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长安武库
      
          有了强大的军队,还要有装备精良的武器,才能力克顽敌。汉代朝廷为了保证
      兵器的质量和数量,设置了“考工令”一官;专司兵器制造业,“主作兵器弓弩刀
      铠之属”,监督检验兵器的质量。一有急需,还可集中工匠,加紧制作。另外,在
      长安城内建筑了规模很大的武器库。各种制造好了的兵器,源源不断的送到这里,
      统一储藏保管,再由这里发放给各个部队。
      
          长安武库座落在汉长安城的长乐宫和未央宫之间。周围以夯土墙围住。一九七
      五年至一九七七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这个遗址进行了勘查发掘,测出
      围墙长七百一十米、宽三百二十余米、厚一点五米以上。武库内有七处库房遗址,
      中间有一堵夯土墙分隔成两个院落,一至四号遗址在东,五至七号遗址在西,均呈
      品字形排列。这七个库房遗址平面都是长方形,用夯土构筑的,四面开门,内分数
      间。就拿七号遗址来说吧,东西长一百九十米、南北宽四十五点七米,中分三大间,
      每间的南北各开二门,遗址内的隔墙也各开二门。遗址的夯土墙厚达四米,非常坚
      固。这个武库一直延用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征战连年,燹火四起,这座巨大
      的武库也随之被焚毁废弃。
      
          从发掘情况看,不同的库房存放着不同的武器,或放铠甲盔胄,或放戟矛剑盾,
      或放弓弩镞,很少混杂。在废墟灰烬中,出土了很多铜铁兵器,以铁兵器为多,有
      铁刀、铁戟、铁矛、铁斧、铁剑,和一千多件铁镞,铁铠甲已锈结在一起,有的结
      块竟重达几十斤。青铜器有铜镞和铜剑格、铜戈各一件。从发掘现场观察,矛、戟
      等长兵器,都是放在兵器架上的。当时的兵器架叫作“兰锜”,它是什么样子呢? 
      虽然墓葬中也出土过零星资料,但多已腐朽,最形象的还是汉画像石上的刻画,大
      致分为放长兵器的和短兵器的两种。山东沂南画像石墓前室南壁刻画的兵兰是放长
      兵器用的,两边有两个带方座的立柱,立柱中间用两条横枋相连,横枋上各等距离
      的开五个圆孔,以插放长兵器。左边两孔插着两支带套囊的戟,右边三孔插着三支
      带套囊的矛。左侧二戟和右侧二矛间又弩弓在上、机括在下悬挂两张弩。沂南画像
      石墓后室靠南壁的隔墙的画像石上,还刻有放置短兵器的形象,两根带朵云形底托
      的立柱上,横架一梁。立柱上各等距离安装五组托钩,自上而下托架着两柄长剑,
      两把刀和一柄手戟,刀、剑、手戟上都套着套囊。
      
          西汉的武库不止长安这一处,在洛阳也设有武库。在地方州郡,还有地方武库,
      见于文献记载的有颖川、广阳、阳陵、山阳等数处。
      
          从长安武库和其他西汉遗址墓葬中,我们可以看到,从秦到西汉,虽然只经过
      了短短时间,但武器的质地、种类、形制都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铁制甚至钢制兵
      器在军队中广泛使用,更适合骑兵、步兵使用的武器增多,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
      力。
      
          长安武库出土的铁兵器中,有铁戟和带倒钩的铁矛,铁戟完全改变了铜戈那种
      戈矛合体或合装的形态,而是在直锋旁横出侧枝,很像一个卜字,长三十五厘米,
      横枝长十四厘米。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两支与长安武库铁戟相似的钢戟,
      积竹为柲,后安铜?(左金右享)。一支长二点二六米,一支长一点九三米。长胡
      四穿,在刺锋和横枝相交处装有受柲的铜柲帽,通过金相测定和电子显微镜观测,
      这两只戟是经加热渗碳反复锤打再淬火处理制成的钢戟。那件带钩的铁矛又叫“钩
      釨”,长四十六厘米,倒钩长八点五厘米,可刺可钩,性能和戟有些近似。
      
