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类的远祖:“雷米利人”
      
          19世纪的博物学家曾认真寻找过的雷米利,是传说中最令人难以置信的失踪大
      陆。但是有什么证据能证明它的确存在过呢?
      
          在所有失踪的传说当中,关于雷米利大陆的故事也许是最荒唐可笑的,但是关
      于它的起源,却的确是基于相当严谨的科学推测。
      
          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于1859年出版,很快,进化论的支持者就
      与那些坚信是上帝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了万物的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他们中的一些人,例如德国博物学家恩斯特·亨利·海克尔(1834—1919),
      不仅是失踪大陆存在论的热心支持者,认为有一个叫雷米利的大陆,而且愿意相信
      这块大陆正是“文明的摇篮”。
      
          海克尔写道:“很多情况(特别是按年代次序排列的一些事实)都暗示了人类
      最初的家园是一块现已沉入印度洋的大陆。现在这块大陆沿着南亚大陆向东向西延
      伸(也许还与南亚直接相连),向东,一直到远印度和巽他群岛;向西,一直到达
      马达加斯加和非洲东南海岸。”
      
          那时的神秘主义者已经把“失踪的大陆”  看成是一个神秘知识的源泉,就像
      他们心目中的亚特兰提斯和“穆”一样,几乎完全不考虑科学思维的重要性。
      
          到了1888年,雷米利理论得到现代著名的神秘主义者海伦娜·布拉瓦斯基的强
      大支持。高大而神秘的布拉瓦斯基是通神论学会的创始人。
      
          意大利的预言书。在远古时期,人类对宇宙所知甚少,常常借助于神秘的力量
      来解释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甚至于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靠占卜之类的预测来决定。
      
          当时,她出版了一本叫《教义的秘密》的书。她在书中阐述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宣称其中包涵有她体悟到的古代智慧。
      
          据说布拉瓦斯基女士的书来源于一本古代著作,她说这是圣雄进行星际互访时
      得到的。此书是在亚特兰提斯上用一种已经失传的语言写成的,其内容与亚特兰提
      斯和雷米利的历史都有关。
      
          “经历了巨大的痛苦以后,她蜕掉了3 层老皮,换上了7 层新皮,站在第一层
      皮当中……轮盘飞转不止。软石变硬,硬木变软,可见的变得看不见……”
      
          圣雄认为地球注定将会经历7 层基础历程,第一层是看不见的;第二层可以看
      见;第三层是雷米利人,一种巨大的没有大脑的类猿生物;接下来就是亚特兰提斯
      人,他们是完全意义上的人类,但是被黑暗魔法所毁灭;现代人类是第五层;第六
      层将由现代人类发展而来,并且回到雷米利去居住;第七层也就是最后一层出现以
      后,也许是圣雄告诉布拉瓦斯基的,生命将会离开地球到木星上复生。
      
          据说,布拉瓦斯基女士的魔力能够“看到”失落世界的生命。他们有些人长着
      4条手臂,有些人的脑袋后面长着10 只眼睛,使他们具有超自然的视觉。由于他们
      都习惯于心灵感应,因此不需要说话。布拉瓦斯基认为雷米利人生活在山洞或是地
      洞当中,而雷米利大陆覆盖着几乎整个南半球,从喜玛拉雅山麓到接近于南极圈的
      地区。40000 余年以前,当雷米利大陆被大水淹没的时候,一些幸存者留下来,演
      化为澳大利亚原住民,巴布亚人,霍屯督人。
      
          虽然布拉瓦斯基的学说有许多没有得到详尽阐述,但仍然非常引人入胜,特别
      是有关通神论的理论。这一缺憾在布拉瓦斯基女士1891年逝世以后,得到她的继承
      者安妮·贝申特和另一位著名的通神论者W ·斯科特·埃尔窝特的改进。他们都对
      雷米利大陆及其居民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斯科特称他不仅从“通神论大师”那里得到了秘密的神文,还得到一套展示世
      界发展各个重大阶段的地图。这些图被复制出来,成为1896年出版的《亚特兰提斯
      岛和失踪的雷米利的故事》中大幅世界地图的基础。斯科特认为宇宙万物的主宰选
      择了雷米利作为进化发展的第三层,他们第一次试图创造人类的努力结果是产生了
      类似于水母的柔轻生物,但是不久雷米利人就变硬了,并且长出了骨骼,因而他们
      有能力站起来了。
      
          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人的艺术品。这是一个女人的头,她的长相酷似通神论者
      斯科特描绘的雷米利人的模样。面部扁平,没有前额,两个眼睛距离甚远。这仅仅
      是一种巧合吗?
      
      
      
          雷米利人身高在12到15英尺之间(3.6 ~4.5 米),有一张扁平的脸,褐色的
      皮肤,突出的口鼻,没有前额。他们眼睛相距很远,这样他们在看前方的同时也能
      够观察两侧的情况。在他们脑袋的后面还有第三只眼呢,这后来发展成为现代人的
      松果腺体。雷米利人的脚后跟伸得很长,这使他们无论向前还是向后行走都非常容
      易。斯科特指出,那一只长在后脑勺的眼睛是非常有用的。
      
          斯科特还说,最初,雷米利人是雌雄同体的卵生生物,随着多种多样的分支种
      族的出现,他们逐渐发展得和现代人一样地进行繁殖了。在这个性别的演化过程中,
      他们偶尔也与野兽进行了杂交,其后果就出现了今天的类人猿。
      
          到底人是从类人猿变来的还是类人猿是早期的雷米利人的后裔?这个问题一直
      令人困惑不解。
      
          这样做冒犯了一些想要帮助雷米利人发展进化的超自然生物。因为他们梦想进
      入到人类的躯体中去。但是来自金星的生物代替了他们的位置,他们教会了雷米利
      人长生不老和借尸还魂。
      
          斯科特的书非常复杂,不光阐述了各分支种族在不同时期的演进,还对影响雷
      米利人的地理变化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关于雷米利大陆瓦解、部分陆地沉入海底的
      情况。保留下来的一个半岛形成了阿特抗提斯岛,这样第四层出现了。这一阶段的
      生命不断进化,他们变得越来越白,越来越矮,直到克罗马格隆人出现。
      
          这些似乎还不够,到1923年又有人突破先前的通神论者的层次,提出了新观点。
      史特尔早在1907年就离开了布拉瓦斯基的神秘组织,建立了人类学会。他在《宇宙
      的回忆:亚特兰提斯与雷米利》一书中把雷米利人描述成弱智,但却是能用意志力
      举起重物的生命。他还认为雷米利人在雌雄同体卵生繁殖的时期很明显只有一只眼
      睛,而当他们有了性别分化以后,视力也随之改善了。
      
          史特尔还认为,当雷米利人还处于意志支配躯体的时期时,他们是两性生物,
      随着我们星球的不断发展,形体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也开始有了性别分化。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