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梅村事略(5)
      
          贰臣封侯拜相这一生平宏愿在异族统治下的新政府内即将成为现实,我们已经
      知道其间花费了吴梅村将近十年时间。这只前述箱体运行的股票在看准时机并有实
      力庄家——朝中重臣陈之遴——承诺托盘后,现在终于在万众瞩目中突破长期盘整
      的平台放量拉升。但紧接着发生的一切不仅大大出人意料,某种程度上甚至还显得
      相当滑稽可笑。就象一个满心打算坐飞机头等舱的乘客,最终到手的却是一张长途
      大巴的普通车票。在北京,吴以不惜牺牲士望与清舆的代价换来的报酬,竟然只是
      几乎带有羞辱性质的从四品的秘书院侍讲一职,这个职位甚至比他在南明政府里的
      詹事府少詹事还小了半级。而且所担任的具体工作,也“仅委以编书,所谓‘虚相
      位以待者’竟无其事”(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多年的惨淡经营一朝顿成泡影,
      顾盼自雄的商鼎周彝只卖了瓦釜的贱价,这对一向善于以谨小慎微的表象掩饰其老
      谋深算,不轻易出手的吴来说,该是如何残酷和毁灭性的打击。“误尽平生是一官”!
      “忍死偷生廿载余,如今罪孽怎消除”?“吾病难将医药治……竟一钱不值成何说!”
      这以后这样一种自怨自艾的情绪一直纠缠在吴的内心,尽管这对他后来诗文的成就
      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几乎与十七年前错判局势的那番引人注目的表演如出一辙,在“朝廷屡召”
      “两亲流涕辨严”这样的借口下面,顺治十年吴的所谓扶病出山说起来同样也是政
      治斗争的附带产品。在当时仕清的汉族权臣中,陈名夏、陈之遴的南方集团与冯铨、
      刘正宗的北方集团为向朝廷争宠一直斗得不可开交。趁此机会推出名满天下,且久
      有跃跃欲试之心的吴扩充自身势力----表面上采取“江南总督马国柱具疏举荐”这
      样的形式----就计划本身来看,不失为他女儿的公公——朝中权臣陈之遴颇为自得
      的一着妙算。但吴的不幸未被重用不仅令当事诸公始料未及,在后来研究者的眼里
      也几乎成了一桩悬念多多的疑案。在找不到其它对他明显不利迹象的情况下,我个
      人认为吴临行前在虎丘的一番招摇客观上很有可能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一年后局势
      再度急转而下,由于他的两位官场靠山被人以谋逆罪名告发,分别以被绞与戍边的
      下场匆匆结束其政治生涯,吴在京师的处境于是显得更为岌岌可危。
      
          谈迁的《北游录》是记叙吴在京生活最详最确的文本。此人比吴晚几个月,于
      公元一六五四年正月以高级幕僚身份跟随弘文院编修朱之锡到京任职,并因写作煌
      煌历史著作《国榷》,经著名藏书家曹溶介绍与吴相识。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内,
      两人之间因学术交流有上百次的来往记录,包括采访、研讨、闲谈与聚饮,地点大
      都在吴北京的寓所之内。通过对他的这部日记体作品的仔细析读,一个消极失落、
      郁郁寡欢、整天靠读书与应酬打发日子的吴的形象几乎呼之欲出。其间甚至还生过
      一场大病。据周黎庵先生《清诗的春夏》一书披露,此病的来由竟然是因为爱妾为
      某满族王亲公然恣横、劫夺强占。“吴伟业自为不堪,然又不敢抗争声张,忍声吞
      气,不免抑郁成疾”。如果此说可信,可见他当时的处境已到了如何可怜的程度。
      两年后养母汤太淑人病重垂危,吴已多次请求的辞职一事这才终蒙恩准。四年的贰
      臣生涯犹如南柯一梦,帝王的戏弄、权戚的强侮、清舆的耻笑、青史上的污点,或
      许还要加上对自己错判形势、轻举妄动的憎恨。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应该足以令一
      颗自己感觉良好的头脑从此循规蹈矩,不敢再有任何非份之想。
      
          奏销案
      
          根据孟心史在《明清史论著集刊》里的综合研究,顺治十七年末祸起无端的江
      南奏销案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国家税务部门行使其司法职权——追缴江南各省民间
      历年所欠之税粮,其真实用意却显然与政治有关,显示其时政局已得到初步巩固的
      满清政府终于打算腾出手来,整肃登基以来思想领域的混乱状态,拿其中某些不大
      肯听话的汉族知识分子开刀。娄东无名氏《研堂见闻杂记》一书也认为,此事系
      “朝廷有意与世家有力者为难,以威劫江南人也”。这与此前发生的“科场案”
      “禁止结社”“哭庙案”和稍后“庄氏史案”等遥相呼应,丝丝入扣,无论从手法
      与时间的安排上都不妨视作一个精心策划的整体。以局外人的观点来看,统治者在
      政局稳定后固然无需再笼络人心,但当时蔚然成风的缙绅世族横行乡里,目无官府,
      以及如前述复社大会那样的招摇,可能也是其中的部分诱因。
      
