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类的伤害(1)
      
          聪明人往往最了解与健康相关的问题。保健知识水准现在比以往更重要。过去
      健康与长寿方面的长足进步取决于公共卫生、免疫和其他不需要普通民众作出决定
      的举措的改进。但是,今天主要的健康威胁是慢性病——这不可避免地要求病人参
      与治疗,同时也就意味着他们必须了解正在发生的情况。
      
          很明显,很多病人对该由自己尽责的部分做得很糟。普遍能享受的医疗条件为
      何不能缩小健康差距,原因之一是,低智商者未能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在低收入者
      的诊所里,不遵从医嘱的现象尤其严重,高达60%。这通常被视为病人没有这种
      意愿,但也常常反映有人根本看不懂医嘱。
      
          在下层人群中,吸烟、肥胖和不爱活动的生活方式更为普遍,疾病防治中心2
      001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的健康生活的可能性比高中以下学历者大两
      倍。
      
          %%% 像粉尘一样的社会公害
      
          工伤事故、化学试剂中毒、劳动强度与长度过量而对身体的伤害,可以称为直
      接伤害。对于这种伤害,民工们还是可以通过劳动仲裁和法庭起诉要求赔付的,尽
      管它的难度相当大,总还是“冤有头、债有主”。
      
          然而,对民工言之,另一类伤害也不可小觑,那就是社会的危害,说得具体一
      些,是社会生产的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用品)的危害。这是一种间接的伤害。
      
          不错,在大量的私业主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工厂和小作坊在生产着食品,这
      些直接的生产者又都是民工们参与的,当然,参与生产者或者是大部分人不知道其
      危害,或是他们自己可以不吃。一旦摆到柜台上,就是整个社会的消费者购买了。
      对全体的购买者进行分析,总是最贫穷的人购买最低廉的食品,即使不是他们购买,
      厂主也会为了节省伙食费购买最便宜的食品,让民工们来吃,因此,这些假冒伪劣
      食品的最大受害者是今天的民工。
      
          请看最近一段时期里那些劣质食品(药品、用品)的泛滥。
      
          一、发霉黄豆炮制“雪白”豆腐:
      
          工棚作坊、发霉黄豆、潲水油、井水蒸煮、工业烧碱洗涤……记者接到举报,
      深圳宝安区松岗镇有一家地下豆腐作坊,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做豆腐的原材料也存
      在着严重问题。于是,记者前往暗访,惊愕地目睹了豆腐的整个“生产流程”,至
      今仍心有余悸。
      
          2004年5月14日,记者在当地人的引导下,佯装大餐馆进货客商,混进
      作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木架上晾着的成板白豆腐,还有不时前来享用的苍蝇,浓
      烈的气味则几乎能让人窒息。旁边堆放的则是制作豆腐的原料黄豆。而令记者诧异
      的是,被浸泡过的黄豆竟灰黑一片。“买来就是这样的”,作坊主这样解释。但黄
      豆怎么会是这种颜色呢?利益使然!据记者了解,市面上的黄豆1公斤一般要3元
      以上,可地下作坊的黄豆是1公斤1元钱,这种黄豆的质量可想而知。更为可怕的
      是,这些黄豆中还要再掺入四成变质的。据了解,为降低成本,他们还用七八毛钱
      一斤的粘米粉、劣质大米磨成的粉充斥到豆浆中去。据说粘米粉能凝聚水分,增加
      重量,让豆腐“看上去很美”……
      
          二、广州假酒已确认58人中毒:
      
          炒扁豆再度放倒三十余民工目前,这次事件中共有9人确诊甲醇中毒死亡,两
      人死因不明,已确诊甲醇中毒58人。广州各级医疗机构将免费为中毒人员治疗。
      同时,当地政府将统一收购辖区内农村群众和外来民工自购的散装白酒。
      
          据了解,按照重大中毒事故要求,广州已经全面启动紧急应急措施。从5月1
      2日(2004年)开始,有关部门对全市范围生产、加工白酒的企业,以及各种
      店铺、酒楼、超市、农贸市场、小酒厂、小作坊等进行全面检查。在清查过程中,
      共封存散装白酒161.02吨、半成品7.9吨、食用酒精等原料3.44吨、
      工业酒精25.9吨,查出涉案的家庭式作坊3个。涉案人员已经有4人被捕。
      
          三、有毒卫生巾坑害打工妹:
      
          “两个星期前, 我在江滨工业园区的一家小超市买了一包华美护翼卫生巾, 用
      到第三天出现了过敏症状……发炎……痒……”7月12日(2004年),在浙
      江省义乌市佛堂镇,19岁的重庆打工妹小梅红着脸羞涩地向记者反映。
      
          在小梅的指引下,记者找到这家小超市,超市里的卫生巾几乎都是义乌本地和
      福建、江西等地的产品,价格非常低廉。
      
          老板娘很坦诚:“镇上的女人很少用这种卫生巾,都是卖给打工妹的,非常便
      宜,一片折合起来才1毛钱,而一片名牌的卫生巾要1元钱,打工妹舍不得买。”
      对于小梅的遭遇,老板娘习以为常,她回答记者,用这类卫生巾后过敏的女孩子不
      是少数。
      
          记者撕开一片“华美护翼卫生巾”的内囊,一片黄褐色的污迹赫然在目。“怎
      么会这样?!”老板娘愕然。再拆开一包义乌市义亭镇安娜卫生巾用品厂的产品,
      内囊同样污迹斑斑,一捏,粉尘飞舞。
      
          义乌一家大型卫生巾生产公司的总经理王睿(化名)告诉记者,义乌地下卫生
      巾产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义乌共有60多家卫生巾生产企业,但真
      正达到生产要求的不过10家。
      
          广东查封陈化粮最骇人听闻的是,2002年媒体曝光,成都市有人专门在一
      些城乡结合部的垃圾场和公共厕所捞捡使用过的卫生巾,以每片几分钱的价格卖给
      收集者,制造“二次卫生巾”。“二次卫生巾”一般被送到批发市场及居民小区、
      城乡结合部的小商店出售,受害者多是乡镇妇女和一些女性农民工。她们反映使用
      了这些标有名牌标志但包装粗糙的卫生巾后,出现一些难以启齿的病症,引起夫妻
      间的猜疑,导致家庭关系不和。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