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之目的,纷纷寻找各自的路途,变法革
      新者有之,卧薪尝胆者有之,变服骑射者有之。形形色色的思想家、游说之士纷纷
      宣扬自己强国之道,主张仁政的孔孟儒家学说,奖励耕战的法家学说,主张兼爱的
      墨家学说,以及老庄道家思想,孙吴的兵家战略战术,从而形成了一个空前繁荣的
      百家争鸣的局面。
      
          就兵家之书而言,据西汉初年统计,达一百八十家以上。但著名的流传至今的,
      也就是《武经七书》中收录的数种,除《孙子兵法》外,尚有《吴子兵法》、《六
      韬》、《司马法》、《尉缭子》等。
      
          先说《吴子兵法》吧,这部兵书是卫国人吴起写的,吴起生于公元前四四○年,
      卒于公元前三八一年。军事才干、政治资赋都很高深。事魏二十五年,魏文侯拜他
      为西河守,以抗秦、韩。吴起善于用兵,也体恤部下,与士卒同吃同住,有的士卒
      患疽痈,他亲自用口吮吸脓血。深得将士爱戴,乐于为其效命。文侯死后遭人猜忌,
      只好逃到楚国,又被楚悼王任为令尹,变法图治,厉甲强兵。但也因此得罪了楚国
      旧臣,悼王死,宗室大臣群起围攻。吴起无法逃脱,伏在吴王尸体上被乱箭活活射
      死。
      
          《吴起兵法》包括“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
      “励士”六篇,每篇又含几个小节,以“吴子曰”,或“武侯问,吴子答”的形式
      讲述事理,第一篇以主要讲吴起的政治主张,后五篇讲用兵之道。在治国方面,主
      张贤明之君要修德亲民,并且不但要修文德,还要治武备。用兵平时要对士卒严格
      训练,战时先要审度敌国虚实,相机而动,要熟悉地形;用兵在“治”而不在众,
      要赏罚分明,激励士卒拼死作战。吴起事魏任西河守时,西拔秦五城,东灭中山,
      南败楚于榆关,不愧为一代名将。
      
          《六韬》传为西周姜子牙所作,是一部以文王、武王与姜尚对话的形式讲述兵
      法的书。书中有许多用骑兵作战和阴阳五行的内容。骑兵作战始于战国,阴阳五行
      是战国时兴起的,所以成书年代不早于战国,但也绝非后人伪作。银雀山西汉墓竹
      简有《六韬》,因此断定是战国中晚期的兵家假托姜尚所作的兵书。
      
          《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六篇,每篇又细分数章,一共六十章。“文韬”十一章,论述先治理国家,民富兵
      强,同仇敌忾,熟谙敌情,然后再言作战;“武韬”六章,讲如何分析敌情,如何
      用十二条计谋“文伐”敌国,然后以己之长攻敌之短;“龙韬”十三章,讲选将立
      将,严明军纪,利用天时地利等,主要是指挥的谋略与布军;“虎韬”十二章,讲
      在平原开阔地带如何作战。取猛虎八面威风之势,先配齐军需军备,强其爪牙;然
      后或列阵,或疾战;“豹韬”八章,取豹机警迅捷之意,讲在山林、水泽、险隘地
      带的作战方法;“犬韬”十章,取犬群而为雄之意,讲车兵、骑兵、步卒如何有机
      的配合,短长相济,更好地发挥各兵种的特长,为战争胜利创造条件。
      
          《尉缭子》也是战国时期的一部著名的兵书。关于此书的作者历来就有争议,
      因为战国后期有两个尉缭,一个是魏惠王时期的尉缭,一个是秦始皇时期被封为国
      尉的尉缭,两人相隔近百年。从《尉缭子》以梁惠王问,尉缭回答的行文方式和多
      处阐论耕战,明令赏罚等情况分析,《尉缭子》的作者当是魏惠王时的尉缭。
      
