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岳(1)
      
          民族先锋队的思想守望者
      
          潘岳,生于1961年,1986年担任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研究室主任,1988年任《
      中国技术监督报》副总编,一年后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1992年任中央青少年
      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现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
      中国环境促进会会长。
      
          今天,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代表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首先
      是科学技术人员和企业家的发展要求。
      
          ——潘  岳 
      
          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
      
          2003年10月25日。北京。世纪金源大酒店,来自海内外文艺界、学术界、新闻
      界、商界等300 多位各界名流齐聚一堂。这些当今中国赫赫有名的人物是为中国环
      境文化促进会换届大会和首届“绿色中国论坛”聚到一起来的。将他们召集到一起
      的,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长潘岳。
      
          这一天,潘岳发表了震动海内外、后来被媒体称为“潘岳思想集大成者”的《
      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一文。同时,媒体评论,这是潘岳第一次明确展示自己的思
      想体系。
      
          这篇文章以环境文化为核心概念,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从环境主义的视角,
      把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文化,上升到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对20多年
      来给中国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成就,同时也造成了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的发展主义
      模式进行了全面反思,展示了一个涉及经济发展基本战略、国家安全、法治与德治、
      社会主义民主和民族精神建构等诸多领域的新思想体系。
      
          但同时,也许因为这个体系色彩过于丰富,也有人惊呼其为“思想怪物”。不
      过,这样的惊呼对于长期处于争论中心的潘岳来说,已经见怪不怪了,因为,这个
      年轻的副部级干部,自踏入政坛的那一天起,便一直是海内外媒体关注和争论的焦
      点。同时,“潘岳”这个名字,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一直是华文媒体的热炒
      对象。这个名字也每每与许多新名词联系在一起,这些新名词都与政治改革、民族
      精神、民主法制、现代政治理念相关,从中透射出的思想,也往往饱受争议。在极
      右翼势力那里,潘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之路的思考和维护遭到强烈批判,他被讥为
      “中共孤臣”;同时,在极左派看来,他的思想又过于离经叛道,背离了马克思主
      义。十多年来,这种左右夹攻的局面就没有停止过。十几年理论风雨下来,这个处
      于是非之中的年轻理论家,对体制内的人来说,俨然已是“清流”们的中心人物;
      对于体制外的人来说,他又是“政改标签”;而对于整个思想界来说,他思想理论
      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已得到公认。
      
          从街头少年到28岁的理论家
      
          潘岳,1961年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祖上是江南世家,书香门弟。其父潘田与
      其母年轻时投身革命,在日伪时期的南京从事地下工作。解放战争期间,潘田参与
      组建铁路兵团。解放后,潘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赫赫战功,回国后带领铁道兵
      参加中国铁路建设,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是中国铁道兵事业的开创者之一。
      潘田离休前为中国铁道兵副总工程师、副参谋长。潘岳的母亲是医学界的知名人士。
      但父母显赫的身份并没有使潘岳的童年生活灿烂起来。知识分子的性情、众多的海
      外关系,让潘岳父母在“文化大革命”中难以幸免地遭到迫害。当时七八岁的潘岳,
      成了实际上的“革命孤儿”,颠沛流离,浪迹街头,不屈的性格和一身“侠气”,
      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形成的。
      
          1976年,16岁的潘岳参了军,在部队医疗部门工作。按理,显赫的革命家庭背
      景无疑有助于他在军队的发展,但身上过于活跃的细胞使他6 年后选择离军又弃医,
      到《工人日报》当了一名实习记者,不久又转去《经济日报》当记者。
      
          1983年7 月,潘岳筹办《中国环境报》。时年23岁的潘岳没有意识到,他与环
      境问题由此结下不解之缘。
      
      
      
          1984年,他主持了引滦工程水质调查,行程数千里,完成数万字的长篇调查报
      告,促成引滦工程沿线数百家企业限期调查整改。
      
          1985年后,潘岳主持云南省环境现状调查活动,足迹遍布云南省大部分地区,
      完成近万字的调查报告,其轰动效应,据当地人士称,犹如“在云南省政府大楼附
      近引发一场地震”。
      
          1986年,潘岳调任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研究室主任,主持了中国航空管制的现
      状调研与宣传,考察了十多个省的军用民用机场,调研报告引起高层重视。
      
