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明代中叶,隆庆二年( 一五六九年) ,杰出的军事家、抗倭名将戚继光奉朝廷
      调遣,由东南沿海转至北方边境镇守长城。当他率领着经过他亲自严格训练并参加
      过抗倭战争的三千浙兵到达北方蓟州城外,准备列队入城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
      电闪雷鸣,顷刻间便下起倾盆大雨。浙兵在接到入城命令以前,从早晨到黄昏,坚
      持列队肃立,虽雷雨交加亦不为所动。这情形使原北方边关军威不整的守军将士深
      为震惊,从这时起才懂得了军队纪律的重要。据说当时的蒙古贵族闻知此事,也深
      表惊叹,不敢再轻易侵扰明朝边境。
      
          戚继光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军事指挥家,他早年在东南沿海浙江福建指挥抗倭战
      争,后来又奉诏到北方总理蓟州一线防务,为抵御外侮,保卫边疆作出了贡献。在
      四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戚继光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独特的
      练兵思想和方法,他指挥的部队所向披靡,他训练的士兵被人们称为战无不胜的
      “戚家军”。
      
          戚继光的军事思想和练兵方法集中反映在他撰写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中。
      
          《纪效新书》是戚继光在浙江福建任职时,为把战斗力不强的明朝军队训练成
      能胜任抗击倭寇的强大军队而编写的。全书除总序外,包括束伍、操令、阵令、谕
      兵、法禁、比较、行营、操练、出征、长兵、短兵、射法、水兵等十八卷,各卷并
      配以插图说明。作者在“自序”中解释书名说:名为“纪效”,即不是空口无凭而
      说,而是经过自己的真实阅历,亲身体会过的;名“新书”,表明这些练兵方法是
      源于传统兵法,又不拘泥于传统兵法。全书文字通俗如白话,以便于晓喻全军士卒。
      
          《练兵实纪》写成于戚继光总理北方边关蓟辽任上,包括正集九卷和杂集六卷。
      正集各卷为:练伍法、练胆气、练耳目、练手足、练营阵( 四卷) 、练将;杂集为
      :储将通论上、下、将官到任、登坛口授、军器制解、车步骑解。
      
          戚继光的军事思想和练兵思想在这两部书里得到充分体现。戚继光认为,打胜
      仗的前提是要有一支精锐的部队,数十万之众,必须有誓同生死的决心,个个奋勇
      向前,才能取得胜利。因此,认真训练士卒,使他们人人有勇有谋,才能有效地提
      高战斗力。戚继光在练兵中反对搞花架子,他说:战争“是杀人的勾当,岂是好看
      的?今之阅者,看武艺,但要周旋左右,满片花草;看营阵,但要周旋华彩,视为
      戏剧套数。”他指出,如此练兵毫无用处。只有平时练兵也“照临阵一般”,“不
      能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才能练就敢打硬仗的好兵。戚继光刚由江南奉调到
      北方蓟镇时,也曾明确宣布:“教兵之法,美观则不实用,实用则不美观。”他将
      在蓟镇撰写的兵书命名为《练兵实纪》,也正是取实用之意。
      
          戚继光还主张练兵要从严,要令行禁止。他强调“兵中号令,不可一字苟且”,
      “苟一字之种疑,则百法之是废”,也就是说,军中号令一定要十分明确,执行号
      令才能一丝不苟。他在《练兵实纪》卷三“练耳目”条中规定:“明旗鼓,各官兵
      耳只听金鼓之声,目只看旗帜方色,不拘何项人员,口来分付决不许听之。如鼓声
      不绝,便前面是水火也须跳入;如鸣金该止,就前面有贝财缎帛和马匹亦不许一耳
      顾应。”为训练部队熟知各条军规军纪、号令要求,戚继光将《纪效新书》和《练
      兵实纪》等兵书分装成册,发给部队。并规定把要求将官的内容发给将官,要求士
      兵的发给士兵,每队一次只发一册,熟记之后再发第二册。并说明对于每条军规条
      款,不必“一字一句顺文背出”,而只要能记得大意要领,“即为背熟之例。”为
      了便于不认识字的士卒都能通晓熟背兵书,戚继光还具体要求每队“择一识字人诵
      训讲解,全队口念心记”,从而使全军上下人人知兵,个个会战,便是再愚笨者也
      “皆得通晓”。“如此可以人自为战,谓之节制之师。”( 以上见《练兵实纪》凡
      例)
      
          戚继光练兵,还注重对士兵晓之以理,导之以情,要求将帅在身先士卒、为人
      表率的同时还应关心和爱护士兵。要“常察士卒饥饱劳逸,强弱勇怯,材技动静之
      情,使之依如父母,则和气生气,和则心齐,兵虽有百万,指呼如一人。”( 《练
      兵实纪》卷二) 他说;“夫赏不专在金帛之惠,罚不专在斧钺之威。……有赏一人
      而万人喜者,有斩首于前而不畏于后者,有言语之威而畏于刀锯,罚止数人而万人
      知惧者,此盖有机。机何物也?情也,理也。”这里,戚继光把严格执行纪律和深
      入细致地做思想工作的相互关系,分析得十分透彻。他认为将帅只有爱护士兵,时
      刻了解他们的冷暖饥苦,士兵才能依将帅如依父母,也才能万众一心。而只有把握
      住“情”、“理”二字,赏罚分明,才能使三军口服心服,自觉遵守纪律,服从命
      令。
      
      
      
          戚继光的练兵思想和练兵方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宝贵财富,对今天的实
      战练兵也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一九四二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曾把他的《练兵
      实纪》卷九“练将”篇以及其他有关论述条例辑录为《戚继光治兵语录》,加以发
      表,后来这本语录又被与《孙子》、《吴子》等合编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丛书》,
      发给人民解放军全军干部学习。
      
      ——泉石小说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