          西汉的远射武器弓弩箭镞,也比以前进步了许多。长安武库中未出弓弩,但出
      土了几种形制不同的铜铁镞,其中最普遍也是杀伤力最大的是三棱锥形箭镞,在圆
      柱形的镞体上,伸入三个凸出的棱刃,也有截面呈三角形的,当时管这两种形式的
      镞都叫“羊头”镞。在满城汉墓中,还出土了铸铁固体脱碳钢或中碳钢镞。铜镞中
      有的还在三棱镞体的一个侧棱面上开三角形小槽,有人研究,这个小槽可以放置毒
      药,以增加杀伤力。还有的在铜镞后安装铁铤。汉代用的弓主要是复合弓。安徽阜
      阳夏侯灶墓出土了三张西汉初年的黑漆木弓,弓两端箫上装有鎏金铜耳,非常漂亮。
      甘肃居延甲渠侯官遗址出土了一张新莽前后的复合木弓,弓体外侧是一块中间宽、
      两头渐细的扁平木片,弓弣都衬垫两块木片,内侧用几块牛角锉磨成形,拼对后用
      粘合剂粘牢,再缠丝线,涂上黑红漆。这张弓长一点三米,内红外黑。到了东汉,
      还发现了骨制复合弓。复合弓的张力远比单体弓强。《史记·李将军列传》讲过一
      个这样的故事,汉代名将李广是个神箭手,一次行围狩猎,看见前面草丛中有只猛
      虎的身影,忙搭弓奋力一箭射去,正中虎身。待走到跟前一看,原来射中的是一块
      有猛虎斑纹的巨石,那支箭深深的射入了巨石数寸。后来,唐代诗人卢纶在《和张
      仆射塞下曲》夸赞李广的神威,“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
      棱中。”能达到“射石饮羽”的地步,说明李广将军有天生的神力和高超的射艺,
      也说明当时的弓强箭利。
      
      
      
          西汉的军队中,“强弩长戟”是主要装备。长戟前面已讲过了,强弩又是怎样
      的呢? 强弩的强主要表现在弩机上。先秦的弩机,牙、牛、悬刀由栓塞直接装在弩
      臂的机槽内,但木臂是木制的,很容易劈裂,不能承受更大的张力,也就限制了威
      力更大的强弩的制造。西汉以后,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在弩机外加了一个
      称“郭”的匣状青铜外壳。弩机的各种机件,用栓塞按一定组合关系装入郭内,苒
      把郭装在弩臂的机槽内。青铜的耐强性能比木材大多了;可容纳张力更大的弩机。
      另外,汉弩加高了机牙上的望山,个别的弩机还在望山的后侧增加了刻度,这个带
      刻度的望山可以说是现代步枪上标尺的雏形。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了十六
      件弩机,有一件就是在望山后面有刻度的。这件弩机长九点五厘米,机牙高出郭面
      一厘米,望山高出郭面四点五厘米,自郭面一厘米以上分五个刻度,刻度线错金,
      每一度又分半度,半度线错银。度距下大上小,每度七点五至六点五毫米。射手可
      以根据目标的远近,按不同的刻度瞄准,准确性大大提高了。
      
          汉弩的张力是以石计算的,一石约合现在三十点二四公斤。根据居延汉简的记
      载,有三石至八石弩,射程一百二十步至二百步( 合今一百六十七至二百七十八米
      )。五石以上的强弩靠双臂的力量难以张开,要用蹶张,腰引。在汉代画像石上,常
      可看到一个口衔利箭、身背箭菔(竹头)的威猛武士,用双脚踏定一张弩弓的弓背,
      双手拽弓弦奋力向上。这就是张强弩的蹶张力士形象。在汉朝的军队中这种材官蹶
      张很多,屡立战功。西汉初年,申屠嘉为材官蹶张,跟刘邦打天下,后来当了丞相。
      
