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番风雨几经沉浮
      
          1966年“5 ·16”开始刮起的“文革”风,在随后短暂的时间里,越刮越猛,
      这场运动比以往任何一次政治运动都要来势凶猛,整个电影界的一片混乱状况,在
      此难以尽言。总之,“文革”前17年的影片统统都被打成“毒草”,谢晋的《女篮
      5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这三个银幕代表作,更是首当其冲,被一批
      再批,批倒批臭。在“文革”声势最大的1966—1969年,北影厂拍摄的《早春二月
      》、上影厂出品的《舞台姐妹》,作为重中之重的两棵“大毒草”,被指责为“阶
      级调和论”和“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典型,同遭厄运,成为当时电影界株连人员最
      多的两大冤案。作为导演的谢晋,自然是其中的主角,被扫地出门,挂牌批斗,谢
      晋所在的天马厂把他当成“活靶子”,而召开的批判会累积多达200 余次。《舞台
      姐妹》女主角竺春花的原型——著名越剧名角袁雪芬,也受到株连,经常“跟随”
      谢晋同批同斗,特别是可怜的上官云珠,注定要死于非命,她在“文革”之前最后
      的三部戏——《早春二月》、《舞台姐妹》、《血碑》中主要角色的死亡命运,最
      终也不幸地演绎出了生活中的真实悲剧:剧中扮演沈家姆妈的沈浩、出演和尚阿鑫
      的邓楠,都先后过早地撒手人寰。谢晋的生命虽未终结,但他整天的挨批挨斗,接
      连抄家,隔离审查,全家最后沦落到在空无一物的房间里,只好用报纸垫着冰冷的
      地板睡觉。在“文革”中饱受精神摧残和肉体痛苦的谢晋,身不由己和全厂许多职
      工一起,被强行赶到上海郊外的奉贤县上海电影系统“五七”干校,继续批斗和接
      受劳动改造。
      
          阴晦的时光挨到了1972年,因林彪“九·一三”为转折点,许多电影界人士也
      由此为契机,得到了暂时的“解放”。鉴于谢晋的才华、名气和导演技巧的日趋成
      熟,上影厂领导班子重新启用谢晋是秉承上级主管部门的意图,抓紧时间拍摄“八
      个样板戏”。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和芭蕾舞剧《红色娘
      子军》、《白毛女》,还有由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革命交
      响音乐《沙家浜》等三段组成的舞台艺术片,连同另外两部的京剧《海港》、《奇
      袭白虎团》,列为第一批“八个样板戏”影片。此外,第二批的“样板戏”分别为
      “六京两舞”(即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杜鹃山》、《平原作战》、
      《红云岗》、《磐石湾》,芭蕾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此番,令谢晋
      执导的正是上海京剧团演出拍摄的《海港》,这部京剧艺术片由北影厂和上影厂联
      合拍摄,是两批“样板戏”唯一一部两厂合拍的影片,也是先后在两年间,拍摄过
      两个不同版本的影片,后洗印和制作成普通和宽银幕两种胶片。起初,本由北影厂
      已经拍摄过几部“样板戏”的著名导演谢铁骊执导,后来,由于联合上影厂,故此
      又加上了谢晋,还配上另一个知名导演傅超武,形成强大的导演阵容。
      
      
      
          在《海港》剧组,与之联袂执导的谢铁骊,正是“文革”中一北一南两棵“大
      毒草”之一《早春二月》的导演。今次两人意外合作这样一部革命“样板戏”,真
      是令人啼笑皆非,形成一种莫大的讽刺。谢铁骊是比谢晋早一些被解放出来的“牛
      鬼蛇神”,究其原因,正是江青非常欣赏《早春二月》这部影片中那种淡雅、清新、
      优美的散文化抒情风格,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可是,该片在公开场所里被公然大
      批特批,真是一种滑稽可笑的自我嘲弄。谢铁骊解放后,已经被勒令导演了《智取
      威虎山》的“样板戏”影片,《海港》是他的第二部“样板戏”作品,后来,又强
      迫以政治任务的需要,导演了《龙江颂》和《杜鹃山》,成为“文革”后期导演
      “样板戏”影片最多的一位权威性导演。而谢晋重返人间,却已是心力交瘁,因为
      除了他自身在“文革”中的种种磨难之外,他的父亲在精神压抑和病痛折磨下死去,
      他的母亲受此刺激,坠楼身亡。他的妻子不可避免地受到株连,他的孩子阿三、阿
      四并非先天痴呆,是在“文革”中,受人歧视,脆弱的心灵受到创伤,后天造成的。
      一家人的多灾多难,使谢晋的身心伤痕累累。但是,党的命令,组织的要求,他只
      有以服从为天职,况且,重返电影导演的岗位,也是他多年来想都没敢想的事情。
      重执导筒,面对摄影机,面对水银灯,面对剧组的演职员,谢晋的心头又该是怎样
      的一番感慨!《海港》拍摄周期之长,摄制之难,反复修改之苦,在这里自然省略
      不提,但由于众多艺术家们在台前幕后默默无闻地精益求精,使得这部京剧艺术片
      大放异彩。如果抛开主题内容不讲,其唱腔、其台词、其电影手法的运用,都是相
      当考究的。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