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三国时期是中国人记忆中最精彩的英雄时代。一时间风云际会,涌现出数量如
      此之多的智谋或勇武之士,令人有眼花缭乱之感。如果把他们各自放进别的时代里,
      也许都会很快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但与这么多水平相近的敌手生活在同一片
      天空下,英雄们难免会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哀。
      
          从早期的袁绍到后来的刘备、孙权,曹操面对的全都是不容忽视的强大敌手,
      他的胜利之路也绝非一帆风顺,许多时候如果对手再高明一些,或者他的运气再差
      一些,可能就不是后来三分天下的结局。能在这个群雄混战的乱世里生存下来的人,
      除了必须拥有过人的才干外,还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好应对各种变化和挫折
      的心理准备,能胜能败,百折不回,才有机会争夺天下。曹操从起兵到坐拥北方,
      其间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挫折,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希望,屡次绝处逢生,重整旗
      鼓,才有了后来的辉煌。
      
          曹操最成功的一步棋就是迎来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迅速培养起自己的
      声望和势力。但曹操决不是只会假借虎威的狐狸,他是一条潜藏在深渊之底的蛟龙,
      等待着风云突变的时机,时刻准备着一飞冲天。他是个很明智的人,在看到进军江
      南的不易之后,他没有走上穷兵黩武的道路,转回头经营北方,把未竟的事业留给
      了继承者。能在晚年还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单凭这一点曹操就已经可以立足于中
      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政治家之列。
      
          和许多开国皇帝不同,曹操在世时并没有正式登上帝位。但千百年来,人们总
      把他看做一位真正的开国皇帝,他的作为与能力也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位真正的开国
      帝王。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半个世纪以来,许多
      人看到这首词时,总难免联想到他另一首著名的《沁园春。雪》,那里说:“惜秦
      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相形之下,人们总能从字里行间感到这位共和国的缔造者对魏武帝曹操的另眼看待。
      同样是文韬武略,豪情风发,一种英雄相惜之情穿越两千年的时空,飞扬在苍凉辽
      阔的北方大地。
      
          拨开演义的迷雾,真正的曹操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
      
          公元155 年,曹操出生在沛国谯县,他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几十
      年之后,在官渡之战的前夕,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曾经为袁绍起草过一份讨伐曹操
      的檄文,其中说曹操“本乞丐携养”,人们据此推测曹嵩的出身应该比较贫寒,所
      以才会被送去给宦官做养子。还有人说曹嵩本姓夏侯,和后来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
      惇、夏侯渊属于同一家族,曹操和夏侯兄弟其实都是亲戚。
      
          关于曹操的出世,史书上并没有留下神异的传说。有许多开国皇帝都喜欢给自
      己的身世涂抹上一些“天命所归”、“真龙出世”的色彩,但曹操却不同。以他比
      较务实的性格,大概不重视这些怪力乱神,更在乎的还是别人对他后天能力的评价。
      曹操出生在东汉末年,当时社会上活动着很多名士,他们很有自己的思想,喜欢清
      谈,行为风雅,特立独行,对社会舆论有着很大影响。其中有一个名叫许劭(字子
      将)的人,很喜欢评价别人的能力和品行。他每个月都要和自己的堂兄许靖共同挑
      一个人物来评论,当时称为“月旦评”。有一次他们说到曹操,许子将下了一个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年轻的曹操听了非常开心。后来这个“乱世
      奸雄”的定义一直陪伴了曹操将近两千年,直到今天,一提到“奸雄”两个字,许
      多人第一反应就会想到曹操。
      
          从后来曹操的事迹来看,他确实非常聪明机警,做事不拘一格,行为举止也常
      常不符合传统的思想规范。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关于少年曹操事迹的传奇,比如《世
      说新语》里有一个故事说到年轻的曹操和袁绍都很喜欢胡闹,有一次看到别人家在
      娶亲,就想出了抢新娘的恶作剧。结果半路上被人发现,许多人追赶过来,曹操和
      袁绍慌忙逃窜,结果袁绍一不留神掉进了大坑里,无论如何也爬不出来。于是曹操
      站在坑边大喊:“抢新娘的毛贼在这里!”袁绍一着急,自己奋力从坑里跳出来,
      两人这才脱险。从这里能充分看出曹操的机智要胜出袁绍一筹,假如这个故事属实,
      官渡之战的结果大概从那时起就已经注定了。
      