          由于汉代骑兵步兵发展,剑就成了近战格斗武器,应用极广。《史记·高祖本
      纪》有刘邦仗剑斩蛇的佳话,还有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鸿门
      宴上,项羽的谋士范增令项庄借舞剑之机杀死刘邦,项伯于是拔剑与项庄对舞,时
      刻保护刘邦。危急时刻,张良找来大将樊哙保驾。樊哙挺剑举铁盾,撞倒卫士,冲
      入大帐,怒发冲冠,目眦皆裂,使项羽不敢贸然行事,后刘邦借机脱逃。范增的妙
      计落空,盛怒之下,挥剑把刘邦送给他的玉斗砍碎。能把巨蛇一挥而二,又能把玉
      斗砍碎的剑该有多么锋利。西汉的剑由于多改用钢铁锻造,尺寸明显加长了。河北
      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尸骨右侧出土的一柄带黑漆木鞘的钢剑,长一米以上,是
      用块炼铁渗碳钢的方法制作的。由于折叠锻打的次数增多,每层的厚度减少到零点
      零五至零点一毫米,含杂质也明显降低。在淬火时,只淬剑锋,故硬而锋利,剑脊
      未经淬火,又较柔韧。这种剑很适于劈砍,又不易折断。西汉时期,不论是剑的质
      量、功用,还是数量都达到了顶峰。洛阳金谷园、七里河西汉晚期墓中,出土了钢
      铁剑四十多柄。遗憾的是,至此,剑也随之衰落了。东汉以后,逐渐被一种直背环
      首刀所代替。
      
          汉代的防护器械不论从形制还是质地都有多种,比先秦明显进步了很多。就质
      地而言,有漆木盾、皮盾,还有铁盾。就形状而言,西汉早期的都是与战国、秦盾
      相似的双弧亚腰盾。以后,出现了长椭形盾,编织纹长方形盾。更值得注意的,是
      还由盾演化出了一种可以进攻,又可防护的新型兵器——钩镶。它的中部是一个像
      小盾一样的镶板,上下各出一个长钩。镶板可以抵挡敌人攻击来的武器,双钩可以
      击打敌人。
      
          钩镶这种兵器传说是战国时鲁班创制的,但只见于文献记载,真正的实物是在
      东汉的墓葬中见到的。形体大,又保存最好的一件勾镶出自河南洛阳七里河东汉墓。
      通长七十厘米。上下各伸出一钩,上钩长三十二厘米,锐如尖锥,下钩长二十七厘
      米,尖端膨大如球。中间弯曲呈扁方形,长十一厘米,可容一只手持握。镶鼻的前
      面是由两块铁板拼成的盾形镶板,长二十二厘米、宽十五厘米。上方正中有一孔。
      可以固定在镶鼻上。河北定县四十三号墓出土的铁钩镶通银错云纹,可惜出土时已
      经锈残。据考证此墓墓主是东汉诸侯王刘畅,身居显贵,随葬的钩镶当然也与众不
      同。
      
          这种钩镶怎样使用呢? 江苏徐州铜山苗圃画像石的“比武图”可看得非常清楚。
      左方一个武士双手持长戟奋力前刺,右方武士镇定自若,身体半蹲,右手将钩镶上
      举,用钩镶的上钩钩住戟杆,左手的环首刀疾刺对方的面门。在其他画像石上,还
      有用短柄斧和钩镶的武士。由此可见,钩镶是一种配合斧、剑、环首刀使用的兵器。
      
          在汉代,不但军队装备了精良的武器,就连县以下的基层也配置五兵。《后汉
      书·百官志》引《汉宫仪》:“尉、游徼、亭长皆习设备五兵。五兵:弓弩、戟、
      盾、刀剑、甲铠。鼓吏赤帻行滕,带剑佩刀,持盾披甲,设矛戟,习射”。亭的设
      置始于先秦,亭长主管缉捕盗贼,维护社会的治安,迎送往来的官吏。这五种兵器
      也是装备军队的主要武器,短长齐备,格斗兵器、防护兵器俱全。五兵各有所长,
      也各有所短,所以在实战中,讲究互相配合。西汉初年晁错上书文帝言兵,曾详细
      地分析了各类兵器的长短,提出要善于发挥其长。在相隔较远平川,或居高临下,
      以弓弩为长;在两阵相近浅草平地,以长戟为长;在竹高草密的林地,以矛铤为长
      ;在狭道险隘,以剑盾为长。进而又说,“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
      俱前”,只有很好地运用这一原则,才能克敌制胜,这就是前面谈到的列阵艺术,
      杨家湾汉墓的兵弓俑车阵,可以说就是一个战车、骑兵、步兵有序而列,戟、剑、
      盾、弩有机配合的军阵典型。
      
      ——泉石小说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