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际均(2)
      
          战争是两种哲学、两种智慧、  两种道德和勇气的较量
      
          1997年7 月,李际均作为中国军事战略专家应邀访美,在美国陆军学院的演讲
      中对“中国威胁论”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同时真诚地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广
      交朋友的美好愿望。
      
          他告诉美国同行,中国军事思想传统的本质特征就是“求和平、谋统一、重防
      御”,中华民族基于对自己文明的认识,不可能产生侵略的欲望。数千年来对和平
      的追求,已融入我们民族的性格之中。而同时,中华民族也是一个珍视统一的民族,
      无论何时何地,始终保持着对一种统一文明(中华文化)和一个统一国家(中国)
      的高度认同。无论一个时期内国家如何分裂、民族如何对立,最终的结局仍是在民
      族和解中产生出新的更大范围统一的中国。
      
          李际均的演讲获得美国同行的热烈鼓掌。
      
          李际均又说:中华民族还是一个注重防御的民族,万里长城就是这种防御思想
      的物化标志,而不是国界的标志。因此,中国现行的防御性的军事战略不仅符合现
      在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战略利益,也符合中国的历史传统。“谁敌视中国谁就会为自
      己制造12亿个敌人,并将为此付出极高的代价”“合作比敌对好,协商比冲突好,
      互惠比制裁好,尊重比歧视好,信任比猜疑好。对于我们军人来说,用酒杯瞄准比
      用枪炮瞄准好”!
      
          在演讲结束时,这位行将退休的63岁的中国将军向世人宣布:“我的军事生涯
      以与美军打仗开始,以访美结束。”
      
          听到李际均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台下全体起立,对之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1950年,李际均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时才16岁,在行军的途中,他总是边走边
      打瞌睡,好像还是走在上学的路上,直到被隆隆炮声惊醒。
      
          残酷的战争场面很快使李际均成熟起来,成为当时部队中文化最高的勇士。他
      所在的部队创造了步兵进攻作战速度的极限,获得“万岁军”的赞誉。那段记忆使
      他永生难忘。他认为:“抗美援朝战争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军事遗产,特别是其
      战略遗产,不仅书写了战争艺术的历史辉煌,而且永远启迪着今天乃至今后相当长
      一段时间内的战略指导。”
      
          首先,李际均认识到,在国家的生存智慧中,忧患意识和战争艺术是必须具备
      的。他说,我们反对战争但不怕战争。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战略家必须具
      有超前的判断力、果断作出科学抉择的魄力,以及面对强敌敢于应战的勇气和善于
      应战的智谋。
      
          在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部署的重心是在南线,
      准备解放台湾,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而在北线以友邦为邻,几乎没有设防。朝鲜
      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的主要工业基地直接暴露在美国陆海空军的威胁之下,甚至中
      国首都也在美国重型轰炸机的活动半径之内。尽管当时国力薄弱,百废待兴,战争
      创伤亟待恢复,但敌人打上门来,是沉默容忍,还是奋起抗击?是坚持向南进击解
      放台湾,还是挥师北上出兵朝鲜?毛泽东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以战略家的气魄,
      果断作出抗美援朝的英明决策。
      
          李际均提醒大家设想,当时如果任凭美国灭亡朝鲜,再与南线的台湾蒋介石集
      团、侵越法军势力遥相呼应,那中国就会面临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其后果不堪设
      想。他认为,从打出国威军威、确立中国人民的自信与自尊,从创造有利的国际地
      缘安全环境,以利国家长远建设和增强国防的角度看,不论怎样评价抗美援朝战争
      的伟大功绩都不过分。
      
          其次,李际均总结出一条战争哲学,即:驾驭战争的自由,来自认识战争的必
      然。
      
      
      
