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人知法去处,唤取归来同往
      
          若有人知法去处,唤取归来同往-读余定宇先生《寻找法律的印迹》
      
          有这样一次旅行,其游历六洲十六国,登临各洲最高峰,却无心尽览风光;其
      遍访历史人文遗址却在廊柱穹顶间用心一个个不易为人察觉的文物细节。从非洲到
      中东到欧洲再到美洲,行程岂
      
          止千万里;从 5500 年前的埃及到 1995 年的美国,思绪绵延近万年。而这样
      一次“上穷碧落下黄泉”式地追寻只为了在历史的沙滩上分辨出法律的印迹。 
      
          余定宇先生以其新著《寻找法律的印迹》引导我们做了这样一次长途旅行,我
      们不仅闻到了香榭丽舍的芬芳,也听到了罗兰夫人走上断头台时那句振聋发聩的名
      言:“自由啊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我们不仅领略了无忧宫的雄伟宁
      静,也听到了民众法院宣判磨坊主诉威廉一世一案磨坊主获胜时,民众的欢呼声。
      全书读来像是一部地理志又像是一部大事记,像是故事集又像是人物传记,而在这
      一切中都有法的身影逡巡,我想这正是全书最大的特色所在。
      
          我们的旅行始自非洲中部的布隆迪,俾格米人的传说使探险家们在那发现了人
      类法律最原始的足迹-“权利”的足迹。由这出发,随着一个个空间的渐渐转换,
      我们在西奈山上的“摩西十诫”中,在苏格拉底杯中的毒酒里,在波茨坦郊外的老
      磨坊边,在夏威夷岛的椰子树下都看到了法律的印迹;随着一个个故事的徐徐展开,
      我们看到了“民众参与、平等诉讼”的法律之治如何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拉开序幕,
      也看到了波士顿老鞋匠约翰如何用自己的爱心捧出缓刑制度,一部栩栩如生的法制
      史画卷就此展开;而随着一个个人物的缓缓走近,我们听到了普利尼在元老院法庭
      上的疾呼:“他有权保持沉默!”也听到了汉弥尔顿的在陪审团前的呐喊:“你们
      有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良知和理解,对自己同胞们
      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作出负责任的裁决!”,法律的历史就在这声声呐喊中悄然转
      向。这样的叙述方式不仅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法如何在历史的积淀中生长起来,
      也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小人物如何影响了大历史。
      
          虽是国际旅行,著者的心魄却始终守望着黄河长江流过的这方热土,轻轻喟叹
      虽只寥寥数语,却使一片赤子之心跃然纸上。目光在古今中外间顾盼流转,心潮亦
      随之澎湃汹涌,对于中国法治道路的追寻是几代人孜孜以求的梦想,而对“法是什
      么”的本体论追问也已在中国学者心间萦绕百年。余先生无意赋予新著如此厚重的
      哲思,但是读者的心绪却不由自主地从其喟叹中蔓延开去。
      
      
      
          余先生坦言,“法其实是一种‘公平正义的行为习惯’”,其本质就是“公平
      正义”,“一切法律的故事,其实,便应都是关于‘公平正义’的故事,而不是关
      于刑罚镇压、铁窗与镣铐的故事;是关于人类的‘自由平等’的故事,而不是关于
      人类的专制与压迫的故事。”为此,他请出了罗马的司法女神雕像,其后书有古罗
      马格言“为了正义,哪怕它天崩地裂”;他也请出了马丁? 路德? 金的纪念碑,其
      上刻有金的一句名言:“直至公平与正义像滚滚江河,像滔滔溪流,奔腾向前”。
      然而正如书中内容所展示的,法律的故事里不仅有农夫胜官吏、平民胜国王的“正
      义”,也有百姓无辜入狱、罪犯逍遥法外的“正义”。正义的故事原来并不那么简
      单。看来法必然具有其他不简单等同于正义的特征,而这些特征究竟是什么?它们
      如何决定了法之为法?对于这一千古难题,余先生并不贸然作答,而是在法律印迹
      的找寻中给你一种感觉,一种思考,从而将这千年的追问继续下去。或许在周游世
      界之后,余先生要给我们的正是一个思考的起点。
      
          本文摘自《北京青年报》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