          当时并不是只有许子将一个人看出了曹操的潜力,素来很有知人之明的太尉桥
      玄看到曹操后也很惊奇,对他说:“如今正是乱世,非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能平定天
      下。莫非这个人就是你吗?”曹操本来就很有决心和能力,又有了这些人的鼓励,
      从此就更加相信自己是个能够做大事、成大业的人,人生志向也更加远大而坚定了。
      
          虽然有了时人的高度评价,但曹操还需要以实际行动来证实他的能力。东汉灵
      帝熹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74 年,二十岁的曹操刚一登上政界,就以出色的表现让
      所有人刮目相看。当时曹操被举为孝廉,随后出任洛阳北部尉一职,洛阳是东汉的
      首都,城里皇亲国戚汇聚,几乎人人都有后台势力,一般的官员都难免束手束脚,
      不知所措。但初出茅庐的曹操却毫无忌惮,一上任就让人做了十几根五色大棒悬挂
      在衙门两侧,声明如果有人敢触犯法律禁令,立即棒杀勿论。当时有个皇帝很宠幸
      的宦官名叫蹇硕,他的叔父违禁夜行,撞在曹操手里,曹操立即下令处死,这一下
      震动了京城,从此首都风气肃然一变,再没有人敢违禁行事。
      
          到了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 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以骑都尉之职参与
      镇压,结果大获全胜,受命担任济南相。济南国本是个法纪混乱的地方,管辖的十
      几个县风气极坏,贪污徇私一类的事情屡见不鲜,却从来没有人过问。曹操上任之
      后,又拿出当年在洛阳时的作风和手段,一下奏免了八名县级主管,结果又在当地
      掀起了一场风暴,贪官污吏们闻风丧胆,纷纷逃到其他郡县,当地风气立即大为好
      转。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扭转不了整个时代的风气,曹操也知道自己这些年来的行
      为触动了太多利益集团,如果再在政界里待下去,在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下,恐怕
      总有一天会为自己招来祸患。于是他干脆告病回家,在家乡建设田园,修葺房舍,
      春夏读书,秋冬游猎,倒也过得清闲自在。
      
          三国时代的许多风云人物都有隐居的经历,但隐居绝不是他们的目的和归宿,
      只是一种休养生息、更有效地洞察世事的手段。一旦机会来临,他们就会从隐居的
      山野茅舍间走出来,走进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三国演义》里隐居在南阳卧龙岗草
      庐中的诸葛亮是这样,此时的曹操也是这样。
      
          中平五年,由于有镇压黄巾起义时的军功作基础,三十三岁的曹操被汉灵帝任
      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第二年董卓之乱爆发,天下大乱,属于曹操的时
      代从此来临。刚开始时,董卓看重曹操的名声和能力,还想要和他合作,但曹操已
      经看出凭董卓的人品和能力绝没有发展前途,于是改名换姓,逃回家乡。在回家的
      路上,曹操因为误会而杀死了吕伯奢一家人,这段故事经过《三国演义》的渲染已
      经广为流传。正是在这时,曹操说出了著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的话,言语中流露出的冷静与狠辣使他身边的人感到毛骨悚然。在即将开始人生大
      业的前夕发生了这样一段插曲,似乎已经预示了曹操一生的功业都要在一种独特的
      方式下完成。
      
          回到家乡后,曹操变卖家产,招兵买马,很快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队伍,当地
      许多有志向的年轻人都跑来投奔他,还有不少曹操的亲属,像后来成为魏国著名将
      领的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仁等都在其中。
      
          第二年,因为不满董卓的悖逆无道,关东众多州郡牧守一起起兵讨伐董卓,其
      中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
      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人。大
      家各自带着自己的军队前来,共同推举家世显赫、号称“四世三公”的袁绍为盟主,
      这就是著名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曹操也率部参加了义军。
      
