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节 小报做出大新闻(2)
      
          智慧还包含着操作,操作是经验。我们比别人早,比别人做得更宏大。比如迎
      接新千年,我们调派二十四个记者,过去我也认为智慧只是一个点子,其实不是,
      智慧讲究的是结构。比如2004年的奥运会,奥运会最大的问题是缺少采访证,我们
      联合十三家都市报组成了联合采访体,一个城市一家(都市报),共十四家,进行
      横向联合,我们会成为除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外的第三大报道势力,我跟希腊政府
      新闻部说这是百分之七十五的中国。
      
          采访者:干脆办家通讯社?
      
          王林:你说的开玩笑的话,不过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中国的都市报就缺一家
      商业通讯社,我们做这个只是尝试,中国最有力量的都市媒体全在这个联合体中,
      原来我们共有七张采访证,后来希腊政府新闻部听说我们十四家媒体的强大实力后,
      又拨给我们十五张“外卡”,这样我们已经拥有三十张采访证,而新华社是二十三
      张。都市报需要的是有人给它提供一家报纸没有能力完成的资讯,这也是通讯社存
      在的理由。说服大家成立联合体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1+1>2 ,这是从报道的角度
      来说;从费用的角度说,就是1+1<2。
      
          采访者:到目前为止,你最成功的策划案例是哪个?
      
          王林:就团体而言,我觉得最符合现代操作的是申奥,从个人角度来说是阿富
      汗。有人说成就一个战地记者,需要三次战争采访,原来我不理解,当我走第四次
      的时候(前三次为车臣、东帝汶、南斯拉夫),我就真正悟到了做一个战地记者所
      需要的各种经验,我可能以后不会再去,但我的经验可以指导我们的年轻记者,我
      敢说五年之内不会有人超过我。
      
          采访者:你认为国际新闻后,继续走向市场化是什么新闻?
      
          王林:政治。现在应该上的是评论,是新闻评论,评论在今年或明年会成为热
      点。然后就应该是本市新闻的细化竞争。主要是指区域上的,就像《人民日报》有
      华东版、华南版一样,本市新闻也会有东部新闻、西部新闻等等。也就是让报纸最
      大限度贴近读者的家门口,越贴近的时候,报纸的特征就越明显。这种东西,网络、
      电视、广播都很难做到,而报纸就可以。这就需要给报纸一个新的定位。美国的报
      纸现在就是这样。
      
          采访者:你认为中国的报纸会按美国的方向走吗?
      
          王林:中国内地的传媒只会跟两个国家对话,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俄罗斯。这
      三个国家都是大国和强国的视野,他们的国民在看世界时很容易形成本国视角,按
      自己的文化解读新闻,所以很容易跟他们交流。一些小的国家,他们只关注自己的
      地方,他们也很难想像一份报纸发六十万份是什么感觉。为什么国际新闻会在北京
      有卖点?因为读者关注,他们认为自己所在的国家会成为强国,是我们人民决定了
      我们的报纸的形式。
      
          未来的新闻会向两头发展,一头会最大限度地贴近读者,另一头会向高端发展,
      这个高端,包括国际新闻、政治新闻等;而从形式上说,我认为是视觉,用视觉符
      号表达新闻和观点,未来的读者是看电视、看网站长大的,你必须在语境上跟他们
      靠近。
      
          采访者:半年前,我们聊天时,你曾说如果你有钱会办《泰晤士报》,没钱会
      办《太阳报》,那么现在你是什么想法呢?如果你现在有机会,会做什么报纸?
      
          王林:就是我刚才说的,向低端延伸的图片报,也就是有地域色彩的图片报,
      应是按居民住宅的权重来切割的。报纸的采编结构会有所改变,我会打破传统意义
      上的记者分类,原来的记者是“跑口”的,以后大量的记者会采用区域切割的方式,
      也就是井田制。这是报纸未来生存的方式,因为就报纸来说,海量信息比不过网站,
      速度比不过短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权威也比不过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因此,
      报纸的未来,首先在于低端延伸得足够,如果触角从内容到发行都能进入到社区这
      个层面,那就有成功的可能。
      
          未来,人们居住的最基本的单位叫业主委员会,以前它是被报道者,以后它应
      该是信息的提供者。也可以再往下,更细,如果你采集信息的网络可以建到这样的
      级别,那么,今天可以做报纸,明天可以做网站,后天可以做电视,这就像北京的
      新闻通讯社了。总部领域是卖观点,再往下分,就卖信息,这会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有一种新闻叫“无中生有”,这种新闻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天天能干的事,
      更多能做的是“锦上添花”。确切地说不叫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而是叫前置性策
      划和后置性策划。
      
          未来的新闻会向两头发展,一头会最大限度地贴近读者,另一头会向高端发展。
      这个高端,包括国际新闻、政治新闻等;而从形式上说,我认为是视觉,用视觉符
      号表达新闻和观点,未来的读者是看电视、看网站长大的,你必须在语境上跟他们
      靠近。
      
          对新闻有着近于偏执的热爱,在国内率先提出都市报与国际新闻接轨的理念,
      并以所谓“小报”记者的身份冲到前南斯拉夫、东帝汶、阿富汗等国际新闻的最前
      沿。王林实践着《北京青年报》广告词:“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
      
          王林,男,1968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临川。1989年8 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
      学人口学专业,获法学学士。1990年进入北京青年报社,历任记者、编辑、国内部
      副主任、新闻周刊副主任、《北京青年》周刊编辑部主任、《青年周末》副主任、
      新闻采访部主任、总编室副主任、要闻版主编。现任《法制晚报》执行总编辑。
      
          见到王林已经接近晚上8 点,他的眼睛有点浮肿,看上去睡眠不足,据他说,
      一年来没休息过一天,每天都是“中午当早晨”,晚上2 点左右回家,作为《北京
      青年报》要闻版的主编,他所付出的辛苦的确令人钦佩。
      
          整个采访过程中,王林显得自信而自豪,让人明显感觉他对新闻的热爱。在他
      看来,这个行业需要悟性,而他“对新闻的好奇心从来没有衰退”。当我们问他:
      “你能做一辈子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能!”
      
      
      
          正是凭借这种对新闻的好奇和热爱,他在国际新闻领域赢得了同行的尊重。在
      战地采访时,为了拍到新闻照片,他和同事一起,去了外国记者不敢涉足的雷区,
      曾经与死亡只有半步之隔。因为有过与国际媒体平起平坐的经历,他对于中国新闻
      总体的崛起也就更加热衷。
      
          为此,当他拿出那份自己策划的、有十几家都市报签名的雅典奥运采访联合体
      的协议时,脸上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得意。他深信,这些在中国被称为“小报”
      的都市报有能力走向国际,深信中国报人的敏锐与外国报人相比毫不逊色,用他的
      话讲:“我们当初没做,是因为没有钱,而不是没有智慧,都市报当年都是小报,
      嗓门小,但我们使劲喊,也喊出声音来了。中国现在的声音小没关系,我们用力,
      我们知道怎么喊,怎么让别人来看,三五年,我们一定能有自己的声音。”
      
          采访快结束时,他告诉我们《北京青年报》真的要办一份新的报纸,而他的
      “向低端延伸的图片报”的想法或许真的即将实现。就在本书即将出版时,他所说
      的这份报纸于2004年5 月18日诞生了,它的名字就叫《法制晚报》。我们相信,王
      林会在新的天地继续让人眼睛一亮。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