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考工记》六齐
      
          春秋战国,是青铜兵器发展的高峰时期。铜剑,有“水试断鹄雁,陆试断牛马”
      之誉;弓分六制;箭更是锋利。《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鲁齐炊鼻之战,齐国
      主将子渊与鲁国大夫泄声子对敌,子渊拈弓搭箭,泄声子急用盾遮挡,这支箭从战
      车驾马的驹?(左车右句)上穿过,又射入盾脊三寸。泄声子也回射一箭,射断了
      子渊的马鞅,马被射死。可见齐鲁两国的弓箭的威力。
      
          一九六五年,湖北江陵藤店一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光亮如新,剑锋略
      略弧曲,刃口薄而锋利,剑身满饰黑色菱形暗纹,近格处金错两行鸟虫篆书铭文,
      “越王鸠浅( 勾践) ,自乍( 作) 用鐱( 剑) 。”剑格铸云纹,并嵌绿松石和蓝色
      玻璃圆茎,圆剑首,全长五十五点七厘米。这柄剑铜锡配对合理,故尔锋利无比,
      剑身的菱形花纹质料是硫化铜,并错金镶嵌,当是当时各种先进工艺的综合结晶。
      到后来,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剑,为了提高剑的劈砍性能,剑脊、剑锋是按铜锡
      不同比例分两次铸造的。先按铜百分之九十、锡百分之十的比例铸好剑脊,然后再
      按另一比例铸剑锋。剑铸好后,再用铬盐处理。故剑身柔韧不易折,剑刃锋利又不
      易卷,长年光洁无锈,寒光逼人。
      
          武器的精良,说明当时冶铸水平的先进。春秋时期,采矿、冶炼、铸造已有了
      明确的分工。湖北黄石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有古矿井遗迹、采矿工具,还发现了约
      有四十吨的炼铜废弃的炉渣,据此推算当时提炼的红铜可达四万吨。山西侯马晋国
      铸铜遗址面积可达二十万平方米,发现当时铸范三万多块。根据出土的陶范可知这
      里是一处铸造礼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及货币的综合铸造作坊。这规模庞大的
      青铜冶铸业正是青铜兵器大量使用和不断改进的前提。
      
          不同种类的兵器,因为用途不同,在铸造时用的原料配比也不相同,春秋的冶
      铸匠师已熟练的掌握了这门技术。记载见于《考工记》一书。书中讲铸造青铜器有
      “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
      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
      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上述“六齐”中,
      除前后二齐外,其余四齐都讲的是兵器。制造斧斤,铜锡的配比为五比一至四比一,
      也就是锡的含量要占百分之十六点七至百分之十四;戈戟的配比为三比一至四比一,
      锡含量占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十七;大刃的配比为二比一至三比一,锡含量占百分
      之三十三点三至百分之二十五;削杀、矢配比为三比二至五比二,锡含量百分之四
      十至百分之二十九。根据测定,锡的含量越高,硬度越大,也更脆,而以含锡量百
      分之十七至百分之二十最为坚利,所以从削、杀、矢到大刃,戟、戈,斧斤,含锡
      量等次有差。《考工记》中的“六齐”保证了青铜兵器的质量,对铸造其他青铜器
      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考工记·弓人》中对弓的选材、制作工艺和定制都有详细的规定。制造一张
      弓,需要干、角、筋、胶、丝、漆六种材料。“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
      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合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
      受霜露也。”对于这六种材料,有严格的品评标准。比如干( 弓体) ,以柘木为上,
      是最好的制弓材料,以后次第为檍木、檿桑、桔木、木瓜、荆,最次为竹。牛角是
      做弓弭的材料,要选根部白、中段青、角尖丰长的为上等。六材的伐取,要按不同
      季节进行,“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冰析爵”。第二年春
      方能配弦。几易寒暑,良弓始成。
      
          根据《考工记》,弓、箭、戈、矛、盾、剑等武器都是匠人在专门的作坊中制
      作的,所以能规格统一,批量生产,这对于春秋时期的武器装备起到了数量保证和
      质量提高的双重作用。
      
      ——泉石小说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