          1988年,潘岳在中国《技术监督报》社任副总编辑,次年任《中国青年报》副
      总编辑。面对中国的多事之秋,此时28岁的潘岳开始从全局的高度,对中国的变化
      进行深层的观察和反思,从那个时候开始,年轻的潘岳已然成为当时各种报纸理论
      版的主角。
      
          1990年12月,一个高层次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意识”学术研讨
      会由潘岳主持召开。中央及国务院相关领导到会,全国50余位学者出席座谈,这场
      研讨会的学术成果引起海内外的高度重视。美国《远东经济评论》《华盛顿邮报》
      等海外各类媒体对此会连篇累牍地进行评论和猜测,并断言潘岳等人“首次提出新保
      守主义”,也有文章认为此会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
      结合的观点,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某种转变,尤其是对激进主义的反
      思(参见《世界周刊》1996年10月20日《回归中华文化价值体系的发展策略——评
      价潘岳有关中国现代化的“新思想”》)。
      
          著名学者萧功秦将“新保守主义”概括为如下立场:“利用过渡性、有现代导
      向的权威,利用传统的价值中介,引导社会内部变迁,通过内部变迁的成功,逐步
      引进西方的民主制度,从而使中国社会不断地达到一种现代的推进。”因此,即使
      新保守主义不像1986年“文化热”和“新权威主义”那样在中国引起人们的广泛注
      意,没有形成热潮,也没有得到最高层人物的明确认可,但结果是:新保守主义的
      观念已成为20世纪末中国人的主流思潮——希望中国的变化是渐进的而不是突变的。
      
          在担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期间,潘岳主持的研讨会还包括: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趋势”大型研讨会(1990年7 月),参加部门十余家,
      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重建中国大学生精神家园”研讨会(1990年11月),并
      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展开大规模调研讨论,在学生中引起了较大反响。
      “西方思潮在校园”研讨会(1990年12月),引发了高校学生一系列相关的思想讨
      论活动。
      
          1991年,面对剧变后的苏东局势,当时由一批年轻的中国官员和学者共同起草
      了一份战略性文件,名为《苏联剧变之后中国的现实应对与战略选择》。这份研究
      报告主张中国共产党完成“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同时批判了“浪漫主义改
      革观”所带来的种种恶果,强调“循序渐进的现实主义和理性主张”的经济改革观
      和“中国是中国人的惟一家园”的民族主义世界观,学术成果直接上报中央,并在
      海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后几年,这篇东西一直被海外各主要媒体反复登载,其
      主持者先是被海外媒体认定为陈元,后来才知道是时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的
      潘岳。而这份文件,正是1991年9 月潘岳主持的一场研讨会的结果。
      
          青年工作专家
      
          由于潘岳的杰出才能,1993年他被调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开始了针对
      青年思想状态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1993年5 月,潘岳主办“大学生分配与社会就业”研讨会。就现存弊端及对策
      提出了诸多见解,引起媒体的较大关注,反响强烈。
      
          1993年7 月,主办“农村剩余劳动力与民工潮”大型研讨会。这是中国首次就
      这一问题做出系统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适应中国国情的解决对策,其成果至今仍
      然被有关部门引用。
      
          1993年8 月,主办“国防教育与青年参与”大型研讨会。军队战略专家首次与
      地方有关部门领导、学者、青年就如何正确理解国防、增强国防意识作了深入调研。
      这次活动发出问卷5000份,成为当时国防教育的一大事件。
      
          1994年9 月,主办“走向21世纪的青年素质”研讨会。众多官员、学者参加,
      影响较大。
      
          潘岳对中国的观察和思考并不局限于召开各类研讨会。为了真正了解中国的思
      想脉动,了解中国青年对于中国和世界的真实看法,1993年7 月,潘岳主持策划了
      后来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中国首次最具权威、最大规模的政治性问卷调查。这次
      调查历时一年,形成了“1994年中国青年政治心态和社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其
      中的数据和结论,成为海内外报刊和各大国研究中国青年动态的权威性资料。
      
          这一次调查的结果,在后来风行一时的两本政治类畅销书《第三只眼睛看中国
      》和《中国可以说不》所折射的强大民意信号中得到了印证,这两本书都曾令海内
      外一片哗然,前者代表了中国精英青年的主流思想,而后者则代表了中国底层青年
      的基本情绪。
      
