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趁过年“倒时差”没几年的事
      
          王成科,男,50岁延津县马庄乡唐庄村小学教师
      
          口述时间:1999年2月16日
      
          说句实诚话,1972年我当你的二年级班主任的时候,初中还没有毕业,那
      时管初二叫七年级,毕业时间在春节,我是阴历四月就接手教你们的课了。
      
          上学的时候,我胆小不好说话,更别提主动提问发言了。当了老师,走上讲台,
      一看到台下骨碌碌转动着的几十双小眼睛,我的心里就发毛。这一紧张,脸就发热,
      就变红,也难怪你们给我起了个“红脸喜妞”的外号。那个时候“文革”还没有结
      束,又是“反潮流”,又是批林批孔,而大队让我来教学生,家长把学生交给我,
      可不是让他们来闹腾的,为的是让孩子们识俩字,长真本事。我就认准这个理儿,
      顶住这风那潮,一门心思教学生有用的东西。我也在教学中摸到了经验,俩月过去,
      再上讲台,脸也不红了,心也不跳了。孩子们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再比谁的火
      柴枪做得好,转转耳(即陀螺)削得圆,而开始比学习,比遵守纪律,班里的成绩
      直线上升,我的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有几个高年级的调皮学生,可能是阶级斗争电影看多了,把我教这个班不“反
      潮流”的事告到了贫农代表和大队支书那里。结果,支书挥手就给了领头的那孩儿
      一巴掌:“反你妈的鸟潮流,不好好念书,长大了叫你去括牛腿!”此后,贫农代
      表还专门找到校长唐现文商量:上级叫“反潮流”,咱不反也不好,往后,“反潮
      流”就放到假期吧。这样,既不耽误孩儿们念书,又抽空儿反了潮流。
      
          也正是这种假期“反潮流”的办法,使得那几年唐庄小学的教学成绩在全公社
      总是名列前茅,而从1978年至1982年4年时间里,咱村800多口人,考
      上20多名大学生,也与这有必然联系。在这20多个大学生中,光我教过的就有
      十六七个。
      
          最让人开心和感动的是一个叫卜存贵的学生。存贵是咱邻村卜屯的,虽然两村
      相距不远,但不属一个县,卜屯是滑县,唐庄是延津县。存贵家穷得不成景,所有
      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他爷爷哭哭啼啼找到我,求我收下存贵。这个学生虽然成绩
      不好,但脑瓜聪明,也肯学,主要是家里事多给耽误了。到我班里后,我对症下药,
      也给他开些小灶,遇到阴天下雨了,就让他和我二孩儿住在一起,逢年过节了,让
      孩他娘给他做点儿好吃的,做件新衣裳。存贵进步很快,1990年,他以优异成
      绩考上县一中,3年后,又考上郑州工学院。因为不一个县,取通知书费了些周折,
      当他得到信儿时,离报到截止日期只有一天时间了,他骑车去咱县一中取录取通知
      书,40公里地连夜赶回,在让他爹娘看通知书之前,先骑车到后庄让我看看。看
      着存贵那天早晨满头的汗水和露水,我的心里是既高兴又感动,我没想到,我一个
      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竟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有这么重的分量。
      
          当了30多年老师,当了30多年班主任,每天早晨、上午、下午、晚上,四
      晌都在学校,特别是晚上,常常是很晚才能回家,只有到了像春节这样的节日才能
      稍稍休息一下。看着我这两天天天睡不够的样子,孩他娘用刚刚从电视里学的时髦
      话奚落我:也没去外国,还在家里“倒时差”哩!
      
          你说,我不抓紧这几天假期“倒倒时差”,一开学不就又上弦了?那些学生一
      起向我扑来,让我着急,让我激动,让我开心,哪里还有时间“倒时差”呀!
      
          (记录:唐泽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