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槊代戟
      
          从公元四世纪初开始,为数越来越多的重装骑兵——甲骑具装出现在战场上,
      披有日益精良的具装铠的战马,驰骋在中华大地,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战争的面貌,
      也促使军队组织和战术等方面发生变化。为了适应重装骑兵战斗的特点,军中装备
      的主要格斗兵器和远射兵器随之发生新的变化。在格斗兵器方面,主要的变化是戟
      的衰落,而刀、矛等兵器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装备骑兵的马戟逐渐为骑兵使用的
      长矛——槊所取代。
      
          以钢铁制造的戟,从战国末年出现以后,一直是军队最重要的格斗兵器,直到
      西晋时仍被名将周处誉为“五兵之雄”。但是它的外貌却与战国秦汉时期戟枝与戟
      刺垂直的“卜”字形戟有了很大不同,主要的变化是横出的戟枝又折而上扬,成为
      与戟刺平行的叉刺,全形作双叉形。东晋永和十三年( 即升平元年,三五七年) 冬
      寿墓壁画中,在冬寿出行时所乘牛车前面行进的步兵,装备着戟和盾,画面上的戟
      就是双叉形。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画面中的重装骑兵——甲骑具装,手中所执的兵器
      全是长柄的槊。这幅壁画给人们带来这样的信息,即当时的重装骑兵已淘汰掉马戟,
      改用马槊,而步兵有的还维持着原来的传统兵器装备,仍持戟作战。其实从戟本身
      外貌的改变,已清楚地呈现出衰落的征兆。因为传统的卜字形戟,主要不是以戟刺
      前刺,而是横击和向回勾斫,仍保留着以戈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勾兵的特征。晋朝时
      改为双叉形状,就只能向前叉刺,丧失了传统的勾杀的性能,也可以说是向以扎刺
      杀敌的矛类兵器靠近,这种丧失原来特色的改变,正表明戟这种兵器的衰落的命运
      已无可挽回了。导致戟的衰落的原因,还是因为它不适于对付铠甲日益坚精的重装
      骑兵的缘故。为了穿透或斫断骑兵的铠甲和战马的具装铠,戟虽改进成双叉状,但
      刺与枝都较窄,其穿透力不及长身阔体的两刃槊。而且在工艺制作方面,锻制在刺
      旁加伸小枝的戟,较锻制槊要复杂费工,特别是用于大量装备军队的格斗兵器,要
      求精工而量足,工艺简便易造的槊较之复杂费工的戟,自然更合于需要。除此以外,
      戟本是中原汉族的传统兵器,而甲骑具装的兴起,与西晋以后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
      分不开,而鲜卑等民族的传统兵器多以矛为主,特别是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族更是
      以善用槊而著称于世,这也是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以槊代戟的原因之一。
      
          槊在汉代已是骑兵使用的格斗兵器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马戟,但到南北朝时
      期,这种兵器有了新的发展,一方面将柄部加长,据《释名》一书所记,汉代的槊
      长丈八尺,到梁时制作的新式马槊,长二丈四尺,增长到汉槊长度的一倍半。另一
      方面是刃部增长而且制成两刃,因而增强了效能。可引“折树槊”故事为例,那是
      发生于公元五三七年的事。梁少府新制成长二丈四尺的两刃槊,梁武帝萧衍让名将
      羊侃试槊,“侃执槊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当时观看羊侃使槊的人很多,
      有人竟登到树上去看,梁武帝看到说“此树必为侍中折矣”( 时羊侃官衔为侍中) 。
      果然因登树人多,以致树木折断,所以又称这种新式的槊为“折树槊”。当时槊上
      的装饰物是幡,北魏禁卫皇室步兵所用槊采用乌黑颜色,缀接黑虾蟆幡。
      
          除槊以外,南北朝时军中使用的另一种主要的格斗兵器是刀,骑兵和步兵都用
      刀。流传至今的歌谣《陇上歌》中所称颂的勇士陈安,就是同时使用长刀和槊两种
      兵器乘马战斗。歌谣中说陈安作战时“?(左马右聂)骢父马铁锻鞍,七尺大刀奋
      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当时除使用汉魏以来传统使用的手握
      柄环首长刀以外,刀的外貌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尝试着把刀锋端稍微加阔些而
      使刀尖微有上翘,把狭直的斜方刀头,改为前锐后斜的新式样,同时还尝试着把刀
      柄改成圆銎状,以插接较长的刀柄。例如在江苏镇江市附近发现的东晋时期墓葬中,
      就出土有上述形状的铁刀,带有圆銎柄的一件,还有护手,通长为四十六点五厘米。
      这种式样的刀到唐宋以后,成为军中用刀的主要类型,以后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
      而汉代出现的直身环首刀则逐渐被淘汰。
      
          骑兵装备的远射兵器,主要是弓箭,敦煌第二八五窟壁画所绘的重装骑兵,都
      佩带着弓囊和箭箙。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弓箭,箭镞已不再用青铜制作,普遍使
      用钢铁箭镞,其形状大致有两种,一种镞体三棱形,另一种镞体扁平,后一种是当
      时主要流行的样式。在辽宁北票发掘的北燕冯素弗墓中,出土的铁镞多达一百三十
      多件,都是扁平形状的,中间有脊,剖面呈菱形,镞后尾接有较长的铁铤,铤上有
      的缠绕一段银丝,然后装插入竹箭杆中。该墓还出土有八枚鸣镝,都是前端安有三
      翼状的铁镞,铤部插入竹箭杆内,然后在铁镞下面箭杆上贯串一枚橄榄形的骨哨,
      哨上斜钻五个小孔,发射后可产生鸣响,在北魏文明皇太后冯氏的陵墓中,也发现
      有少量铁镞,它们是公元五世纪末的产品。铁镞中有三枚镞体三棱形,另七枚则是
      镞体扁平而镞锋呈平头的铲形。类似的扁体铲形镞,在吉林集安高句丽族的积石墓
      中也有出土。这表明平头铲形铁镞是北方和东北地区各族流行的样式。
      
          与重装骑兵相比较,南北朝时期的步兵在军队中不受重视,兵器装备也不如骑
      兵精良。从当时的壁画和画像砖等图像材料看,步兵多是轻装,不披铠甲,装备的
      兵器主要是环首刀和盾,也常见长矛与盾配合使用。远射兵器也以弓箭为主。披铠
      甲的重装步兵的形象,在当时墓葬中出土的陶俑中可以寻到,所披铠甲多为明光甲,
      头戴额部有冲角的兜鍪,常常执有上饰狮子花纹图案的大盾,称为“金花师子盾”。
      此外,还使用威力巨大的强弩,关于强弩的情况在上一章中已有介绍,它们因为威
      力大,有着神弩、万钧弩等名号。
      
      ——泉石小说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