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色”的老师
      
          “现在再回公办学校,玩着干都比他们干得好。”
      
          “在这里干上两年,超过原来在家里的四五年。”
      
          “很累,有时候会突然哭出来。”
      
          在青岛南洋学校采访,不时能听到这样的感叹和倾诉。末位淘汰制对每位老师
      都是残酷的,据说每年的淘汰率是5%—10% 。当然,即使是遭淘汰也还是有再学习
      提高的机会,他们中的大多数会被安排转岗或到兄弟学校去学习,真正离开集团的
      比较少。
      
          一位老师告诉我:“假如有一天我被南洋炒了,我也是无畏的,相信我能很快
      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里可以练本事,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到竞争意识。
      
          “南洋老师的角色是多元的,复杂的,既是学生的父母,同时又是他们的朋友
      和医生,是学生的心理指导者同时又是行为示范者。哪个孩子发病了,他必须是第
      一到现场。另外,老师们还充当着服务者的角色,因为他们既是你的学生,也是你
      的客户。”老师们这样认知自己的多重角色。
      
          传统学校里师道尊严和清高的观念,带来是一系列的个人或群体行为——抱怨
      生源质量差,甚至贬低学生、污辱学生、体罚学生。在公立学校的家长会上,我们
      早已习见了这样的场面。老师动辄在训家长:“你们再这样管教孩子,就把他领回
      去!我们不要!”但在南洋,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据说一位老师在接听家长的电话时,态度急躁,甚至出言不逊。第二天,他就
      被告知离开学校。这是一条“高压线”:不许顶撞家长,不许体罚学生。
      
          客户意识、服务意识归根结底就是市场意识,这是对来自公立学校老师的根深
      蒂固观念的全面解构和重构。观念的强大在于彻底改变着行为方式,所以不难理解
      初入南洋的老师往往要经历着一场颠覆性的“头脑风暴”。
      
          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任靖玺一个很知名的理论,现在已为众多的民办学校所认
      同。怎么理解这种服务意识呢?小学部主任刘晶心的体会是:“服务并不等于就是
      顺从和放纵,并不是要什么给什么。因为毕竟孩子的世界观还没有形成。他不知道
      应该要什么,也许他所要的并不是他应该要的,因此就需要老师引导,而不是强制
      性地规定。”
      
          这是需要艺术把握的。强化客户意识是认知上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非倡导在
      具体工作中盲目丧失自我。毕竟,这和纯商业客户不同,既要遵守产业经营的规律,
      更要尊重教育规律。
      
          教育就是实践。南洋有个“转差为优”的教学研究课题,就是把很差的孩子转
      变成优秀的孩子。在青岛南洋采访时,我发现老师们在“转差”方面的案例积累得
      足以能够编上一本厚厚的指南了。
      
          在南洋教育的小辞典上,除了“分层教学”、“导师制”和“精细化管理”这
      些富有特色的概念外,还能看到一个独特的“会诊制”。它的特定含义是:针对学
      困生的薄弱环节,班主任组织相关教师进行集体研讨分析,看症状,找根源,定方
      案,定责任,辅困促优。不同于公办学校对待差生的普遍态度“一个都不能要”,
      这里的一贯做法是“一个都不能落下”。
      
          我有机会看到了许多老师的“扶差”手记。面对这个永恒的研究课题,老师们
      对于教育的独立思考令人感动和深思。
      
          耿建英老师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四(2 )班有一位女同学叫崔雪怡,老师们暗地都说她有心理障碍,因为一般
      情况下,无论你问她什么,她都拒绝回答。只是睁着大大的眼睛很惶恐地看着你。
      她在数学课上的表现也很糟糕,从不发言,作业几乎也不能按时完成。去年的很多
      时候,我都是牺牲中午的休息时间陪她一个人在教室里写作业,可是收效甚微。期
      末考试她的成绩仍是中等偏下,着实让我头疼。
      
      
      
          过后我反思自己的教育,一定是在某些环节出了差错。于是我开始暗地里留心
      观察。雪怡其实是一个挺聪明的孩子,语文老师总夸她作文有创意,数学课上某些
      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也能做出来……这种情况都告诉我,雪怡的差并不是由于智力的
      问题,完不成作业也不是由于不会做,而是其他的原因。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终于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雪怡生活自理性差,各
      种学具总是东一个、西一个地乱放。每次一做作业就开始找东西,自然浪费了大量
      时间,而有时候东西没有,她又不主动向老师或同学求援,就那么傻傻地找呀找呀!
      于是每次上课之前,我都帮雪怡把需要的东西整理好,有时候怕她把必要的东西弄
      丢,我都是每次用的时候才发给她,用完后及时收回。并且有意安排我的数学课代
      表王梦真同学做她的同桌,发现她有困难主动帮忙。
      
          慢慢地雪怡写作业的速度逐渐快了,大部分时间也能按时完成作业。她在课堂
      上偶尔也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当然及时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把机会都留给雪
      怡,开始她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小,几乎听不清,就由同桌同学当翻译。回答问题的
      次数多了,也就慢慢放开了。
      
          雪怡的生活自理能力差,还学其他同学留头发,有一段时间她每天都是扎着三
      根辫子来到学校,个别男同学就嘲笑她的头发是“鸡窝”,雪怡可伤心了。我制止
      那些同学,每天利用课间为雪怡梳头发。放小假回来雪怡把头发剪了,齐耳的日本
      头,非常整齐,我夸她是个漂亮的大美人。
      
          雪怡一天天开始喜欢我了,当堂课没完成作业,也能自己主动来找我补课。有
      一天雪怡突然对我说:“耿老师,我觉得你是棕色的。”
      
          “为什么呢,孩子?”
      
          “我也不知道,就是这么觉得。”就这样雪怡赐予了我一个爱称,“棕色的耿
      老师。”说句心里话,我不怎么喜欢棕色,觉得棕色太老成,喜欢红色、绿色,或
      是黄色这些明亮的色调。
      
          隔了一段时间,雪怡终于给了我一个我非常乐于接受的答案。“老师,红色太
      热了,会把我烧坏的。我喜欢巧克力,甜甜的,巧克力不就是棕色的吗?”原来在
      孩子的心理,耿老师是巧克力的化身。
      
          从雪怡的转变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必须是充满感情的。我们对学生的爱,
      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当我们用
      广博的爱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
      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是啊,每一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他们都有许多可爱的东西。如果我们
      总是用同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那么必然有些孩子被我们“甄选”出来,成
      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所以,我们教师自身必须改变评价体系,承认学生之间的差
      异,允许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把他们视为一个个具有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
      体”。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的身
      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大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
      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
      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
      
          从回归教育的本原来看南洋老师的教育思考和实践,不能不为南洋孩子们击掌
      庆幸。与其说是老师们的爱心、宽容和激励给孩子的成长撑起了一片绿荫,不如说
      是南洋的教育文化和理念孕育了这一片蔚蓝的、自由的海。南洋的孩子们,有福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