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敌对阵营的诞生(1)
      
          44.两个敌对阵营的诞生
      
          还在战争进行期间,反希特勒联盟各国的政治领导人就召开了多次会议,对战
      后形势进行了讨论。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德国的前途是什么。但与会者更为关心
      一个重要问题,却是要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让所有国家都能在更加紧密的关系
      中相处,以及今后如何制止战争的发生。1945年联合国成立,开始时有51个成员国。
      今天的联合国已有180 个成员。这个组织确定了四个主要目标:保障世界和平、保
      护人权、各国平等、改善世界生活条件。
      
          开始时,“三大国”—  美、英、苏还意见一致;同样在1945年讨论“德国问
      题”的波茨坦会议上情况也是如此。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和
      美国新总统杜鲁门,在会上决定“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后,在摄影机前
      欣然握手显示团结。他们和后来加入的战胜国法国,把德国分割为四个占领区,柏
      林也分为四个辖区。奥德尼斯河以东地区归属波兰和苏联管辖。对德国作为整体的
      管理,由四国的总司令组成的“盟军管制委员会”负责,每一个占领国都在它们的
      占领区中有单独行政的权力。 
      
          (插图:原文第171 页。文字:1945年7-8 月的波茨坦会议上,丘吉尔、杜鲁
      门和斯大林显示他们的一致。)
      
          如果说,战争结束前有一百多万德国平民在日益迫近的红军面前逃向西部,那
      么波茨坦协定以后逃亡人流简直就变成了一次真正的民族大迁徙。大约有1200万人
      从他们居住的东部被驱逐,不得不逃到西部寻求生计。当时的很多德国城市都处在
      废墟瓦砾之中,甚至连最起码的日常必需品都得不到满足,所以情况十分困难。此
      外,战胜国还索要战争赔偿,拆走了全部工业设施。战争中损失最严重、有2000万
      人死于战争的苏联,更是拿走了可以得到的一切。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却使得
      德国的供应状况急剧恶化,出现了真正的“饥饿的严冬”。为了避免整个德国经济
      彻底崩溃,美国改变了他们的占领政策,但并不完全像人们后来所说的是出于人道
      的原因。
      
          对美国新政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对苏联
      及其意图的评价报告,他早在1946年初就写道:“想和俄国人共同统治德国,只能
      是痴心妄想。同样痴心妄想的,是认为俄国人会和我们一起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礼
      貌地撤出,然后在这个真空中产生一个健康又和平,稳定又友善的德国出来。我们
      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在我们的德国部分建立一种独立的形式,让它具备足够的满足,
      足够的安全和足够的优势,不受制于来自东方的威胁  ……  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
      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
      的统一的德国。”凯南认为,苏联仍然在谋求世界共产主义革命。所以有必要至少
      加强西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使其有能力承担“缓冲器”的角色。 
      
          反过来看,苏联对美国的评价是,美国企图把德国和欧洲拉进资本主义阵营,
      成为它的卫星国。在反对希特勒德国的战争中形成的“不自然的联盟”业已烟消云
      散,东西方的冲突从此开始。1947年3 月12日,美国总统在国会的演说中宣布了新
      的政策,并以“杜鲁门主义”的概念载入了史册。杜鲁门认为,世界历史的这一时
      刻,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  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自由民主的西方和极
      权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东方。由于共产主义从本质上讲是对外扩张的,所以自由世界
      必须建立起防护城垒,制止它的扩张。“我坚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
      抵抗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国家。”杜鲁门的这种“遏制政策”,几十年来始
      终是美国外交的准绳。它使美国扮演了“世界警察”的艰难的角色。 
      
          作为对立物,斯大林创立了“两大阵营理论”:一方面是自由的社会主义国家,
      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朝着一个公平社会的和平发展和它
      的壮大,旨在制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这就是新的“超级大国”分别对事物的看法,世界被分成两个敌对的集团。很
      快,人们就开始谈论东西方之间的“冷战”状态。
      
          45.威慑的均势
      
      
      
          两大集团开始形成,人们对此并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开始了行动。根据美
      国国务卿马歇尔的一个计划,一个援助西欧重建的纲领启动了。同样在军事上,西
      方国家的关系也日趋密切,最终于1949年在美国的领导下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简称NATO,即北约)。签署公约的有比利时、丹麦、法国、英国、冰岛、意大利、
      加拿大、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和美国。苏联立即做出反应,建立了“经济
      互助委员会”(简称COMECON ,即经互会),并在其势力范围内,与各国签定了
      “友好互助条约”。开始时包括的国家有: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捷克和匈
      牙利,后来又加上阿尔巴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被丘吉尔称为“铁幕”的东西方边界,同样分割了德国,导致两个德意志国家
      于1949年的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首任联邦总理康拉德·阿登纳(1876-1967 )
      的带领下目标明确地倾向西方阵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则发展成为苏联的最忠诚的
      附庸。
      
          1950年,北朝鲜在中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向亲西方的南韩发起进攻,目的是使分
      裂的国家在共产党的控制下统一,于是,“冷战”变得热了起来。西方把这看成是
      共产党对“自由世界”的威胁。人们担心,下一个目标可能就是德国。为了震慑苏
      联,北约加强了军备。这时,要求西德也做出防务贡献的呼声日益高涨。另一些人
      则警告在德国重新建立军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痕迹还到处可见,有关德国重新武
      装的问题,在国内的赞成和反对两派间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像这个年轻的国家的
      所有关键性的问题一样,最后阿登纳的观点得到了贯彻。1955年5 月5 日,德意志
      联邦共和国参加了北约,1956年1 月,阿登纳向新的联邦国防军的第一支部队表示
      了祝贺。
      
          苏联试图制止西德进入北约,对这种发展当然不能等闲视之。它于1955年5 月
      14日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除苏联外,参与国还有波兰、捷克、保加利亚、罗
      马尼亚、匈牙利和阿尔巴尼亚。一个月之后,东德建立了“国家人民军”的第一支
      部队;并于1955年加入了华沙条约。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