          朝鲜战争的激烈程度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当时他看到在朝鲜半岛狭小的战
      场上,双方投入兵力最高达300 多万人。美国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现代化兵
      器。而我军参战初期,既无空军,又无海军,陆军装备也相当落后。但中国人民志
      愿军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情况下,却把军事指挥艺术发挥到极致。在战
      争爆发前,中国再三向美国发出警告,可美国当局和“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
      却不相信中国真的会出兵抵抗,麦克阿瑟甚至断言侵朝战争“是赢定了”。毛泽东
      抓住麦克阿瑟狂妄自大,又没有指挥大兵团在广大地域作战的经验,判断美军将在
      仁川登陆,便果断决定从中国南方调兵北上,组成东北边防军,这支部队后来成为
      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参战部队。李际均称如果当时没有“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战
      略预见与战略预置,就没有后来的胜利。与毛泽东的战略思想相反的是,麦克阿瑟
      仅凭想像和直觉,在“圣诞节攻势”中,亲自把美军赶进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包围圈
      而遭到惨败。在中国出兵朝鲜后,美国人曾经发出在朝鲜战场使用原子弹的叫嚣。
      对此毛泽东表现了大战略家的从容。他指出:不要说苏联已经掌握了核武器,杜鲁
      门不敢冒险打一场原子战争,就是真想在朝鲜投原子弹,也没有义务通知对方。美
      国的核讹诈破产。
      
          亲历朝鲜战场的李际均对毛泽东和彭德怀的战略艺术记忆犹新。比如:第一次
      战役胜利后,敌人退到清川江左岸固守。如何打第二次战役,当时有两个主张,一
      个是毛泽东和彭德怀的“诱敌深入”“各个击破”,另一些人主张乘胜追击。如果
      按后者主张去打,第二次战役不会取得那样大的胜利。又如1950年底,我军突破
      “三八线”后,已出现物资供应的困难和军队疲劳的征兆,为防南进过远,为敌所
      乘,毛泽东和彭德怀立即部署就地转入积极防御作战。此举为后来战役的胜利创造
      了条件。再如1953年夏季停战签字前夕,敌人仍采取种种手段破坏停战。毛泽东和
      彭德怀决心再发动一次较大规模的反击战役,以打促停,结果收复大片土地,歼敌
      10多万,从而争取到更有利的条件实现朝鲜停战。
      
          李际均深有感触,战争不仅是两种军事力量的较量,而且是两种哲学、两种战
      争智慧,以及两种道德和勇气的较量。同时他也意识到,人与武器同等重要。越是
      以弱胜强,人的能动因素越起决定作用;越是现代高技术战争,武器装备因素对胜
      负的影响越大。这一点在后来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都得到充分
      证明。
      
          李际均说,抗美援朝战争不但使他经受了锻炼,而且也使他感悟了很多的道理。
      
          1951年夏天,部队在朝鲜战场完成连续5 次战役作战任务后,从“三八线”以
      南回撤到成川地区休整。有一天宿营在半坍塌的防空洞里,他发现一本被人丢弃的、
      撕掉了封面的小说,里面有些书页已经缺损,后来才知道这本书原来是苏联反映卫
      国战争的小说《恐惧与无畏》。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刚上战场的年轻战士怎样在战争
      中成熟起来的故事。朝鲜战争结束后,他带着这本书返回祖国,至今仍珍藏着。
      
          50多年过去了,他从这本书中,也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悟出:在生活的道路上,
      或许要经历从恐惧到无畏的三次升华,才算是完整的人生。
      
          当一个人初上战场时,在枪林弹雨中,不论阶级立场多么坚定,那颗未经战阵
      的心总是不由自主地剧烈跳动。随着战争经历和血与火考验的增多,一个战士成为
      英勇无畏的人。他称这是人生从恐惧到无畏的第一次升华。而从恐惧到无畏的第二
      次升华,“恐惧”已经不是生存本能的反映,而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即从最困难的
      方面准备,向最好的方面努力。从个人来说,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从国家和民
      族来说,就是“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从恐惧到无畏的第三次升华是到了人生的
      冬季,能积极而坦然地对待生命的凋谢。
      
          如今李际均完成了三次升华,使得他对抗美援朝“遗产”的剖析更为深刻和新
      颖。
      
          李际均有关抗美援朝的“遗产论”引起中外军事家的关注,许多国外的军事科
      研单位在转载他的文章时都加了“编者按”,认为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克劳塞
      维茨”,对军事理论有“非常深刻”的把握,其作品不得不读。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