          此外,潘岳于1994年11月主持了“首都青年记者希望行”大型采访调研活动。
      北京30多家新闻单位的100 位记者,行程8000多公里,分赴中国贫困省区,就少年
      儿童失学情况及“希望工程”救助款项的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采访、调查,
      在海内外引起的巨大反响,极大推动了“希望工程”的良性运行。
      
          正是经过上述活动,潘岳以极快的速度扭转了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困难局面,使
      之成为全国较知名的学术机构和团中央的先进单位之一。
      
          在“国资流失潮”中力挽狂澜
      
          1995年,中国刮起反腐之风。这时潘岳已是国家资产管理局副局长。他连续主
      持召开多次会议,号召查处全国国有资产大案,消除政府与企业界的腐败现象,有
      力推动了2 月份开始的全党反腐倡廉运动。据国有资产管理局1995年对3 万家合资
      企业进行的调查,发现在中外合资过程中,中方80% 的企业丧失约90% 的应得权益,
      使国有资产流失近百亿元。潘岳组织人力对全国范围内的国有资产流失情况进行了
      细致的调查统计,写成情况汇报并提出解决方案,上报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
      获得最高层认同。那年一段时间里,江泽民、李鹏和朱镕基先后在各种场合强调制
      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讲话,都是以潘岳等人提供的汇报材料为依据的。
      
          按照潘岳等人的分析,国有资产的流失虽有千条万条渠道,但最危险、最严重
      的还是在资金外流方面,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潘岳等人是在资金外逃全面曝光的8 年
      前指出这一巨大弊端的,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处理问题的棘手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
      像。据说潘岳曾感慨:我们的工作努力能够达到促成“下不为例”的目的,就算是
      大功告成了。
      
          可以说,潘岳在国资局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能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国资管理方
      法而努力,为了“下不为例”,潘岳几乎是殚精竭虑。
      
          在担任国有资产管理局副局长期间,潘岳直接领导建立了国有资产宣传、教育
      体系;加强了对境外国有资产的调研;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与资源性国有资产工作
      进行重新定位:加强了资产评估业的行业管理,加快了资产评估业的法制建设;推
      进了国有资产学术理论的研究;创办了《中国资产新闻报》,推动了国有资产新闻
      出版领域的发展,等等。其工作受到公众好评,在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获得了较高威
      信。
      
          在此期间,潘岳为阻止国资流失潮滥觞,使出了四记重拳:
      
          其一是全面清查境外国有资产现状。
      
          1994年11月,潘岳主办“中国境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国际研讨会,这是中国
      首次举办该主题的研讨会,100 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会上就当时境外国有资
      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讨,为中国加强对境外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奠
      定了基础。海内外传媒对此均予以关注,学术成果编辑成《中国海外企业国有资产
      管理探索》一书出版。
      
          为了尽快了解境外国有企业的情况,1994年10月至1997年9 月,潘岳带人对境
      外国有企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做了系统全面的调研,足迹遍及各大洲,完成了几十
      万字的报告。这些报告受到各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成为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的重
      要依据。
      
          其二,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调研。
      
          1996年到1997年上半年,潘岳组织开展了许多重大课题调研。如“国有资产监
      管体制改革研究”,对国有资产体制改革与未来发展有积极意义;“结构调整与资
      产重组”,对国有资产活动和结构调整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中国经济体制的
      配套改革”,对国有资产改革提出全方位思考;“中国大集团发展战略”,探讨国
      际竞争问  题,为实现中国未来发展战略进行理论探索。 
      
          在当时引起关注的课题研究,还有诸如“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体系”
      “事业单位办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战略的途径与办法”
      “在国有资产管理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这些课题,对国资管理的宏观决策的
      微观运行,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探索。
      
          其三,规范国有资产评估体系。
      
          1996年,针对当时我国资产评估行业极为混乱的状况,在潘岳的力倡和主持下,
      国资局通过制定《专家评审制度》《立项备案制度》,加强了国有资产立项确认管
      理体制建设;整顿资产评估机构,实行注册评估师的管理和境外机构行业准入管理
      ;加强了对上市预选企业资产评估的管理。也正是在潘岳的努力下,国际评估标准
      委员会决定1999年国际评估标准年会在中国召开。1995年9 月,潘岳主办了中国首
      届大规模的“国有企业500 强”企业评价活动,历时两个月,并定名为“中国的脊
      梁”宣传月。其评价成果与标准,现在仍被许多部门与企业沿用。
      
