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节:巧解新闻惹出来的官司(4)
      
        " 干杯!"
      
        酒桌上的气氛开始融洽起来,大家暂时都不谈稿子,闲谈中开始喝酒吃菜。
      几道普通菜上完后,鱼翅、海参便隆重登场,大家于是在舒缓悠扬的背景音乐中
      尽情享用美食。
      
        酒足饭饱,回到那篇稿子:
      
        " 鲁局长,采访中听局里一些人说,您是位很严厉的领导,您的话就是圣旨,
      别的领导干部不敢反驳,事实是这样吗?" 小崔又开始挖苦。
      
        " 怎么会呢?那只是一面之词,属于党务上的事,有党委会研究决定;属于
      政务上的工作,都是局长办公会通过后才能做决定,我虽是党政一把手,但有纪
      律卡着呢,你不可能独断专行,再说,我受党培养教育多年,常识性的错误是不
      会犯的,对自己起码的要求还是有的。" 鲁局长也不是省油的灯,自己做着表白。
      
        " 水务局原先有四台铲车,你说老化了落后了,便宜卖给了你的亲戚,然后
      又发动职工集资,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您便大加训斥,说提意见的人落伍,完全
      是一副家长作风……"
      
        办公室主任观察到鲁局长拿筷子的手突然有些抖动,夹一片香干夹了两下也
      没有夹起,赶忙解围,用话打断了小崔:" 崔站长,我们局的工作在鲁局长的领
      导下,年年都受省水利厅和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去年还得到了国家水利部的嘉奖,
      鲁局长是劳模、是……当然,在具体工作中对人对事要求严厉一些是正常的,俗
      话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最后总得有人拍板决定吧!" 说完又转向丁山" 您说呢,
      丁站长?"
      
        " 当然,人无完人。不过,为了这篇报道,你局长大人亲赴北京,转弯抹角
      从部委找人来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像今天这样坐下来谈,不是很好吗?如果
      硬要分个胜负,那我们也只有抓住枝节不放,斗争到底了。结局是,要不我们身
      败名裂,官司打输了给你们磕头;要不把天水区水务局折腾个底掉,看看水务局
      到底水有多深!" 小崔摆出一副大义凛然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
      
        " 崔站长,你误会了。我们是在北京办事,领导问起这事顺便说的。" 两个
      回合交锋,鲁局长由攻转防了。
      
        " 前一阵子有个县长买官卖官被曝光,这县太爷压根没把记者放眼里,一纸
      名誉侵权在北京提起了诉讼。那好,被告的媒体就和他较劲,纠集了七八家新闻
      单位,穷追猛打,真搞出不少事,惊动了纪检部门,官司没打完,县太爷先被双
      规了。" 丁山拿出具体案例敲边鼓。
      
        " 感谢丁主任的理解,几位记者能屈尊来天水,我十分感谢。" 鲁局长伸手
      抓住旁边小崔的手,使劲握了一下。
      
        " 来,喝完杯中酒,这是朋友的酒,友谊之酒。"
      
        " 为友谊干杯!"
      
        " 干杯!"
      
        下午,鲁局长亲自陪他们到天水郊区游览,晚上又是丰盛的饭宴和娱乐节目,
      临走前,鲁局长亮出了底牌:这事到此为止,后续报道不要再做,不能让事态恶
      化,同时想在报纸做个正面报道挽回影响。
      
        小崔和丁山也表态:后续报道的事就此放下,正面报道还得相机行事。鲁局
      长也不再勉强了,让办公室主任放下两个五千元人民币的信封,说让他们回去买
      纪念品。丁、崔二人稍做推辞,也就收下了。至此,天水区水务局事件尘埃落定。
      
        通过这件事,丁山对他担任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高的认识。他认为,既然作
      为《法制报》驻站记者,还得要加强当地的正面新闻宣传工作。这样既能提高自
      己在当地的知名度,同时,也能引起当地领导对这张报纸的重视。领导经常说"
      有为才有位" ,领导重视了,工作就会得到支持,就能很好地开展,比如关于这
      张报纸的发行啊什么的,领导在会上强调几句,比自己去求别人效果要明显得多。
      
        半个月后,《法制报》头版头条刊发了丁山写的一篇消息《郎壳子农村取下
      神像挂地图》,虽然只有五百多字,但标题很大,还加了编者按。接着,《西都
      日报》和晚报都在显要位置作了转载。转载时都署名" 摘自《法制报》,为记者
      丁山采写" 。看似宣传郎壳子的农村新貌,其实也宣传了丁山。以前叫丁山为丁
      记者还有挖苦和讽刺的嫌疑,现在在《《西都日报》》上真真实实地写上" 记者
      丁山" ,一点也不假了。
      
        就在文章发出来的第二天,市委书记查一天就接到了中央某大新闻单位张记
      者打来的电话,说要做个二十分钟的电视专题。查一天当时还不知道本市出了如
      此具有轰动效应的特大新闻,他实在是太忙了,整天除了开会就是批文件和陪客。
      找查一天的记者实在是太多,说情的、要赞助的什么人都有,在找他之前都只说
      采访,可实质性的问题往往要在采访之后发稿之前提出来。记者不精明还叫记者?
      当然查书记也不蠢,每次都敷衍说好好好你们找白部长落实。白部长落实得怎样
      查一天就不管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