          也许我已将话题扯得太远了,还是让我们看一看刚心灰意懒回到贲园不久的吴
      梅村在事件中的不幸遭遇吧!当时他和当地几乎所有乡绅士民一样,既长期拖欠税
      款不纳,同时对此事后果的严重性也普遍缺乏清醒的认识。在事先没有任何警示的
      情况下,北京政府突然颁布法令严饬各地官员克日收缴、违期法办。根据现存部分
      当事人的原始记录,吴所在太仓州的查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其时全州“欠百金以
      上者一百七十余人,绅衿俱在其中,其百金以下者则千计”。“抚臣欲发兵擒缉,
      苏松道王公纪止之,单车至练川,坐明伦堂。诸生不知其故,以次进见,既集,逐
      一呼名,叉手就缚,无得脱者,皆锒铛锁系,两隶押之,至郡悉送狱”。“吾州在
      籍诸绅,如吴梅村、王端士、黄庭表……俱拟提解刑部,其余不能悉记”。这个过
      程反映在吴后来自己的遗嘱里,也就是“既奉先太夫人之讳,而奏销事起,奏销适
      吾素愿,独以在籍部提牵累,几至破家”那一段怨恚之言。尽管身陷囹圄的吴最终
      经人营救,设法主动补齐欠款而未加任何处置,但其间的羞辱与狼狈一如几年前的
      那次自为得计的东山再起,相信令他的精神与肉体都被迫承受了终生难以修复的沉
      重打击。
      
      
      
          于是一个李渔或袁枚式的吴梅村出现了。在放弃仕途上的幻想以后,靠才华赚
      钱俨然成为一种新的现实形象和谋生手段。大量的谀墓文字与应酬性写作,从曾经
      擅长剖析艺术和历史真相的笔端汩汩而出,与《永和宫词》《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
      歌》《鸳湖曲》等传世名篇相映成趣,显示一个逆境中的天才身体内部的光线与它
      的阴影部分。他的自选集《梅村家藏稿》以一六五三年出山划分前集和后集显然事
      先经过深思熟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他一生中的一条清晰界线。在此后剩
      下不到十年的时间中,他几乎已完全无意发表任何思想或政治方面的见解,生活上
      也一反从前倨傲放浪的名士派头,修身养性,深居简出。只是到一六六七年,才应
      他的朋友兼本家,时任湖州太守的红豆词人吴琦之邀去那里盘桓了几天。饱览山水,
      凭吊古迹,但主要目的也只是为了打秋风而已。如果有人当时在岘山雅集,或城内
      著名景点爱山台的那次场面盛大的分韵赋诗的座中遇见他,恐怕已经不大敢相信,
      眼前这位与富商豪绅、大小官员应酬周旋,并乘间大肆承揽有偿报告文学的家伙,
      就是昔日神姿英发、心高气傲,受天下士林仰重的会元榜眼吴梅村。
      
          天下大苦人
      
          时间流逝的速度令人惊叹,并且总是以对精神的摧残先于肉体的固有方式进行。
      还是明室覆亡当年买园示隐时于乐志堂前手植的那片冬青,现在它们的一带浓绿已
      经高过了饰有潜龙图案的宅墙。而少年时代经国济世的才志在经受现实的多次重创
      后,所仅有的一点雄心,看来也早已在“不好诣人贪客过,惯迟作答爱书来”这样
      的消极生活状态中消磨殆尽。由于爱女忽逝和晚期肺结核的双重打击,一天早上当
      吴从贲园初冬的微寒中醒来,终于黯然察觉生命所能留给自己的时间实际上已经不
      多——甚至仅只够他用来写作一份遗嘱与几首短诗。于是,以最后的力量握笔疾书,
      陈述自己生平所蒙受的巨大冤屈与不幸,显然已成为弥留之际的吴当时最想完成的
      事情。
      
          《与子颢书》叙述的是有关一个天才文人一生危难遭逢的故事,行文悲怆,怨
      愤满纸,风格上有点象是弃妇的怨词,又类似被告律师在法庭上自以为是的力辨与
      强词夺理。其中标榜自己为“天下大苦人”一段情辞凄切,语意沉痛,读之令人潸
      然泪下。周黎庵先生当年也许正是基于对这种带有一定蒙蔽性的文学效果的担忧,
      所以才在《白发祭酒吴梅村》一文内向史界与读者有“吴伟业以诗文来掩饰其出仕
      清朝,三百年来不知瞒过了多少读过他作品的人”这样的善意提醒。为黄裳先生推
      许的王曾祥《书梅村集后》中也持大致相同论点:“夫梅村惟不用也,斯沮丧无聊
      作此愧恨语耳。梅村而用,则阳和回斡(吴谀亲家陈之遴语),梅村且有以自负矣”。
      至于临终词四章以一种自我丑化的极端方式形容自己从前政治上的失足——准确点
      的说法应该是投机——由于言辞过于夸张和富有戏剧性,同样也不免给人留下一种
      不尽不实的印象。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