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羊倌到土匪
      
        为了生活,想到家中忍饥挨饿的父母,刘黑七还是在孙安常家忍气吞声地干了
      8 年羊倌刘黑七,原籍平邑县铜石区南锅泉村,名叫刘桂棠,字兴田。因为他与其
      他土匪结拜之交排行老七,人又长的黑,所以才有“刘黑七”这个绰号。
      
        刘黑七的父亲名叫刘相云,老实善良,家境贫寒,因而也落得个一无所有。刘
      相云32岁时才找上邻村一寡妇为妻,三年后,生下了刘黑七。
      
        当时,刘家寸地无有,仅有两间破房。为了养活一家三口,刘相云昼夜给村里
      打井,赚点辛苦钱,家中时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活命,刘黑七刚落地,就和
      母亲一起,沿街乞讨,到处流浪。8 岁那年,他成为本村地主孙安常家的小羊倌。
      孙安常刁钻狡猾,心狠手辣,稍有不如意,就对刘黑七拳脚相加,皮鞭抽身。有一
      次,孙安常半夜听到几声羊叫,便大为恼怒,认为刘黑七放羊失职,使羊饿了肚子,
      半夜叫唤,影响了自己的睡眠。等第二天刘黑七放羊回来,孙安常就让管家把刘黑
      七绑起来,罚其跪上一夜。生性好强的刘黑七紧咬着牙,就是不跪。孙安常见他拒
      不认错,更加恼怒,命管家把刘黑七反吊到房梁上,痛打了一顿。转天,刘黑七仍
      被迫出去放羊。像这样的遭遇,刘黑七不知经历了多少次,但是为了生活,想到家
      中忍饥挨饿的父母,刘黑七还是在孙安常家忍气吞声地干了8 年羊倌。
      
        20岁时,刘黑七跑到青岛去谋生。那个年代,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哪里又有
      穷人的幸福可言?刘黑七漫无边际地溜达了一个多月,仍没有找到活儿。后来,在
      一个同乡的荐引下,他去码头扛大包,卖苦力。所得工资相当微薄,拼死拼活干上
      一天,也仅够自己吃饭。刘黑七断断续续干了一年,仍旧两手空空。迫不得已,他
      又回到平邑县的老家,给地主当长工。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但最后只赶跑了一个皇帝,广大民众的生活没有多大
      变化,仍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在最下层的民众中,有的占山为王,成为打富济贫
      的的绿林好汉;有的寻求先进组织革命理论,走上革命的道路;也有少数人因为各
      种原因,走上与人民为敌的道路,并最终被历史抛弃,刘黑七就是这类人的一个典
      型。
      
        1915年,刘黑七走出家门,群聚为匪。起初,他约集同村的林传聚、赵春荣,
      三人弄了一把鬼头刀、一支马冲子,东抢西夺。不久又联络了当地的地痞流氓夏兴
      德、李满、苏四等8 个人,占山为王。当时正是兵荒马乱的年代,人民难觅活路,
      附近一些无业游民纷纷投奔刘黑七,做起土匪,这样,人越聚越多,4 年的功夫,
      就发展到三四百人,有了钢枪,有了人马,活动范围方圆达100 余里,成为沂蒙山
      区的一条毒蛇。
      
      
      
        --------
        流行小说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