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开篇当自强(1)
      
          1960年,空军司令刘亚楼上将随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
      事代表团出访朝鲜。
      
          出访期间,朝方因地制宜,“别出心裁”地在一个大机库里,盛情招待中国外
      交军事最高长官,并演出了一场大型歌舞剧《三千里江山》。整台大歌舞由朝鲜战
      争年代的歌曲和舞蹈加工而成。全体专业演员再加上朝鲜人民军将士共计3000多人,
      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令酷爱文艺、在军中享有“能歌善舞文司令”之美誉的刘亚
      楼,情不自禁,喜上眉梢。
      
          刘亚楼在归国途中,路过沈阳,又观看了沈阳军区招待他的一场文艺晚会,侧
      耳聆听着晚会上演唱的4 首革命历史歌曲。不知道是观看当中触发了他对革命战争
      年代的往事追怀,还是让他在感觉上与朝鲜的大歌舞相互串联在一块,刘亚楼不禁
      若有所思,浮想联翩,是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20多年,在此期间,
      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人民在长期的战斗当中,曾创作出了一大批深受军民喜爱的革命
      历史斗争歌曲,并且在民间也很流传。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党中央和解
      放军总政治部曾多次发出号召: 在全国范围内大力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鼓励广大文
      艺工作者多多创作出充满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昂扬革命精神的文艺作品,去鼓舞
      全国人民和全军指战员的斗志,去争取和改变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刘亚楼想,用
      大歌舞的艺术形式正是宣传和落实中央政策以上的最佳诠释。
      
          当年的下半年,刘亚楼在杭州开会的时候,特意把自己酝酿已久的设想,当作
      布置的一项工作任务,将演唱革命历史歌曲的这一特殊使命,交给了空军政治部文
      工团总团副团长张双虎。张团长回到团里,迅速召集会议,提到演唱革命历史歌曲,
      总团党委负责人员当然清楚事情的背后还有一段这样的插曲,那是在1959年6 月1 
      日第二届全军文艺汇演的当中,开幕式上的第一个节目,就是让全军百名老将军合
      唱团演唱革命历史歌曲大合唱,一时间,在全国和全军都传为佳话。然而,也就在
      这次全军文艺汇演上,空军的获奖作品最少。刘亚楼司令因此对空政文工团党委提
      出了严厉批评,并指出: “帅有问题。”这次领命后,总团党委负责人员自然是不
      感丝毫怠慢,并以总团党委的决定下发红头文件,具体指定由总团副团长牛畅来负
      责,让文工团先放下所有其他的工作,集中力量演唱好革命历史歌曲。全团上下铆
      足了劲儿,要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首先,团里制定规划,依据线索,摸清事情的原委,他们得知随罗总长、刘司
      令同去朝鲜的还有总政歌舞团,就马上派人去“总政”要来当年朝鲜演出的节目单,
      一看上面写着: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三千里江山》。这样以来,来龙去脉,一清二
      楚,大家统一思想,下决心创作出一台与之相同的以演唱革命历史歌曲为主的大歌
      舞来。
      
          然后,领导班子成立,编剧组有牛畅、佟承杰、朱正本、张士燮、姚学诚、胡
      大德、谷娣、孟兆祥等人联合组成。整体演出方案确定后,1960年年底,团里迅速
      就派出以词曲作家张士燮、朱正本、姚学诚、陈杰等为主的采风创作小组,奔赴江
      西等革命老区,系统搜集整理革命历史歌曲。
      
          张士燮等一行风尘仆仆先后深入井冈山、吉安、永新、安福和南昌等地,搜集
      到许多民风淳厚的革命历史歌曲,在茨坪敬老院,老红军战士李新珠情不自禁地哼
      起了《工农兵联合起来》,井冈山革命老人赖发秀,也能够十分准确地唱出《送郎
      当红军》。1961年的2 月,张士燮等人恰好在九江市赶上观看了江西省民间文艺汇
      演,吉安地区的业余演员所演唱的一首送别红军的歌曲,给张士燮等人留下深刻的
      印象,歌曲的曲调非常口语化,唱词中夹杂不少俚语和方言,极富地方特色和区域
      风情,旋律婉转优美,琅琅上口,容易学唱,歌词充分表达了当年老区人民送别亲
      人当红军的真挚情怀。在演唱现场,张士燮、朱正本等人有感而发,当即把歌词和
      曲调的大意抄写下来,并且如获至宝般地连夜整理笔录和曲调,并将之收入到《革
      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当中,名为赣南民歌——《十送红军》。
      
      
      
          作为有功之臣的张士燮等人,除了搜集整理革命历史歌曲之外,他们还把1959
      年第二届全军文艺汇演中空军文工团创作的舞蹈《葵花舞》、成都军区根据油画创
      作的群舞《飞夺泸定桥》( 即《英雄战胜大渡河》)、1961年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
      根据著名军旅雕塑作品创作的双人舞《艰苦岁月》等,都进行了有机的加工再创作。
      后来这些歌曲和舞蹈有13处之多,再经过修改、提炼和加工,最后都放进了1964年
      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里面。
      
          所以,后来文艺界知晓《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创作由来的专家们,一致地认
      为,1961年创作的《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是1964年建国15周年演出《东方红》
      的“前创篇”;1984 年为建国35周年创作的《中国革命之歌》,可谓是《东方红》
      的“后续篇”。而1964年由上海和华东数省文艺工作者创作并演出的《在毛泽东的
      旗帜下高歌猛进》,实为《东方红》的“过渡篇”,四者的题材、体裁和类型同为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鉴于时隔20年后出现的《中国革命之歌》是《东方红》整
      体内容的重叠和演变,故此,称之为《东方红》的“延伸篇”更为恰当。《革命历
      史歌曲表演唱》和《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与《东方红》三者之间,在四
      年当中的层层递近,相互关联,名副其实地共同构成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高潮迭起、激情交响、遥相呼应的“三部曲”。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