          其四,以人为本,加强与国资企业家的联系和交流。
      
          为了进一步探索国资管理方法,了解企业家的思想动态,交流国资管理信息,
      1995年5 月,潘岳出任中国国资青年总裁委员会会长。中国国资青年总裁委员会有
      530 名大型国企的负责人。潘岳所主持的一系列活动,赢得了企业家的赞誉。如邀
      请国务院财税、金融、经贸等部委的领导与100 余家大型企业的负责人就一系列国
      有企业改革的难点问题进行直接对话,深受企业与有关部委的欢迎:举行“部分上
      市公司理事与有关政府部门对话会”,与会企业均就上市公司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
      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家股、法人股如何保增值问题进行了对话;举行了“部
      分中外合资零售商业企业政策研讨会”,内贸部、外经贸部、计委、经贸委等部委
      负责人针对合资商业企业进一步发展政策性问题进行对话,受到企业欢迎。等等。
      这些对话受到有关部委和企业的欢迎,成为当时国家有关部门直接了解国资管理问
      题,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窗口。
      
          但国资危局非一天形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国资问题,是中国体制问题的
      陈疴。尽管潘岳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突破体制困厄。相对于当时愈演愈烈的国资
      的行为,多少有些“尽人事”的悲壮之感,不免让人生出一份唐·吉诃德式的感慨。
      台湾《商业周刊》1996年7 月22日的一篇评论说:“潘岳以‘绝不手软’的强硬态
      度,对国有资产近年来频遭瓜分现象,发起轮番的攻势,给外界留下了‘清流’的
      印象。潘岳此举,乃‘第四代’崇尚的‘国家至上’理念的集中体现。”
      
          由于涉及的利益因素过多,国资管理的方式还没有完全形成,国资局便在一片
      争议中被撤消,空留下地方上一片没有中央级主管部门的国资管理局(处)在苦苦
      挣扎。所幸的是,在党的十六大后,中央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及监督委员会。不过,
      这时潘岳早已离开了他曾呕心沥血的国资管理领域,经由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而
      到国家环保总局任职。
      
          思想家的“打假传奇”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得到各界人士普遍支持的维护消费者权利的打假行为,最
      早的提倡者之一就是潘岳。这一举措是在他担任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国家
      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期间出台的。仅列举1999年下半年的一些事件,就可以看出
      潘岳在促成打假行动,形成良好的舆论监督方面所作的努力。
      
          1999年8 月5 日,“中国质量万里行第二届理事大会暨99中国质量万里行出征
      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选举潘岳为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著名经济
      学家厉以宁、吴敬琏以及一批行业主管部门及新闻单位的负责人为副会长;来自国
      务院有关部委、人大常委会、科研院所以及新闻单位、企业界的300 多人当选为促
      进会理事。这是潘岳正式介入消费者权益保护行为的开始。
      
          1999年10月,潘岳带领万里行促进会工作人员,组织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新闻界
      记者,与广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一道,深入广东揭阳,现场跟踪采访并集中曝光了
      广东揭阳区域性生产劣质螺纹钢案,一举摧毁了揭阳劣质钢材生产基地。当时的总
      理朱镕基对此高度重视,作出“此次打假,效果很好,应通报全国,公开曝光,对
      造假者群起而攻之”的重要批示,众多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这种打假模式后来为
      各地机关部门和媒体纷纷效法。
      
          同月,潘岳组织新闻界,与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质量技术监督执法人员一
      道,经过深入、艰苦的明查暗访,公开曝光并查处了一起危害华北十余载的非法制
      售病、死鸡案,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有七八个省市由此采取了针对死鸡及
      熟食的联合打假行动,在全国引起了巨大轰动。
      
          1999年12月2 日,潘岳带人联合贵州省、贵阳市政府采取打击制造假冒卷烟行
      动,一举端掉假窝点26个。同时,采取“边打边扶”的新方式,即一边打击假冒伪
      劣,一边扶持当地名牌,为形成打假的良性循环提供了新思路。
      
          潘岳的“打假传奇”,也许与一个理论家、思想者的作为相去甚远,海外媒体
      很少加以关注,但国内媒体的相关报道却是俯拾皆是,也许对于太多的国内普通消
      费者来说,潘岳打假者的形象,确实鲜明于一个思想者的形象。
      
          潘岳?“攀越”?
      