          董卓听说众人起兵的消息,就把汉献帝带到长安,一把火烧掉了洛阳的宫殿。
      当时董卓的军事势力很强大,而各路诸侯又各怀打算,大家驻在河南延津北边的酸
      枣一带,踌躇犹豫,不敢前进。曹操看到他们这样缩手缩脚,感到非常无奈。在他
      看来,如今董卓劫掠天子、暴行无道,正是天人同愤、海内共怒的时候,各路诸侯
      竟然不抓住这样的好机会一举消灭董卓,真是不可理解。于是他独自行动,率兵西
      行去打董卓,结果作战不利,死伤了许多军士,自己也中了流箭,差一点逃不出来,
      幸亏曹洪把自己的马给他,对他说:“天下少一个我不算什么,但天下可不能没有
      你!”又一路步行跟随,总算找了艘船一起逃回来。
      
          回到酸枣的联军驻地,曹操发现诸侯们和十几万大军天天饮酒聚会,根本就没
      有攻打董卓的意思,不禁更加愤怒。他向大家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诸军各自据守
      要塞,然后分兵向西攻入武关,寻找机会消灭董卓,但根本没有人理会。
      
          又过了一段时间,袁绍与韩馥打算拥立幽州牧刘虞做皇帝,曹操坚决不答应。
      他对袁绍说,现在董卓挟持天子,引起人们公愤,义军之所以广受拥护,所到之处
      人人响应,正是因为站在了公理的一方。再说现在汉献帝还只是被劫持,还没有到
      被杀亡国的地步,大家没有理由改立新君。最后他对袁绍说,即使所有人都拥立新
      君,他自己也还要奉汉献帝为正统。
      
          在这些合作接触的过程中,曹操与诸侯们的隔阂日渐加深。他觉得这些人没有
      雄才大略,很是瞧不起他们,而各路诸侯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不可能
      长期合作,最后分道扬镳。
      
          初平三年,司徒王允与吕布在长安杀死董卓,随后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又杀
      死王允,迫使吕布出走,从此天下大乱。各州郡牧守们割据地盘,相互攻伐,一个
      属于英雄的乱世揭开了帷幕。
      
          虽然乱世是属于英雄的时代,但想要在群雄蜂起的形势下获得一片立足之地并
      不容易。每路诸侯都拥有自己的优势,有的占据有利地形,有的兵强马壮,有的财
      力充足,有的出身名门,谁都在想方设法消灭别人,扩大自己的势力,这种竞争到
      了最后就变成了对领导者们综合素质的考验。
      
          刚开始时,曹操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占领的地区也有限。但他富有远见卓识,
      善于把握机会,终于逐渐消灭了一个个势力,最后终于使中国北方成为自己的战略
      根据地。
      
          同是在初平三年,青州的黄巾起义军攻进兖州,刺史刘岱被杀。鲍信把曹操迎
      来做了兖州牧,一起攻打黄巾军。在起初的战斗中,鲍信不幸战死,而曹军士兵刚
      来到兖州,对当地也有些生疏。为了扭转局面,曹操亲自巡视军队,明令赏罚,让
      军队风气为之一变。后来曹军连战连捷,一路追黄巾军直到济北,终于迫使他们投
      降。这年冬天,曹操的军队里接收了三十万归降的黄巾军,其中精锐的力量被编成
      一支部队,就是著名的青州兵。
      
          三年以后,曹操遇上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当时汉献帝回到洛阳,但经过董卓之
      乱后,昔日繁华的国都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到处断垣残壁,荆棘丛生,大臣们衣食
      无着,根本无法维持生计。一些有识之士敏锐地看到了迎奉天子将会带来的好处,
      纷纷向自己所跟随的领袖提出了行动计划。
      
          袁绍和曹操都听到了这种意见,但袁绍很不以为然,对部下的建议置之不理,
      而曹操听了谋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以后却迅速行动,于当年八月亲自
      到洛阳去见汉献帝。献帝正处在极其窘迫的境地,曹操很顺利地就把他接到了许昌,
      从此之后就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经常借献帝的中央权威向各方势力发号施令。
      
          这为曹操在政治上赢得了优势,但操纵天子的行为却也常使他被人指斥为窃国
      奸贼。不过曹操本人并不在乎这些言论,许多年后,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
      道:“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当时的情况也确实是这样,
      如果不是因为曹操在名义上保证了献帝的权威,多少挽回和维持了一些秩序,东汉
      末年的中国将会是一种更加混乱的状况。
      
