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困惑(1)
      
          四、社交困惑人际失调,交往嫉妒,交往自卑,社交恐惧等问题纷至沓来;高
      傲,自卑,孤独,无聊,无望恐惧等心理体验频频光顾。很多大学生带着良好的人
      际关系期望与同学来往,但往往几个回合下来,便失去了耐心和宽容,一再报怨,
      大学生太自私了,太难相处了。几乎每个人都在历数别人交往中的缺点与不是,几
      乎大家都感到大学的人际关系复杂。从大一开始,大学生的矜持孤傲,目空一切,
      独来独往,狭隘自私的缺陷开始在人际关系中暴露得淋离尽致。
      
          大学四年生活中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人际关系问题了,与此同时,大学生们的
      交往触角大大延伸,他们积极主动伸向了老师,伸向了校外,伸向了社会,渴望从
      这些“无字这书”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交往体验和真知灼见。然而,一室难以交往,
      何谈走向社会呢?交往中语言艺术和技术技巧的缺乏,认知偏差等等,带给他们的
      是更多的打击和困惑。
      
          美国心理学家W ·巴克说:“人离不开人——他要学习他们,伤害他们,支配
      他们……总之,人需要与其他人在一起。”因此,人生需要友情,人生需要交往,
      人生需要自我的形象推销与展示。不论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
      系,学会人生的公关。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应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用诚实,
      宽容和谅解的原则,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体中融洽的关系,并积极向外拓展
      自己的交际面,不断赢利他人和社会赞誉,辅助人生走向成功的最佳手段。
      
          1 .社交恐惧症
      
          杨萌是某理工大学的大二学生,成绩优秀,但她近年来感到异常苦恼。长期以
      来,她一直经受着心理障碍的困扰和折磨,时至今日,仍旧无法摆脱这个阴影。它
      已经给她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杨萌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父母对她要求极严甚至苛刻。父亲动起怒来
      特可怕。小学时一次杨萌的考试成绩不理想,父亲就让她重做生题,她不乐意,父
      亲怒气冲天地将钢笔甩到她脸上,笔尖刺伤了她的脸,鲜血直流。至今杨萌想起那
      件事还很害伯。父母很正统、很古板,对杨萌的禁忌很多,不准她和陌生孩子交往。
      父亲认为女孩子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是不正经的,还容易上坏人的当。所以除
      了学校和家,杨萌很少在外玩耍。
      
          谈到不愉快的经历,杨萌还记得:初中时,一向成绩很好的她,一次提问没答
      好,老师当众批评她、挖苦她,她难过得直流眼泪。再就是大一时,同室一位同学
      S来自农村,家境不好,杨萌就经常主动帮助她,可这样反而伤了S自尊似的,S 不
      但不把杨萌当朋友,反而时常挑剔她、指责她、刁难她,故意当她的面和其他同学
      亲亲热热,冷落她、孤立她。这使杨萌委曲极了,难过极了。她恨自己,自责自己
      是不受欢迎的人。
      
          不知不觉地杨萌就怕和人接触了,愈来愈害羞了。她认为自己是个怪人,怪毛
      病就是害羞。一年多来,她从不多与人讲话,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
      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
      全身都在发抖。她不愿与班上同学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怪
      人”。
      
          对老师也害怕,上课时,只有老师背对学生板书时才不紧张。只要老师面对学
      生,就不敢朝黑板方向看。常常因为紧张,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知所云。更糟糕的
      是,现在在亲友、邻居面前说话也“不自然”了。由于这些毛病,极少去社交场所,
      很少与人接触。自己曾力图克服这个怪毛病。
      
          杨萌患的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社交恐惧症。
      
          面对人群时,不但觉得害羞,还感到害怕,而且对自己以外的世界有着强烈的
      不安感和排斥感,这种对社交生活和群体的不适应而产生的焦虑和社交障碍称为社
      交恐惧症,它是最困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之一。
      
          社交恐惧其实也是一种强迫观念,患病率较高。患者对与人接触感到苦恼。当
      然,谁都有可能具有某种程度的社交恐惧,但发展成神经质症的症状时,其恐惧、
      痛苦程度非常之深,以至于回避与人接触,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障碍。
      
          在美国,社交恐惧在人群中占12%-13% ,即每8 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他一生
      的某个阶段或是终生被这种恐惧带来的焦虑困扰着,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交
      往和个人发展。
      
      
      
          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面临着各方面的心理压力,
      不适应现象日益加剧,社交恐惧症也猛增起来。虽然迄今还没有全国性的流行病调
      查报告,但从日常的门诊业务中已不难看出,社交恐惧症所占的比例,几乎占心理
      疾病的20% ,仅次于抑郁症和焦虑症。如果以年龄划分,则社交恐惧症是青少年心
      理障碍中的首发疾病。大学生作为知识青年,是此症的高发群体。
      
          社交恐惧症的心理,基本上起源于害羞,不管患者年龄多大,其心态是相同的,
      只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同境遇和不同的解释罢了。有浅层心理的害羞,也有深层
      的心理害羞;有本人意识到的,也有本人意识不到的。
      
          社交恐惧的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患者对陌生人,甚至熟悉的人感到害怕;其次,是所有人回避;第三,
      在害怕中伴有明显的紧张、出汗和颤抖以及诸多植物性功能障碍;第四,在病情发
      展中,常出现过度自我防卫机制;最后,类似强迫症的明知不该但无法自控的状态。
      
