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秦俑奇观
      
          在陕西临潼骊山脚下,屹立着一个高达七十六米,小山一样的墓冢,巍峨挺拔,
      孤傲不群。这就是秦始皇的陵寝。始皇为了修建这座陵墓,花费了三十七年时间,
      最多时动用夫役七十万人,穷极奢华。“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
      徙藏满之。”还让工匠设置弓弩机关,以防盗扰。但事隔不久,就被楚霸王项羽派
      三十万军卒盗掘殆尽,继而被烈火焚烧,只有这高大的荒冢屹立至今,向人们展示
      昔日的辉煌。
      
          始皇陵东侧一马平川,一九七四年的一天,当地农民挖井时,突然发现一个真
      人大小的陶俑,立刻引起轰动。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勘察,认定是秦始皇陵的兵马俑
      陪葬坑。经过数年的发掘修复,已以它严整的军阵、剽悍的身姿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始皇陵兵马俑坑共四个,除四号坑是空坑外,其他三坑都是土木结构,里面瘗
      埋大量兵马俑。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二百一十米,南北宽六十米,总面积
      约一万二千六百平方米。已发掘的二千平方米内,出土陶俑一千零八十七个,战车
      八乘,马三十二匹。若全部发掘,估计可出土陶俑六千多个。前面横排三列二百一
      十名弓弩手。后面是三十八列纵队的步兵,间杂驷马战车,左右两列和后排是面朝
      外,严密警戒的弓弩手。这正是一个有锋有后,有中军有侧翼的步兵战车混合编队
      的严整军阵,与古书兵法中,“长弩在前,铦戈在后”、“弓弩为表,戟?(左木
      右盾)为里”的布阵要则基本吻合,很像一柄出鞘的利剑。二号坑在一号坑东北,
      平面呈曲尺形,面积约六千平方米。未作全面发掘,估计有驷马战车八十九乘,乘
      骑马一百一十六匹,武士俑九百余件。二号坑的主体是一排排、一列列的战车,车
      后跟随步兵。坑北前端是步兵,中间隔三列战车,后面是十二列骑兵。看来是一个
      以车兵为主、骑步兵为辅的军阵。三号坑最小,占五百二十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
      中间是一辆精心彩绘的木质战车一乘,左右是持殳向内的陶俑。有人认为,三号坑
      可能是一、二号坑的指挥部,但主帅到哪里去了呢? 这似乎又是个谜。
      
          这些陶俑,高一点七五至一点九米,比真人还要高大。或辫发,或戴冠;或披
      铠甲,或着战袍;或持弓弩,或秉矛、戈、殳、剑;各依军阵布局,站立蹲踞,皆
      合规矩。若细看,它们有的宽额广颐,血气方刚;有的修眉细目,稚气未退……那
      强大的军阵,那威慑肃杀的气势,那无声似有声的低吼,令人震惊、鼓舞、感慨…
      …然而现在他们不是去奔赴刀光剑影的战场,不是去征东方伐六国,而是在为他们
      最高的统治者送葬。
      
          秦始皇陵兵马俑持握的大都是用青铜铸造的实战兵器,有安装长柄的戈、矛、
      铍、戟、殳等长兵器,有适于短刀格斗的青铜剑、双刃弯刀,还有远射武器弓弩、
      箭镞,装弓箭的弓盛箭器等。这些青铜兵器大多经过铬盐氧化处理,虽然在地下埋
      藏了二千多年,出土时仍光亮如新,寒光闪闪。青铜剑长达九十厘米,锋利无比,
      刚出土时,有人作过试验,尚可一次划透十几张纸。弩弓的内侧,加附两根细木条,
      从而不但使弩弓更坚固耐用,还增加它的张力,箭可以射得更远。箭镞绝大多数是
      三棱锥形,这种箭镞穿透力强,杀伤力大。武士披挂的铠甲,虽都是用泥条泥片仿
      制的,但形象逼真。不同兵种的士卒,穿着的铠甲也不相同。骑兵穿无披膊的短身
      铠甲,车兵和步卒穿长身带披膊的铠甲,御手穿的铠甲,不但身更长,还有高高的
      护领和护手甲。这些不同的铠甲,完全符合不同兵种的实战需要。
      
          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军阵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战国时期,步骑兵已登上
      了战争的舞台,但战车兵还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秦代军队中,仍是驷马战车、
      骑兵、步兵混合编队的作战方式。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步卒中的弩弓手组成了单独
      的队列,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也似乎看到了秦“带甲百万,车千乘,马万匹”的
      强大军队的一个缩影。人们把始皇陵认作世界历史上的第八大奇迹,它是当之无愧
      的。
      
      ——泉石小说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