          看到曹操迎奉献帝带来的好处后,袁绍这才后悔起来。他回忆起当年和曹操共
      同起兵时的往事,愤怒地说:“要不是因为我,他曹操早不知道已经死过几回了!”
      但不论他如何不情愿,曹操的力量终究是慢慢强大起来了。几年之间,曹操先后消
      灭了袁术、陶谦、吕布等势力,到了公元200 年,他在北方已经成为仅次于袁绍的
      一支力量。一山难容二虎,这两位曾经交往多年的乱世豪杰终于要展开生死决战了。
      
          虽然此时的中国北方是袁曹两大势力并立,但袁绍的实力要远远强于曹操,他
      占据了幽、并、青、冀四州地界,而曹操拥有的只有豫、兖二州。官渡之战开始时,
      袁绍统帅十万大军,战马万匹,而曹操只有两万兵力。当时徐州还有刘备的势力,
      他和袁绍联合,对曹操造成了很大威胁。为了避免两面受敌,曹操于建安五年(公
      元200 年)正月先向东攻打徐州,消灭了刘备部,然后才转而进军官渡。
      
          在攻打刘备之前,许多人都担心袁绍会趁曹军后方空虚之机来攻打许都,但曹
      操很熟悉袁绍的个性,知道这个人优柔寡断,很不善于决策行动,于是趁刘备在徐
      州立足尚未稳之机迅速突破,迫使其远走投奔袁绍。
      
          官渡之战开始时,袁绍首先派大将颜良包围了白马。曹操采取谋士荀彧的计策,
      做出要袭击敌后的架势,将袁绍军调开后,自己率军出击白马,杀死颜良。等到袁
      绍闻讯追来时,曹操又沿途放置辎重,吸引袁绍军抢夺,趁着他们阵型混乱的机会
      突然冲出来,又杀死了另一名袁军大将文丑。
      
          颜良和文丑先后被杀,让袁绍军震动不小。这一战后曹军屯驻官渡,与袁军进
      入相持阶段。到了八月,袁绍军逼近官渡,军营连结数十里,给曹军造成很大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采取防御战术,但由于粮食储备不足,处境越来越艰难。曹操
      也曾经想要退兵,但受到荀彧劝阻,决定还是留下来寻找新的战机。
      
          到了十月,这个机会终于来了。袁绍军大将淳于琼押送大量粮草,囤积在袁军
      大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谋士沮授劝袁绍增加乌巢的守备兵力,另一名谋士许攸也
      劝袁绍趁曹军后方空虚之时攻打许昌,但袁绍都不听从。许攸失望之余去投奔曹操,
      向他说明乌巢守备空虚的情况,曹操立即决定亲自率领五千精兵连夜前去偷袭,同
      时命令曹洪和荀彧坚守大营。
      
          曹操率军到达乌巢以后四面放火。袁军看守粮草的大将淳于琼是个爱喝酒的人,
      他当晚喝得醉醺醺的,根本没料到曹操会来这一手,只好仓皇抵抗。袁绍接到乌巢
      粮草被烧的消息,觉得曹操一定带了不少人马去乌巢,大营的兵力一定不足,因而
      只派了很少的援军去帮助淳于琼,而错误地命令全军攻打曹军的阵地。结果曹军根
      本不去防备援军,集中力量攻打淳于琼,淳于琼抵挡不住,死在乱军之中。而这时
      曹军大营拼死抵抗,袁绍大军进攻迟迟不能得手,而乌巢失守的消息却很快传来,
      在这决战的关键时刻,袁军的士兵顿时失去了斗志,开始四散溃逃。曹操抓住时机
      迅速指挥军队转入反攻,袁军兵败如山倒,被杀的有七万多人,其余大多被俘虏或
      逃散,袁绍最后只带了七百多骑兵逃回河北老家。
      
          官渡之战,曹操的兵力不过一万多人,粮草匮乏,却在绝境中坚守不退,主动
      创造战机,战胜了比自己强大十倍的袁绍,显示出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当时曹操的
      处境非常紧张,他手下有不少人都在和袁绍秘密商谈投降,曹操战胜袁绍后,来往
      的书信都被缴获。将领们要求把那些人都抓起来,曹操却说:“当时连我尚且不能
      自保,又何况这些人呢!”命人将书信一把火烧掉了。
      
