国学生交换了想法,了解他们的
      生活。我觉得,那段经历在我的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有非常大的价值。留学要尽
      量学好所在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上课时可以学习语言知识,而课外对社会文化的了
      解同样是很重要的。那时,我每天都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找到机会就跟中国同
      学聊天。那时,中国学生对美国学生的热情很高。只要碰到人就可以聊起来。在这
      个过程中,我知道了许多东西。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是饮食文化。我经常与中国同
      学去吃水饺、中国菜,还看名胜古迹。这个过程对我真的非常宝贵。
      
          在我的观察和分析中,中国留学生到美国的经历可能有些不一样。虽然在美国
      有20万中国留学生,他们学习都很用功,也很出色,但他们经常错过获得美国主流
      社会生活经历的机会。大部分人经常与中国同学在一起。下课后讲汉语,看中国录
      像,元旦、春节和圣诞节与中国学生一起过。很可能他们在学业上有提高,但是他
      们对美国社会、文化、政治和音乐等都缺少充分的了解。如果我见到打算去美国的
      中国学生,我会对他们说,要尽量融入美国社会,了解美国人如何想问题,要利用
      这段时间为中美交流做出贡献。
      
          袁岳(Victor Yuan ): 
      
          我在2000年到2001年在哈佛肯尼迪学院学习。在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做了许多
      与国外学生沟通和联系的工作。比如,我们举办了世界美食节,如欧洲美食节和非
      洲美食节等。还举办了“体验中国”系列讲座。我们利用这些机会与国际学生加强
      联系。我的改变之一是明白了在许多人文领域里没有一定的对或不对,而主要是存
      在文化差别,要给人以空间(living space),要脱离以前的文化,融合到其他文
      化中,没有谁一定是对的。在哈佛,只要是你言之成理,就能得A 。改变之二是人
      际沟通方式。中国学生擅长做作业,参加考试,但不太擅长讨论、发言,不擅长在
      公众面前阐述想法。这样会失去许多分数和可信度。以前,在我们的教育中没有强
      调人际沟通的能力。留学对中国人是特别重要的经历。 
      
          但我个人认为,不一定要在中学阶段出国留学。那样很容易被边缘化。如果在
      上中学时去留学,你很可能将来不能分清自己到底是什么人。平衡好了,你可能是
      最好的;平衡不好,你很可能被边缘化。在相对成熟后,如上完大学后再去留学,
      你就会拥有比较定型的中国文化观,基本知道自己是什么人。这时,留学会改变你
      单一的文化执著感:你在过去的文化中认为是对的,现在不一定认为对。你会知道
      世界很大,这会扩展你的视野,让你在做事情时有许多的参考点,而不会那么刻板。
      
          留学还能让人客观地发现自我价值,帮助自我进行调整。有些事情在原来的文
      化中很有价值,后来可能发现并没有什么价值。比如,你创办了一家稍微有点名气
      的公司,你会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到哈佛后,你会发现自己并不算什么。
      因为周围的许多人都比你更强,而且你英语可能不行,甚至说不清自己的身份。另
      外,原来可能并没有把一些事情放在心上,现在发现这些事情很重要。比如,我会
      做饭,别人说:“啊!你还会做饭。”还有,我会讲课,口才比其他中国学生好一
      些。他们就会说:“原来中国人也有用英语能说会道的。”换个场景,你会发现自
      己原来不曾发现的价值。
      
          David J Firestein(方大为): 
      
          这让我想到,一个人在国外留学或多或少就代表一个国家。在北大时,我觉得
      自己是一个像美国大使一样的角色,我代表自己的国家。如果我做了好事,会觉得
      周围人对美国会有好印象。这个责任是很重大的。你在哈佛所说的话,所炒的菜,
      都能创造出人们对中国的印象。不管你是否愿意,你都不可避免地扮演着这种角色。
      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学生在留学时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袁岳(Victor Yuan ): 
      
      
      
          正因为这种个人形象代表国家的功能,你才会有一定压力。这种压力的结果是,
      如果同样花三年时间学习,那么一个在国外留学的人在文化层面上的改进会超过在
      国内读书的人。在远离我们的母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能反省和细察自己的不足,表
      现自己的优点。还有一点,内外有别是中国的传统看法,但留学会淡化这种看法。
      以前,我对黑人有看法,觉得他们没有教养。当电视上出现黑人时,他们总是狡猾
      地笑着说,“oh man”,给人以不太舒服的感觉。在没有与他们建立个人联系之前,
      我一直这样认为。直到班里有黑人同学时,我的观点才慢慢改变了。他还是黑人,
      没变,但他变成了你的同学,他变成了“内”的一部分。你开始了解他,发现他很
      聪明,他讲话很有道理,我们很谈得来。这打破了原来的文化障碍。原来看起来无
      法理解的现象,没有机会理解的现象,变成了可以理解的现象。你会把原来的同样
      事物看成不一样的。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