          《尉缭子》共五卷二十四篇,为“天官”、“兵法”、“制谈”、“战威”、
      “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官”、“治本”、
      “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束伍令”、“经卒令”、
      “勒卒令”、“将令”、“踵军令”、“兵教( 上、下) ”、“兵令( 上、下) ”。
      尉缭针对战国时期连年争战的情况,提出打仗要有明确的目的,即“诛暴乱禁不义”,
      不攻打无过失的城池,不杀无罪的黎民百姓,认为“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
      妾人之子女”乃强盗的行为,行军要做到秋毫无犯。治军要明制度,重威刑,要制
      定训练、宿营、战守的各项条令;作战要先料敌,而后出兵。“战不必胜,不可以
      言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这才能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战国时期的兵书还有《司马法》五篇,这也是一部有争议的兵书。春秋时齐国
      出了一个名将,姓田,叫穰苴,曾大败燕晋,收复了齐国失地,官封大司马。死后,
      齐威王派诸大夫追论古代《司马兵法》,并把穰苴的著述也收了进去。《汉书·艺
      文志》载有一百五十篇。流传至今只存一卷五篇。书中保存了春秋以前的古兵法,
      这对于今天研究兵法的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战国时期,除兵家专书外,还有一些儒家、法家、纵横家的著述中也保存了古
      代兵略战策内容,如《韩非子》、《墨子》等。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几
      个事件,对后来的军队装备、战争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是春秋初年,晋国与白狄战于大原( 今山西太原) ,晋国虽拥有强大的战车
      部队,但由于地形狭窄,无法发挥威力,反而抵挡不了白狄机动灵活的步兵。晋将
      魏舒建议放弃战车,步行作战。于是改变了以前车战的阵法,设前锋、后卫,左、
      右翼,前拒编组的步兵战阵,一举大败白狄,这就是军事史上著名的“毁车以为行”
      事件。步兵作战,车兵的长兵器使用不上了,而需要步兵适用的武器,从而促进了
      武器的改革。到了春秋末期,诸侯在黄池会盟,( 今河南封丘县西南) 。吴王夫差
      列开白、赤、黑三个步兵方阵。每个方阵由一万士卒组成,横排百人成行,纵列百
      人为队。夫差手持斧钺,亲率中央方阵,士卒皆白布白甲,执插白羽的弓箭,展白
      旗;左军阵红旗红衣红甲,持插红羽的弓箭;右军阵黑旗黑衣黑甲,持插黑羽的弓
      箭。像一片汪洋,一团烈火,一朵黑云。这阵势令晋军胆寒,天将拂晓,吴王夫差
      亲击战鼓,发起进攻号令,三个方阵齐头并进,金鼓声、呐喊声惊天动地。晋军慑
      于声威,不敢出战。夫差从而获得霸主地位。吴国重视步兵,这是由于地处江南水
      乡,臻莽丛生,战车施展不开,而步兵大有用武之地。在吴、越、楚等国,青铜剑、
      弓箭很发达,正是步兵发展的结果。
      
          公元前三○七年,赵武灵王“变服骑射”也是古代军事史上的一项重要改革。
      赵国靠近楼烦、东胡、林胡等少数民族,虽然修建了长城,但这些游牧民族还是常
      常策马突骑,搔扰边境。他们生性剽悍,身穿窄袖衣服,纵马驰骋,弯弓射雕。而
      赵国穿的衣服宽腰博袖,不利于耕战。武灵王与大臣楼缓、肥义商议,先仿照胡人
      改革服饰。再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继而发奋图强。第二天早晨上朝,就穿上了窄袖
      短衣,并下令全国推广,这样,胡服很快得到了普及。不到两年,又组建了一支训
      练有素的骑兵部队。骑兵作战,行动迅疾,机动灵活,改变了传统的车战方式。一
      经实践,优越性很快就显示出来了,先击败了中山国,又降服了楼烦、东胡、林胡
      诸族。七年以后,西边的九原、云中,北边的雁门、代郡也陆续归入了赵国的版图。
      “胡服骑射”促进了我国古代骑兵的诞生和军事装备的改变,这当是赵武灵王的功
      劳。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军事史、兵法史上重要时期,五霸争雄,七雄并立,最
      后虽然由地处西鄙的秦国,在赢政的指挥下,鲸吞六国,一统宇内。但春秋战国时
      期,诸家的军事思想、理论、战略规划、战术原则也和其他学派的流派思想一样,
      永远显示着勃勃生机,尽管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岁月风尘,都无法将它堙没。
      
      ——泉石小说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