          官渡之战后,河北的局势已经基本被曹操控制,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谭都
      是没有什么抱负的人,远远不能和他们的父亲相比,他们没有能力抵挡曹操,相互
      又发生了内讧,袁谭被杀,袁尚逃往辽东。
      
          整个华北地区虽然已经被平定了,但是曹操却还没有彻底放心。当时中国的东
      北生活着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乌桓,他们的首领蹋顿野心勃勃,收留了袁尚等
      人,不断地骚扰边境,杀掠人民。曹操为了解除边患,消灭袁氏的残余势力,决心
      带领精锐部队跨越塞北,进攻乌桓。曹操出兵的时间在五月份,那时快到夏季,雨
      水很多,道路泥泞,无法行走。曹操听从当地人田畴的建议,绕道走荒无人烟的小
      路,从今天河北的喜峰口长城一带翻过山岭,直指乌桓的老巢柳城。蹋顿根本没想
      到曹操的军队来得这么快,只得和袁尚等人调集军队来迎战。蹋顿的士兵虽然多,
      但训练很差,事先完全没有准备;而曹操的军队都是精锐,经历过和袁绍的大战,
      这次跋涉万里,深入敌境,更是抱定了必死的决心,那些平时以剽掠为生的乌合之
      众又怎么会是他们的对手。曹操把军队布置在山上,乘蹋顿还没有把阵型整顿好,
      派大将张辽带着骑兵直冲而下,喊声震天,蹋顿猝不及防,队伍一下子被冲得七零
      八落,他自己也死于乱军之中。乌桓的二十多万民众都愿意归降曹操。袁尚等人见
      大势已去,连夜继续逃亡,投奔割据辽东的公孙康等人。曹操手下的将领都建议追
      击,但曹操不同意,他说:“如果我紧追不舍,公孙康就会和袁尚他们联合起来抵
      抗我;如果我放弃追击,日子一长,公孙康就会不信任袁尚而把他杀了。”下令班
      师。果然没过多久,辽东就派人送来了袁尚等人的头颅,诸将不得不佩服曹操过人
      的见识。
      
          在班师的时候,曹操经过面临渤海湾的碣石山,想到经过多年的征战,整个北
      方终于完全平定,不由得感慨万千,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诗篇《观沧海》:东临
      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三年,曹操恢复了东汉久已不行的丞相制度,自己担任丞相,掌握了全
      部的军政大权。他还在邺城大兴土木,修建了著名的铜雀台。官渡之战后的七八年
      时间,是曹操事业上的巅峰时期。这个时期,南方尚有荆州的刘表、刘备,江东的
      孙权,四川的刘璋这几股割据势力。他雄心勃勃,要打过长江,完成统一中国的宏
      愿。可是谁又能想到,仅仅半年以后,他就和袁绍一样,被弱小的对手击败,而使
      宏愿成为泡影。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大起马步三军,开始为统一中国而南征。南征的第一个
      对象是荆州的刘表。刘表在南方所有这些军阀中,兵马最多,势力最强,但刘表自
      己却是个老弱的文人,在乱世中无心进取,只想保住自己的地盘。他听到曹操大军
      离开许都的消息以后,就一病不起,八月中就死了。他的两个儿子,长子多病,次
      子年幼,最后由他妻子蔡氏主持局面,立幼子为主,带着荆州的七万多士兵向曹操
      投降。曹操的军士都是北方人,刚到南方,不习惯在船上作战,这次整个荆州不战
      而降,一下子得到这么多战船水手,令曹操大喜过望,就命令降将蔡瑁、张允等人
      训练水军。
      
          曹操的另一个老对手刘备,本来寄居在属于刘表势力范围的新野县。曹操大军
      南下,刘备仓皇撤退,在当阳县长坂坡附近被曹军的骑兵追上,打得溃不成军,除
      了关羽的水军还算完整外,身边只有几千人跟着他逃跑。他本来打算向南一直逃到
      荆州南部,进入广东,但这时候,东吴政权已经知道曹操大军的兵锋要指向江南,
      急忙派谋士鲁肃来找刘备,劝说他联合起来一道抵抗曹操。半路上刘备遇到了鲁肃,
      听从了他的建议,派诸葛亮前往东吴一起参加军事会议。
      
