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样板戏”后的“六京两舞”(4)
      
          在“文革”后期那个特定的非常年代里,除了家喻户晓的“八个样板戏”和整
      体质量并不逊色的“六京两舞”之外,1974年,珠江电影制片厂还拍摄了由粤剧表
      演艺术家红线女主演的戏曲片《沙家浜》;1975 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用维吾
      尔语表演的歌剧艺术片《红灯记》,仍是由担任过京剧艺术片《红灯记》拍摄的北
      影著名导演成荫再次执导; 1975年,曾主演过京剧《龙江颂》中的江水英的李炳淑
      主演的京剧小戏《审椅子》,也被拍成电影; 还有1976年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京
      剧艺术片《苗岭风雷》等,当然,其影响力都远远不如著名的“八个样板戏”和
      “六京两舞”了,个中原因,显而易见,一是后来步其后尘的几部同类戏曲影片,
      总是按照同一种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和套路,毫无艺术创新可言,没有任何新鲜感
      ;其二,所选题材多有重复,只是翻来覆去在同一区域变换不同的戏曲剧种和唱腔而
      已,在艺术创作上求保险、求苟同,毫不敢越雷池半步,无形之中自然陷入了自我
      束缚的怪圈和误区; 第三,戏的本身无论是其题材、规模,还是演出单位、演员阵
      容,均难以与上述首批出演“八个样板戏”和“六京两舞”的国家一流的艺术团体
      相媲美; 此外,恐怕是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广大观众在那个文艺荒芜、百花凋谢的
      特定年代,早已经不满足一年到头银幕上总是相同而熟悉的老面孔了,长期处在
      “情感饥饿”的人们,需要多元化、各题材的电影佳作。另需要补充的是,当时的
      “四人帮”之流,特别是自诩为“文艺旗手”的江青,已由最初借树立“样板戏”
      的险恶用心,到加紧篡党夺权的步伐,根本无暇顾及欲想跻身于“样板戏”之列的
      后续作品了。所以,两批“样板戏”剧目,就自然地统分为首批的“八个样板戏”
      和第二批的“六京两舞”之说。 
      
      
      
          十分有趣的是,远在香港的凤凰影业公司,也曾在1976年拍摄过一部根据京剧
      样板戏改编的《沙家浜歼敌记》。这部彩色故事片由著名电影明星朱虹和江汉主演
      剧中人物阿庆嫂和郭建光,这对于生活在所谓“资本主义社会花花世界”的香港演
      员来说,要想演好40年代大陆江南的革命战士和地下党员这个难度很大的角色,无
      疑对演员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演技考验。只可惜这部香港版的“红色”故事片《沙家
      浜歼敌记》,因为生不逢时,从来没有在中国内地正式公映过,所以,广大观众至
      今也无缘欣赏到朱虹和江汉这两位“昨夜星辰”的精彩演艺。倒是在新世纪来临的
      前后,由以上著名的“八个样板戏”和“六京两舞”以VCD 、DVD 影碟意外出现,
      从而能够让更多从“文革”那个特殊年代度过的人们,在时隔近30年以后,再次从
      那些熟悉的优美唱腔、精彩舞蹈、抒情插曲中,去记忆、感触良久地品味着逝去岁
      月中心底难忘的怀旧情愫,歌影情深……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