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沪剧《芦荡火种》到京剧《沙家浜》(1)
      
          1963年的冬天,刚刚从香港、澳门演出回来的北京京剧团,意外地从上级有关
      部门那里,接到了经江青之手转过来的一个沪剧剧本《芦荡火种》,并要求他们抓
      紧时间改编成现代京剧。
      
          对于沪剧《芦荡火种》,北京京剧团迅速了解到,最早是取材于崔左夫所撰写
      的一篇革命回忆录《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文章重点记
      述了当时谭震林部队属下的36个新四军伤病员,在敌占区坚持革命斗争的真实故事。
      早在50年代末期,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的专业编剧文牧在看过这篇文章之后,认为不
      但事件特别,故事感人,而且在文艺界流行“革命斗争题材”的当时,是非常适合
      编写为一出富有地方特色、剧情曲折复杂的现代沪剧来。于是,由文牧执笔,集体
      创作,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以这篇革命回忆录为素材,重新创作出了一台完整的
      沪剧剧本《碧水红旗》,并迅速投入了排练,根据剧情的简洁和人物出场的需要,
      把36个伤病员改为18个,并参照许多相关历史资料,以革命回忆录所记述的发生地
      为轴心,融进了大量来源的其他真实事件、且以艺术化创作了完整故事,精心塑造
      出郭建光、阿庆嫂、沙奶奶、胡传魁、刁德一等性格突出的正反面人物形象。在1960
      年正式公演的时候,满大街张贴的海报宣传的剧名更改为《芦荡火种》,由著名沪
      剧演员丁是娥扮演剧中女主角阿庆嫂,邵滨孙扮演剧中男主角郭建光。
      
          沪剧《芦荡火种》,主要描写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秋天,江苏常熟地
      区的沙家浜住着以教导员郭建光为首的18名新四军伤病员,国民党反动武装“忠义
      救国军”的伪司令胡传魁和参谋长刁德一暗中与日寇相勾结,前往沙家浜去搜捕新
      四军伤病员。地下党员、党支书阿庆嫂以“春来茶馆”的老板娘身份为掩护,利用
      胡传魁与刁德一之间的矛盾,与他们斗智斗勇,并设法将伤病员安全转移到芦苇荡。
      郭建光等18人伤愈之后,进一步发展抗敌武装力量,最后里应外合,一举消灭了胡
      传魁与刁德一,解放了沙家浜。该剧上演以后引起了很大轰动,自然是受到了北京
      方面的注意。北京京剧团又得知这一剧本是由“第一夫人”亲自推荐,对此次改编
      的任务,更感到是重中之重。作为隶属地方领导的北京京剧团,演员队伍中的“四
      梁”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四柱”赵燕侠、谭元寿、马长礼、李世
      济都是蜚声京剧界的一代名角。剧团决定由汪曾祺、杨毓珉、萧甲、薛恩厚四个人
      联合改编沪剧剧本,琴师李慕良设计唱腔,并重点突出沪剧中的地下斗争这一条主
      线,把改编成的京剧剧本取名为《地下联络员》,并由萧甲、迟金声担任导演,赵
      燕侠扮演阿庆嫂,高宝贤扮演郭建光,周和桐扮演胡传魁,万一英扮演沙奶奶。当
      初,汪曾祺参加剧本改编和重新创作,还是从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下放劳动回来
      之后,被北京京剧团临时拉进来的。
      
      
      
          因为突击改编剧本,时间仓促,再加加紧排戏的周期又是很短的缘故,北京市
      长彭真、总参谋长罗瑞卿和负责主抓文艺的江青等人,应邀观看这出戏的首场彩排,
      大家却对这台起初期待很高的京剧演出,深感有明显不足,大失所望的江青,在台
      上接见演员的时候,紧绷着脸不说一句话,并在此之后对此不闻不问,随后,屁股
      一拍,就到南方疗养去了。而彭真市长、还有当时陪同观看的北京市委、市政府的
      有关领导,都意见一致地认为这出戏的基础相当不错,就这样白白丢下实在可惜,
      他们便多次抽空打电话到北京京剧团里来,鼓励和支持他们不要泄气,用“十年磨
      一戏”这个道理来安慰他们,希望不要放弃这个戏,而是要改好再重新排练。彭真
      等人的几次来电,对北京京剧团的党委和剧组人员来说,当然都是一种精神鼓舞,
      他们又重新调整了演员阵容,增删了一些与沪剧发展的不同情节,由该团的著名演
      员谭元寿扮演郭建光,马长礼扮演刁德一。1961年1月,又趁着文化部安排上海人
      民沪剧团到京演出《芦荡火种》的机会,剧组的人员匆匆赶往剧院,每天晚上都进
      行重复观看,然后,第二天白天在一起碰头,再进行反复地切磋、研究,畅谈观摩
      的体会和感受,发表各自的建议和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心加工,在经过重新排
      练的这出《地下联络员》的戏中,无论从剧本、导演还是到表演、音乐,都在原基
      础上得到了明显的改观和提高。剧组人员还认为,《地下联络员》剧名太单一,其
      中主要角色不但有联络员身份的阿庆嫂,还有新四军教导员郭建光,以及基层的革
      命群众沙奶奶,所以,还是沪剧原名的《芦荡火种》最为贴切。当年的3月底,彭
      真等北京市领导人经北京京剧团的再次邀请,重新审看了焕然一新的易名为《芦荡
      火种》的京剧,不但对正宗的京腔京韵依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同一题材、
      不同剧种所表现出来截然不同的观感效果也大加赞赏,并立刻批准对外公开演出。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