          当时,曹操已经占领了长江中游,顺流而下就可以到达东吴,兵力有三十多万,
      战船、粮草都很充足;而孙刘联军一共才五六万人,强弱对比十分悬殊。但曹操的
      士兵大多是北方人,没有经过水战的训练,上船以后容易晕船,站都站不稳,怎么
      能打仗呢。士兵们千里迢迢从中原开赴江南,为追击刘备的军队,骑兵一天要赶几
      百里路,已经精疲力尽。投降的刘表旧部士卒,又大多不愿意为曹操卖命。而且秋
      冬之际已经来临,士兵缺少棉衣,瘟疫流行,非战斗减员大大增加。因此数量虽多,
      却远不如孙刘联军来得精悍。但是曹操当时却满以为自己人多势众,即将大功告成,
      所以并不在意对手的举动,有时候还坐船在大江上饮酒赋诗,等待对岸陆续来投降
      的人。
      
          但是他的对手却远比他想象的高明。两军刚刚在湖北赤壁山附近交锋了一下,
      曹操就吃了亏,不得不放弃到南岸扎营的计划,退到乌林的江北。这时东吴的统帅
      周瑜设反间计,使曹操怀疑蔡瑁等荆州降将要做内应,而把他们误杀。周瑜又命部
      将黄盖假装投降,带着小船装满引火之物,乘起东南风之时,接近曹军水寨放火,
      曹操的战船躲避不灵,被烧掉很多,大火又蔓延到岸上,乌林附近的北岸营寨大片
      起火。周瑜催动大军趁机发动进攻。曹操从华容道逃回江陵,他看到自己的精锐主
      力已经被击溃,知道再打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不得不下令烧掉所有战船和营寨,
      全军撤回北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一战后,曹操认识到自己的实力还远不足以平定南方,而刘备和孙权也松了
      口气,各自开始扩大地盘,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从这时开始才算大致定型。曹操
      回到邺城后,采取了很多措施恢复元气,发展生产,发布《求贤令》,规定“不拘
      品行,唯才是举”的方针,招揽了很多士人在自己周围,北方的局面才稳定下来。
      然而这时,关中却传来了马超、韩遂起兵造反的消息。
      
          马超、韩遂等人为什么会造反呢?原来,在这之前,建安十五年,曹操为消灭
      盘踞在汉中一带的军阀张鲁的势力,曾派钟繇、夏侯渊等率军经过关中,引起了马
      超、韩遂等怀疑,担心这样的命运不久以后也会落到自己的身上,所以索性先下手
      为强,派兵占据潼关,与曹操为敌。关中位于中原的背后,如果关中不平定,则曹
      操统治的中心地带将永无宁日。于是他决定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马超、韩遂。
      
          马超把大部分军队都驻扎在潼关,以为这样就可以扼制住曹军前进的要道,但
      是曹操却命令大将徐晃悄悄北上,绕开潼关,从蒲坂津渡过黄河,建立营垒。而马
      超的大军却因为曹操大军的正面压力,无法分兵击退徐晃的过河之军。曹操见徐晃
      得手,迅速率大军北上,随后过河,顺利进入了关中平原,与马超军队夹渭水对峙。
      在关中平原上,西凉的骑兵和长矛十分厉害,曹操只能依靠堡垒和栅栏步步为营以
      求前进。曹军多次强渡渭水,都因为关中沙土松散,过河后不能马上筑成营垒,而
      被马超的骑兵赶回北岸。这时将届九月,忽然天赐寒流,曹操抓住机会,派兵偷渡
      过河,用水浇土,一夜之间筑起了坚固的冰垒,马超徒呼奈何。曹军终于在渭河南
      岸扎下了根。
      
          曹操渡过渭水后,仍然保持坚守不出的姿态,任凭马超挑战,不予理睬。马超
      本来打算率部撤往西凉的,见曹操总是处于守势,以为曹军怯战,所以不但没有撤
      军,反而把各地的部队又陆续调来很多。曹操听了以后不禁大喜,他对部将说:
      “这次如果让他们逃回去,以后就难以收拾了;不如让他们都集中起来,这样一次
      解决,以后就省事许多。”一面他暗中行反间计,劝说韩遂不要帮助马超,一面约
      马超决战。等到决战的那一天,曹军和马超的军队混战在一起,双方不分胜负,而
      韩遂却没有尽力帮助马超。曹操看得一清二楚,下令派精锐的骑兵对马超的两翼进
      行夹击,将其一举击溃。马超、韩遂不得不逃回凉州。曹操进军攻克长安西北的屏
      障安定郡,整个关中地区遂告平定。
      
