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砸了为什么不回家
      
          学生的压力,最集中地体现在初三和高三。
      
          在描述具体的学生之前,我想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他们的学业背景。
      
          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方针是要力争让学生至少读到初三。如果考不
      上高中,初三就是孩子一生中重大的分界线。初三毕业能不能考上一个好高中,又
      是孩子和家长们力争的制高点。
      
          发达国家实行的基本上是12年义务教育。为了让我国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多
      学到知识,我国从小学到初中阶段都增加了学习内容。有句话说:“我们是用9 年
      对付发达国家的12年。”这样,我国初中生的学习任务就比发达国家的同龄孩子重。
      
          压力不仅仅来自学习任务。2002年,我国共有初中6.56万所,初中教师346.77
      万人,在校生6687.43 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是58.3%,这意味着有41.7% 的初
      中毕业生被淘汰。一个孩子要是没读到高中,哪个家长不操心呢?
      
          由于他们还只有十四五岁,由于初三是孩子第一次面对自己人生的挑战,他们
      承受的压力,比高三的孩子更大。
      
          现在,我见到了一群初三的孩子。
      
          从表面上看,我很难描述他们是活泼还是比较拘谨。有个初三的男孩说话了,
      他说:“我吃饭有压力,上课有压力,下课聊天还有压力,做梦都是紧张的场面,
      压力无处不在。”
      
          我问:“为什么下课聊天也有压力?”
      
          他说:“比如我妈就反对我看流行音乐杂志。”
      
          我问:“这跟下课聊天有什么关系?”
      
          “有关系呀!”他说,“我其实并不喜欢流行音乐,但我买了很多流行音乐杂
      志,比如《大嘴鳄鱼》啦,《流行乐坛》啦,我每期都认真看。”
      
          “不喜欢,干吗还认真看?”
      
          “为了聊天时和同学有话说。如果别人说起来我什么都不懂,就没人愿意和我
      聊天了。”
      
          这下我听明白了。我想家长一定会说,不和你聊天有什么关系?把聊天的时间
      用于学习不是更好吗?
      
          可是孩子需要聊天,而且很在意聊天。
      
          有个女孩在一次模拟考试成绩出来后,因分数掉下来一大截,到晚上9 点了还
      没回家。家长在晚上7 点找到学校,找到老师,老师说早放学了,没留下任何学生。
      一问模拟成绩,知道不好。那么女儿到哪儿去呢?
      
          老师、家长都打电话问平常跟她要好的同学。
      
          回答都说:“没看见。”
      
          同学也紧张了,帮助往所有同学家中挂电话。
      
          都说没看见。大家都紧张了。
      
          家长发动亲朋好友开着车满京城找,见到网吧、游乐场所都不放过。仍然没有。
      
          11点了。家里就留个奶奶守电话。电话铃响,奶奶跳起来,接听,是儿子的声
      音:“妈,有消息吗?”
      
      
      
          老母亲反问:“你那儿有消息吗?”
      
          “有消息我还问您吗?”
      
          做父亲的决定报派出所。在派出所,父亲的手机响了,接听,没声,问:“谁
      呀,有消息吗?”
      
          “爸,是我。”女儿的声音。
      
          “你在哪儿?”
      
          “在家,你们干吗呀!”
      
          “你没事吧?”
      
          “还活着。”
      
          “没事吧?”
      
          “没事!”
      
          “你上哪儿去了?”
      
          “跟同学聊天。”
      
          “瞎说,你的同学我们全问过了。”
      
          “跟小学同学聊天。”
      
          “小学同学?”父亲很困惑,“谁呀?”
      
          女儿说了个名字,是她小学时候的好朋友,已经很久没联系了。父亲一边往家
      赶,一边给还在京城四处寻找的亲朋好友打手机,说别找了,回家了。
      
          回到家,父母问女儿吃饭了吗?
      
          吃了。
      
          在哪儿吃的?
      
          麦当劳。
      
          两个小学时候的朋友就在那儿一边喝饮料,一边望着麦当劳的灯光聊天。夜色
      很美,她们的心里很茫然……家长感到不可理解,说你考砸了,不赶快回家抓紧复
      习,还有时间去聊天?
      
          “天哪,谁来理解我们?”说这话的女生脸上并没有痛苦状,好像是一句玩笑。
      其实,含笑的痛苦,真的是父母所不理解的痛苦。找小学同学聊天,那是怀念小学
      时候的生活。虽然小学也很紧张,但毕竟不像中学。找小学同学聊天,是对中考感
      到恐惧,是因为心中有不被大人们理解的孤独。
      
          “小学太可爱了,中学太可怕了!”她说。
      
          不想回家,还因为回家父母就问:“考得怎么样?”
      
          接下来不是批评就是鼓励。女孩说:“鼓励也是压力。”为什么?比如父母说,
      “考不好没关系,继续努力,吃完了进屋去吧!”
      
          这句“进屋去吧”,就是驱赶你去学习。
      
          每个家长都觉得这样要求孩子是对的,“都这时候了,就该锁定目标,分分秒
      秒都用在学习上!”
      
          孩子不懂得该努力吗?
      
          他们对各种道理能倒背如流: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发展这么快,不学能行
      吗?如果连高中都考不上,将来能干什么?……用不着你告诉他学习有多么重要。
      
          “不是不知道,就是做不到。”
      
          为什么做不到?主要责任恐怕不在孩子。
      
          全国统一的教育大纲很具体地规定了课本里哪些要“识记”,哪些要“理解”,
      哪些要“运用”。中考、高考按此出题,教学就要以此为依据,复习以此来备考,
      老师不敢有疏漏。近几年强调素质教育,但现行的教育大纲里需要“识记”的内容
      仍然很多。学生说,什么“识记”,就是死记。
      
          应该承认,如今考试的方方面面也在改进,比较灵活的考题也在增多,老师们
      为对付“灵活题”,不得不加进新的应对内容。如此,减的不多,加的却不少。
      
          一次次的演习性考试,俗称“做片子”,就像防空警报频频拉响,让你紧张得
      要命!大量试题来不及细看你就要迅速做出判断,只要有几道题卡壳,你就心惊胆
      战,眨眼间分数就下去了。中考、高考一卷判前途,考不上你就完了!
      
          大量的知识压得孩子抬不起头来,题海要把他们淹没了,没有人会对许多答错
      的试题兴高采烈。一次次受挫,都在扑灭他们的自信,在不断制造出大量厌学的孩
      子,伤害自信是对孩子成长期最大的伤害。
      
          或许,这一代孩子处在这个重大教育转型期,正经历着最难的一段跋涉。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