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找来的志愿者,可信吗?(2)
      
          我从F03见我后说的第一句话中,听出她是东北人。我立即告诉她,我幼时
      也在东北生活了七年。我们进而发现原来两人生活的竟是同一座城市,我们最初二
      十分钟的谈话便几乎都是围绕“家乡”进行的,我向她询问那里的变化,给她讲我
      小时的经历。那天F03有些感冒,当我不失时机地拿出自己带的面巾纸递过去的
      时候,我看到她眼中闪过一道亮光……当F03主动而且自然地将话题过渡到她的
      性经历的时候,我们已经如亲近的“发小”了。
      
          还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在访谈我中从来不忌晦开诚布公地回答受访者关于
      我个人的任何问题,包括性经历。我有问必答,而且很随意和爽快,这同样会帮助
      对方也放松下来,制造一种“谈性经历本来就是一件很平常事”的气氛。这种“交
      换关系”不仅仅可以帮助建立受访者对访问者的友好感,更主要的是,受访者会确
      信你能够充分地理解和尊重他的经历和感受。
      
          会面之始,我还会送给受访者一两本研究者出版的著述,以加强受访者对研究
      者学术资格的信赖。事实上这项研究结束之后, 我的所有存书几乎都送光了。还曾
      有一位男性志愿者在见面之前便要求我多寄一些书给他,以便了解我。我寄了五本
      书去。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网络结识研究对象,然后对其进行深入访谈的研究方法,
      并非笔者首次使用。在我检索到的文献中,便已有Robin 和Turkl 各自进行的相关
      研究,二者的不同在于,前者主张不一定要与研究对象面谈,单纯网上访谈结果
      (电子信件、聊天室或通过QQ、MSN等软件的聊天)便可以作为研究资料,而
      后者则一再强调,自己坚持要在网上访谈的同时也会见研究对象,以面谈作为重要
      手段,并验证网上访谈到的材料。(Robin ,1999;Turkl , 1995 )
      
          我更认同于Turkl 的观点,相信不经过面谈便不足以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辨伪,
      也不足以获得更深入、丰富的访谈材料。所以,几个被我列入访谈对象并开始信访
      的受访者,在信访之前也都是确信他们不久将来北京,我有机会进一步面访,在此
      背景下才开始以信访作为预备的。可惜,其中绝大多数后来并没有接受我的面访,
      对于这些人的已有材料,我便按“不引用”或“个别引用”来处理。
      
          我对访谈结果采取“全面引用”、“个别引用”、“不引用”三种不同的处理
      方法,是对研究采用的个案真实性的再一次保证。“不引用”是一个字也不用,
      “个别引用”是只引用极少二三处确实可信的。而对于“全面引用”的个案,即经
      过反复检证值得给予充分信任的,几乎其中所有陈述均可以被引用,虽然事实上大
      多数陈述并没有被用到。即使有两位交往多年的友人,因为种种迹象显示了其提供
      材料中有很多自相矛盾,在写作论文时,我也分别采取了“不采用”和“个别采用”
      的对策。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