          曹操平定关中后,建安十八年,他的江南梦又开始膨胀起来,决心在有生之年,
      一定要平定孙权的势力。这一次,北方已无后患,南征的兵力也比上次充足,达到
      四十万之众,起初进行得很顺利,一直打到安徽的长江边上。孙权的据点大部分被
      摧毁,只剩下巢县一带尚在控制中,于是孙权亲率大军七万,前进到濡须口与曹操
      对峙。双方在那里僵持了一个多月,曹操暗中观察孙权的阵营,始终衣甲鲜明,旌
      旗猎猎,士气高昂,竟找不到一丝破绽。曹操知道,这辈子他东征西讨,没有遇上
      过几个对手,只有江东的孙权,让他屡次受挫。他想起第一次南征刘表的时候,刘
      表父子坐拥七万大军,松松垮垮,不战而降,相比起眼前的对手,不啻是天壤之别
      啊。他不禁感慨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这一年,曹操已
      经五十八岁了,岁月催人老,已经再也见不到当年临江赋诗的豪情了,遂下令班师
      回朝。这一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从此以后,直到去世,他再也没有踏上江南
      的土地。
      
          东吴的这一头大家相安无事了,西边的刘备也是乱世枭雄,正在积极扩张势力,
      准备将来进攻中原,重新恢复汉家的光荣。刘备的才能和手下的兵力丝毫不弱于孙
      权,这使得曹操头痛不已。建安二十年,曹操看到刘备已经夺取了四川刘璋的土地,
      将来一定会进兵汉中作为攻取长安的基地,而汉中的军阀张鲁又是个只知道贪财的
      无能之辈,因此决定先下手为强,抢先一步发兵汉中。这次出兵非常轻松,只花了
      四个月,张鲁就开城投降了。曹操留下夏侯渊等人驻守汉中,带着主力返回长安。
      
          哪知曹操前脚刚走,刘备后脚就跟了进来,兵分两路向夏侯渊进攻。曹操只好
      派曹洪等人率军返回汉中。曹洪顺利地击败了马超、张飞率领的一路蜀军,但是夏
      侯渊却中了另一路蜀军的计谋,把自己的大半兵力派去增援张郃. 刘备命黄忠等人
      乘夏侯渊正在修理鹿角、疏于防备的时候,突然从山上冲下来,将其砍杀,一举攻
      克了汉中的门户阳平关。曹操看到大将被杀,不得不亲自回到汉中指挥作战。刘备
      此时士气正旺,虽然双方各有胜负,但曹操年事已高,无心恋战,赵云等人又偷袭
      曹军粮道,烧掉了万余斤粮草。曹操觉得支持下去已经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决定
      放弃汉中,带着七八万百姓缓缓撤回长安。汉中之战,这位英雄亲自指挥的最后一
      场大战,就这样黯然落幕了。从此以后,在生命的最后半年里,他再未踏上过战场。
      
          建安二十四年秋天,曹操拖着疲惫之躯从汉中返回长安。刘备虽然没有追赶,
      但他手下的大将关羽却在荆州向曹操的领地樊城发动了进攻。
      
          关羽的智勇双全是很有名的,曹操派去增援樊城的七支军队浩浩荡荡而来,关
      羽却看准了他们扎营的地方地势低洼,乘大雨的时候决堤放水,把那七路兵马都淹
      没在大水中,生擒了曹军的主将于禁。他又趁势进兵,围住樊城,一时整个关中被
      关羽的威名所震动。可是关羽虽然很厉害,但还是没有曹操聪明,他没想到曹操自
      己不直接出兵来抵抗进攻,却暗中联结东吴,叫孙权抄关羽的后路。东吴很早就想
      夺取荆州,这时关羽的精兵都北上攻打曹操去了,荆州只留着少数的老弱士卒。东
      吴的大将吕蒙采用偷袭的办法,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荆州。而这时死守樊城的曹
      军得知这个消息,士气越发高涨。关羽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士兵们都无心作战,
      散去大半,他自己也在麦城被东吴的伏兵捉获斩首。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加
      封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却写了一封信给曹操,劝他早点废掉汉献帝自己
      当皇帝。曹操接到书信后,遍示群臣,说道:“孙权小儿是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
      大家趁机一起劝曹操代汉称帝,曹操却始终不愿意,他回答说:“如果天命真的眷
      顾我们曹氏,那我就当周文王吧。”意思是想让自己的儿子称帝。
      
