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思索——谁支撑着你的信心
      
          前面讲过,没有成功感就没有自信心,成功的体验是自信心的基础。然而人在
      有过成功之后,仍可能失去自信。不少人都体验过,人生有时自信,有时又不自信,
      这自信到底有几许可靠?
      
          信仰不是科学。“信仰”的意识源于宗教。佛教讲“信”,指对于善的事物与
      法则毫不怀疑,并能深感快乐,令心澄净。讲“勤”,指认识到所做的是善事,就
      会毫不犹豫去做,令心勇悍。以此观自信,就不是指相信自己做某事一定能做成,
      而是深信自己所做的是善良之事,那就一定会去做,即使知道自己的力量做不到也
      会去做,会万死不辞地去做。于是,勤快、勇悍、无畏、献身等意识都由此而生。
      我们平日所说的自信,多指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一旦发现其实做不到,就不自信了,
      这自信便不大可靠。
      
          1981年的王能智,似乎需要有人给他一个推动,需要进一步打开过去岁月套在
      他心中的某种桎梏。他的自信心在经历了“文革”后是不是也受了损伤?
      
          仔细审视王能智的岁月,仍可见他那自小被母亲保护下来的喜爱“独立思考”
      的天赋以及在他体内生长起来的自信心,没有在“文革”中被完全扑灭。其所以能
      坚持下来,不惟相信自己的能力,更在于相信自己——学习或者教书育人——是坚
      守着善良的。
      
          有类似经历的不只是王能智。张逸民院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极左路线千般
      坏,但给教育战线留了一批人才。”我问什么意思,他说,“文革”前许多家庭成
      分不好但学业很好的学生,报考北大、清华很难被录取,他们往往是被自己填报的
      最后一个志愿录取。
      
          “你是说,最后一个志愿报师范?”我问。
      
          “对呀!不管你前面填什么,最后别忘了填个师范。老师就是这样教那些‘成
      分’不好但学业很好的学生填志愿的。结果,往往是最后一个志愿接住。”
      
          张院长说,教育系统因此汇聚了一大批学业优秀的人才,甚至可以说,新中国
      培养的学生,有相当一大批优秀人才汇集到了教育系统,这是国家的幸运。“文革”
      结束后,这批教师正是恢复我国教育的骨干力量。“现在看来,他们一生都非常敬
      业,王能智是其中之一。”
      
          从这些人中也能看出,他们中不少人也历经坎坷,谁支撑着他们的信心?我想,
      他们所以能坚持下来,也不惟相信自己的能力,更在于相信自己是恪守着善良的。
      
          不能忽视善良,善良是有力量的。善良不仅是一种品质,拥有善良并恪守着善
      良,就是能持之以恒地支持人生的最可靠的力量。
      
          所以,父母要想培育孩子的自信心,还需包括,培养孩子对善良的充分自信!
      当前国家特别重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就包含着对善良的崇敬、热爱
      和由此而生的自信心。善良是驾驭人的能力,使能力变得有益无害的东西。如果忽
      视善良的力量,缺失善良,即使孩子学习成绩不错,也会摇摇晃晃。惟有凝聚着善
      良与才华的自信心,才真正具有很强的抗灾能力,能够迎接和抵御长大后遇到的种
      种艰辛,是父母和老师送给孩子的永恒财富,也是学生自己在成长中为自己铸造的
      最可靠的财富。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