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心声(8)
      
          记者:很多媒体都报道了马加爵说自己做人失败这段话,他最后还说是因为穷,
      标题几乎都是马加爵的杀人动机,或马加爵的杀人原因。
      
          李:这个归因是错误的,这是马加爵自己的认识,自己的认识不等于是全面的
      客观的认识,实际上他做人失败是指他与人交往的失败,而不是贫困导致的失败,
      但是媒体更多的关注他的贫困背景。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归因理论,人在每时每刻都会为自己的行为找一
      种理由,凡是成功的事情,都容易归到自己的努力上;凡是失败的事情,往往归到
      客观的理由上,比如我今天考试失败了,可能会说是卷子太难,身体不好,或者老
      师没把题讲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
      
          同时我们与人交往,偶尔和某人不好,这没有关系,如果和大家交往都不好,
      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自身的问题?而马加爵从不考虑。
      
          他讲道:“他们都觉得我很怪,把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隐私都说给别人
      听,我感觉完全暴露在别人眼里。”可是马加爵这个事发生之后,记者去找学生,
      有几个同学知道他的生活方式?有几个同学知道他的生活习惯?事实上,他自己感
      觉到的东西不一定是真实的。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说他有什么怪怪的生活方式,
      只是说他比较内向不太和人交往,有时候比较急。后来警察问他为什么这样说,他
      说可能是因为“我”比较穷。贫穷是一般的社会现象,不能说明个人的行为,马加
      爵的归因也只是他个人的认识,并不代表真正客观的结论。
      
          记者:现在很多媒体特别报道了马加爵没有鞋穿,只能在领了助学贷款之后,
      才能买双拖鞋,他有时一天只吃两个馒头等等。
      
          李:很多贫困生都是这样的,他们过得很不容易。我们社会当中的贫困人群占
      了很大一部分,都过得很不容易,但是这部分人当中绝大多数人都在努力改变自己
      的命运。很多人不了解马加爵真正的心理动机,他们只是看到表面上的东西。
      
          通缉马加爵期间,一位负责追缉的高级警官曾谈道:这个案件的犯罪动机很值
      得研究。根据当时掌握的情况,他既不为财,又很冷静,没有冲动的迹象;从行为
      方式看,思维逻辑也完全正常。
      
          马加爵的作案心理令人想到仅有三月之隔的河南平舆县落网的案犯黄勇。他自
      己设计了一个专门用于杀人的木马床,连续杀害了十几名无辜的青少年。这两个人
      有一个完全相似的心理背景:即他们在案情暴露之前都没有任何明显不良的行为迹
      象;他们都不属于从小就显露行为障碍的问题少年;他们的家庭背景都基本正常,
      不属于那种存在明显问题,容易造就“问题少年”的家庭。所以,他们的犯罪动机
      及相关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令人质疑。
      
          于是人们又想到了环境,马家爵的贫困现状显而易见,由贫穷导致自卑,由自
      卑导致自尊,当脆弱的自尊受到伤害时,人当然会疯狂的报复,这是一条很明显的
      思路。随着马加爵的落网,随着他自己的供述,人们更加认为,他的动机源于与同
      学打牌时发生的一点“小摩擦”。但是,有关马加爵的材料不断公布,他的犯罪心
      理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内容,也在逐渐浮出水面。
      
          他在精神上一直是孤独的。因为他总不愿与人交流,不愿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记者:通过调查和心理研究,你认为马加爵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
      
          李:首先,马加爵智商很高,偏重于理科,他喜欢学习有难度的科目。这意味
      着,他和某些学理科的大学生一样,对于人生的复杂性,社会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他们往往把人世间复杂的关系当作一种简单的、无情感反应的关系处理。
      
          比如,他杀人后居然打开电脑上网,然后睡觉,直到第二天上午,没有害怕与
      恐惧,没有罪恶感与内疚,之后还做了第二起、第三起,直至第四起。
      
          其次,马加爵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人。我在问卷中问,他的脾气怎样?他回答,
      多愁善感。我问,他对别人对他的态度是否比较敏感?这个题我设定了5 个级别的
      答案。他选择的是比较敏感。我还问,在上学的时候,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是否很
      紧张?他回答,很同意,非常紧张。
      
      
      
          从他的日记,从他在逃亡期间的录音带内容到他被抓捕后写给家人的信中都可
      看出,他是一个内心情感体验细腻,情绪反应相当强烈的人;但是他在外表上又是
      一个相当压抑的人,不擅长通过言语表达情感。我曾问他,他心里有事是否愿意找
      知心朋友说?他回答,说不清楚。实际上,他是不知道该说还是不该说。这种心理
      活动内外的不协调,是造成他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
      
          他在中学的日记中记载着一件事,他曾因与奶奶看电视时发生冲突,他在日记
      中写道:“我好痛恨奶奶,恨死了、恨死了!”之后,满页上写着“恨老人”,而
      且写了两天。
      
          还有一次,他的父亲与母亲在凌晨吵架,15岁的他在日记中记录了这一事件:
      “……我真是太气愤了,真想一刀杀了他,他平时都是十分气人的,何况现在呢。
      我千真万确想一刀了事。但我会坐牢的,我不想坐牢,如果是十年牢,我将是25岁,
      真不好!要知道,我的前途该是光明无比的,我不能轻生,不能这样做,我惟一的
      希望就是希望爸爸死掉!这又不可能,我想用药毒害,但受害的也是我们,我无奈,
      ……我真恨,恨,但我很理智,我控制住杀人的念头,我想无论如何我都很想考上
      宾中地区班,考上重点大学,迎来新生活,现在毕竟是家事,与我无关。对付恶人,
      要用狠的手段,要彻底处理掉……”
      
          只因为听见爸爸妈妈吵架,他内心偏向妈妈而对爸爸不满,就写下了这篇充满
      仇恨与杀气的日记。从他对父亲的态度中,不难发现导致他现在杀害同学的心理背
      景。他对吵架极为敏感与愤怒,很容易引起他的杀人冲动。
      
          再有,春节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与家人、与亲人团聚的日子。也是一种情
      感的交流与表达的过程。对于有机会回家而不回家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有原因的。
      马加爵对此的解释是:
      
          “因为回家没有人跟我玩,也没有其他的事可做,在昆明还有一台电脑玩玩,
      春节是一个人过的,寒假期间也没有出去打工和找工作,直到邵瑞杰他们回来才有
      人与我交流。”
      
          显然,他不回家并不仅仅是贫困的问题。是因为他认为:即使回家也孤独,不
      如在学校玩电脑。在他中学的日记扉页上摘抄了一句巴尔扎克的话:“在各种孤独
      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想必这是他最有同感的一句话!
      
          事实上,他在精神上一直是孤独的。因为他总不愿与人交流,不愿说出自己真
      实的感受。从他许多文字或独白留言来看,他即使表述,仍是遮掩的、矛盾的。马
      加爵的这种言不由衷还表现在最近他写给父亲等亲人的一封信中,一方面他拒绝家
      属请律师,另一方面他又提到,有辩护,他的情况会判无期或减刑的。
      
          在三亚被抓捕后,他给他的十四叔、十四婶写了封信,信中历数十四叔对他家
      的帮助,他的这种情感体验特点就是,既记住许多细小事情引发的情感体验,也必
      然反映在负面的情绪体验当中。
      
          我在心理问卷中问他,他与同学的小摩擦多吗?是每天都有?每周都有?还是
      每个月都有?他回答,一个月要有一两次。至于什么原因他没有说,可见他和同学
      的摩擦频率还是比较高的。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