          在曹操的的几个儿子中,以曹丕、曹植兄弟二人最有才华,做继承者的可能也
      最大。曹植是个很有诗人气质的人,无论作诗还是写文章都非常漂亮。曹操很喜欢
      曹植,本来想立他为继承人的,但是后来曹操交了几件事给曹植办,就发现他虽然
      很有才气,但没有什么心计,行为浪漫,不会约束自己,对政治和军事也不大在意,
      反而不如他的兄长,处心积虑地表现出很诚恳努力的样子。于是最后决定,还是把
      位子交给曹丕来坐。历史上,曹操和曹植、曹丕三人都是著名的文学家,都很喜欢
      写诗论文,父子三人并称“三曹”,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曹操有头风病,当时他听说只有名医华佗才能治好自己的病,就把他请到身边
      来。华佗稍微用了一下针灸,病情就能减轻很多,但是要根治需要做手术,曹操是
      个疑心很重的人,不放心交给华佗来动手术,就把他时时留在身边,随时医治。华
      佗不愿意使自己的医术只为一人所用,就借回家看母亲的名义请求离开,曹操一怒
      之下把华佗下了狱,华佗就死在了监狱中。曹操的病情没人再为他医治,就一天天
      严重起来。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死在洛阳。同年十月,曹丕正式废掉汉献帝,改国
      号为魏,是为魏文帝,他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有人说曹操死后,为了防止别人
      盗墓,立了七十二座疑冢。实际上,他是一个很开明节俭的人,不可能花费那样大
      的财力去做这些事情。但曹操的墓地在哪,至今仍是一个谜。
      
          曹操在历史上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由于元朝文人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
      实在太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们想到曹操就会浮现出一个狡诈阴险不择手段的奸雄形
      象。事实上,从三国到唐代,曹操一直是被人称颂的英雄。北宋的大文豪苏东坡也
      满怀激情地赞扬曹操,说他“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酌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
      之雄也。”只是到了后来,南宋偏安江南,尊蜀汉为正统,才开始把曹操贬低,说
      他是篡汉自立。若还曹操以真实的历史面貌,我们可以看到他在促进国家的统一,
      发展北方的农业生产上,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对推动历史进步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就个人而言,他也是一个胸怀大志、饱读诗书、精通兵法权谋的人。正是因为有一
      个个像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所以数千年来的神州大地上才演出了一幕幕有声有色
      的历史活剧。
      
          曹操属于外向型性格的领导者,他积极、自信、乐观、向上,从小就充满理想
      和冒险精神,这些都为他日后的人生奠定了基调。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他往往以
      白脸奸臣的形象出现,但当个性解放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一种趋势和潮流之后,曹操
      的人格魅力日渐为更多人所接受、认可。在当今社会中,成功人士受到越来越多的
      关注,他们的个人魅力往往和其事业成就同时摆在人们面前迎接评判,而许多时候
      前者会更吸引人们的眼球。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这是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应当仅局限于发挥自己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在与合
      作者和竞争者的相处中,独特而富有吸引力的人格力量也表现出一个领导者的号召
      力。曹操所具有的幽默、豪爽、乐观是他特有的品牌和标志,这种吸引力和亲和力
      会为合作者提供一种不自觉的依附感和安全感,使他们对合作的前途充满信心,这
      种力量有时比单纯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显得更重要。
      
          曹操是个双重性格的人,“生性多疑”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矛盾在他
      身上体现得极为明显,但后者显然占了上风。其实一个人并不在乎多具备几种性格
      因素,关键还在于能否将它们合适而有利地表达和流露出来。作为一个并没有在有
      生之年坐上帝位的领导者,曹操能够与后世创下最宏大功业的开国帝王们并肩而立
      而毫不逊色,也正验证了他的成功。千载之后,当人们看到曹操这个名字时,似乎
      依然能看到他热烈而充满狡黠的笑容。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