          害怕虽然是一种心理过程,但它必然要影响生理功能,于是紧张、出汗、心慌
      气短以及颤抖都会接踵而来,脸红是最容易表现出来的现象。这些反应,其实是一
      种焦虑的表现。为了摆脱焦虑,回避便是唯一的手段。回避的目的是避免焦虑情绪
      的袭击,只要不存在对人的场合,社交恐惧者就会觉得安然无事了。在回避的时候,
      许多患者还会发生“过敏性牵连”,这是一种自我防卫心理机制。对害怕的场面或
      人,会发生“草木皆兵”的心理泛化,对外部事物产生异常过敏的反应。如感到别
      人在注意他,甚至他人的一举一动,都暗示着对患者的讨厌、排斥、无奈等,从而
      加强其回避的理由:由于我不好,所以人家厌恶我,与其让人厌恶,不如主动离开
      人群,何必自找没趣呢?从而以这种投射心理使自己取得病态中的平衡。
      
          2000年在上海召开了有关社交恐惧症的研讨会,主讲人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学教
      授戴维·西汉(David ·sheehan ),他认为,心理、生理两方面的因素会共同导
      致社交恐惧症,它的发病是因为人体内一种叫“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失调所致。
      这种物质负责向大脑神经细胞传递信息。这种物质过多或过少都可引起人们的恐惧
      情绪。
      
          社交恐惧症可能源于家族遗传或经历过某种精神创伤和窘迫生活事件。任何一
      个发病的人,在经过对病史的调查分析后都会发现其真正的发病背景:家族、性格、
      教养环境和方式,童年创伤与经历,特别是青春发育期的性教育和由性而产生的压
      抑等。
      
          就像树木的成长必须有合适其生长的土壤一样,社交恐惧症要在患者身上着床
      同样必须有适宜的土壤,即易感素质。一般来说,以下个性特征者易患社交恐惧症
      :
      
          ①内向者。内向的人往往安静、内省、不喜欢接触人;情绪不稳定者容易产生
      焦虑,对各种刺激的反应过于强烈,情绪激发后,又很难平复下来。与人交往时,
      强烈的情绪反应,影响正常适应。
      
          ②敏感者。敏感的人常感到别人看出他(她)紧张不自然,从别人的眼光中看
      出别人对他(她)厌恶、憎恨或别人也不自然了,不愿与他(她)继续交谈,因此
      就更加紧张害怕。
      
          ③自卑者。自卑的人自我评价低,认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和能力,内心恐惧,
      怕引起别人不好的反应。
      
          ④完美主义者。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对自己要求过高,希望自己在所有人面前、
      在任何场合、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完美无缺,得到别人的称赞。但人无完人,这就
      不可避免造成反复的自我挫败,终于见人就紧张害怕。
      
          对社交恐惧症的治疗,一般通过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
      
          对于前面案例中的杨萌,施治方案可采取认知领悟疗法,放松训练法。
      
          首先,让她回顾一下所经历过的不愉快事件,分析一下自己性格形成的过程,
      以找出造成她现在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从叙述中可以知道:
      
          ①杨萌的内向、孤僻、胆小的性格特征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内在因素。
      
          ②父母对她交往中的禁忌意识,使她的性格中形成了较强的羞耻心,这对人际
      交往起着阻碍作用。
      
          ③少儿时,父亲发怒导致的恐惧反应和老师当众的批评、挖苦所产生的羞辱反
      应在她的心灵深处留下了负性心理印痕。这种印痕会由于日后的负性生活事件而被
      激活,对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起作用。
      
          ④在与同学相处中感到“好心未得好报”,反被误解,恶意相待,于是委屈、
      怨恨、愤激;又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这些挫折反应在潜意识中被转换为对那
      位同学的压抑的敌意和回避反应导致杨萌产生了泛化心理现象(即由对某一人的敌
      意、回避发展为对周围的人都产生了戒备心和回避反应);另一方面,自责、自怨
      加重了杨萌性格中的羞耻心和胆怯。所以,人际矛盾这桩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她对
      人恐怖的直接的、现实的诱因。
      
          ⑤当杨萌出现对人恐惧反应后,便批评、督促自已该怎样怎样,控制自己不要
      怎样怎样,这就产生了一种暗示、强化“症状”的作用。再加之她愈感到“不自然”、
      “狼狈”、“难堪”,头脑中就愈多地出现“想象观念”。这进一步导致了她的自
      我感觉恶化。如此恶性循环,“症状”便日益严重了。她在这种想改变又未能改变,
      想摆脱又无力摆脱的困境中,早年的负性心理印痕被激活了,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
      起,产生了综合作用。
      
          当杨萌意识到的社交恐惧症是怎样形成的之后,可以采纳以下一些建议:
      
          ①设身处地地站在那位被她帮助而又对她不友好的同学的角度想一想,理解并
      宽容她。同时检查自己是否存在过敏、多疑等不利于交往的心理。以此,逐渐解除
      压抑的敌意。
      
          ②正确认识人与人间的正常交往,认识人是需要通过交往来表现自我的,摒弃
      旧的羞耻感,尊重自己的正当意愿。
      
          ③找两位关系较好的女生了解一下她们对你在与人交往中的反应,如脸红、发
      抖、目光恍忽等“不自然”状态是否确实。目的是让她通过调查,克服“想象观众”
      的作用。
      
          社交恐惧症相对来说是后天形成的,也就在于社交能力不是与生惧来的。一方
      面固然需要通过人际交往掌握社交技巧,以扩大社交面,一方面要具备健全的人格
      发展,才可能进行人际交往。因此,社交恐怖实际上是人格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大
      学生难以避免的。不过,还是个人人格发展的不健全才导致了习惯性的社交恐怖,
      从而形成社交恐怖症,影响着正常的学习与生活。所以增强自信、参加集体活动是
      战胜社交恐惧的关键。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