          关于潘岳的为人,有人概括为“仗义、霸道、悲壮”三条。
      
          仗义说。潘岳的“仗义”绝不是江湖气,而是替人着想、急人所急。这个禀性
      的由来,跟他童年的经历有关,他在《中国青年报》任副总编辑时的口碑更是印证
      了这一点。1989年,经中组部、中宣部联合考核后,潘岳调至中国青年的理论最前
      沿《中国青年报》任副总编。当年的潘岳年仅28岁,就已经是国家副局级干部。团
      中央负责宣传工作的书记处书记李源潮在《中国青年报》中层干部会议上介绍说:
      “潘岳是非常有才华的,他已经发表了数百万字的研究  报告。”这话是说给才子
      成堆的《中国青年报》员工们听的,有替潘岳压阵脚的良苦用意。但是,当时的《
      中国青年报》的很多人的确对年轻的潘岳不服气。 
      
          很快,《中国青年报》的编辑记者们就见识到这位年轻副总编的才能。面对
      “八九风波”后一片混乱的局面,潘岳以一个平民精英的作风,想尽一切办法将人
      心稳定下来,不仅打消了人们“秋后算账”的顾虑,而且在3 年里全面扭转局面,
      重新确立了《中国青年报》新的办报思路。他关键时刻敢于维护编辑记者利益的仗
      义行为,更是得到了绝大多数年轻人的欢迎。
      
          潘岳敢于负责、古道热肠的风格并不是从《中国青年报》开始的。据一位老国
      资人讲,潘岳在国资局被撤销、连自己尚前途未卜的情况下,他首先做的,便是为
      自己部下的前途奔忙。至今,仍有许多老国资人对此感慨不已,其中甚至包括那些
      看不惯他雷厉风行,甚至暗中骂他“霸道”的人。同样,在国务院体改办被撤销时,
      潘岳也是为部下之急所急,把对自己的考虑放到最后一位。
      
          仗义之人多霸道。尤其是像潘岳这样年少得志的才俊,初生牛犊不怕虎,为了
      干事业,为了追求,看到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反对。这样耿直的性情,在支持者
      看来是仗义,在反对者看来就是霸道了。
      
          不容回避的是,潘岳的追求和努力,相当一部分被迫半途而废,而他的思想又
      受到太多的争议,他的赤诚不被人理解。故知情人提起潘岳,又有“悲壮”之说。
      除此之外,他的人生境遇,还有更多个人的不幸福。潘岳很爱自己的母亲,母亲的
      过早去世对他的打击极大,对于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大的潘岳来说,不能尽孝永远是
      一个心理暗结。在潘岳事业如日中天时,家庭却不幸破裂,这对于刚刚进入中年的
      潘岳来说,犹如当头一棒。
      
          在他的《对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思考》引起巨大争议,自己的前途也因此晦
      暗不明时,慈爱的、给他鼓励的父亲又去世。潘田的去世引起了海外媒体的关注,
      有文章预言,潘岳面对个人的前途困境、妻子离异,又临丧父之痛,这个性情型汉
      子恐怕从此要一蹶不振。
      
          但潘岳的事业心还是战胜了悲哀,他的事业永远是生命中第一位的。2003年10
      月25日的再度一鸣惊人,《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的巨大反响,说明他还是顶住了
      压力,走出了阴影。正如媒体所说,潘岳还是那个潘岳。
      
          《中文导报》2001年3 月1 日的文章《潘岳让“政治改革”走在“暴力革命”
      的前面》里如此描述潘岳:“喜欢读书、交友,善于思考,既能正视社会主义制度
      弊端,又有鼓吹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的热诚,是‘敢想敢干’型的猛将;有人说他
      是粗线型,也有人认为他为人率直,尤其他在高干子弟中亦十分活跃。”
      
          伴随着多年来的争论,有人说潘岳可能因为他的性格而“失宠”。樊百华在互
      联网上发表文章说:“开明派的重要自不待言,  ……这里只想给潘岳一点忠告—
      —当说可说则说,不可说索性缄口。即使今后开明派已没有机会采用我的建议,我
      还是想在这里说出来。”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