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这是“青春热线”的第三套丛书。
      
          编完这套丛书,正迎来“青春热线”创办15周年。
      
          15年来,作为一条公益热线和《中国青年报》上的一块专版共有的名字,
      “青春热线”走进了很多青少年朋友的生活,成为他们成长的伙伴。很多次,在
      不同的场合,听到有人说“我是伴着‘青春热线’长大的”,我都会对“青春热
      线”的影响力感到吃惊。他们当中,有名牌大学的学子,有大都市里的白领一族,
      有进城打工的农村青年,有面临考试压力的中学生,还有监狱中的少年犯……可
      以说,是青少年朋友给予“青春热线”的信任,使得它能够坚持到今天。所以,
      首先应该感谢的是他们——那些《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版的读者们,那些
      愿意通过电话和我们共同探索成长困境的不知名青年朋友们。
      
          其实,15年来,很多次我们都想放弃,毕竟作为一条公益热线,大家都是志
      愿服务,所面临的工作、生活压力都很大。但是最终我们没有放弃,一天天地坚
      持下来,一年365 天,整整15年!
      
          我已经记不清15年来在热线服务过的所有志愿者的名字,也许“青春热线”
      就是他们共同的名字。我也无法历数志愿者们所做的工作,除了接热线电话和撰
      写稿件,他们还参与校园危机干预、学校团体辅导、在网络上创建和维护咨询员
      论坛、编辑内部刊物,以及在紧急情况下救助轻生者。在SARS危机中,虽然“青
      春热线”被迫暂停服务,但是几乎每一个志愿者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成
      为自己学生、同事、病人、朋友最好的心理支持者,并用人性的光辉影响和带动
      周围的人。我为“青春热线”拥有这样一批志愿者而感到自豪,也为“青春热线”
      志愿者团队在北京首次优秀志愿者评选中获得“北京十大志愿者(团体)”称号
      而欣慰。谢谢每一位志愿者的付出,也谢谢所有志愿者的家人,感谢你们给予志
      愿者的理解与支持。
      
          15年来,《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版的编辑已经换了四代,但“青春热
      线”始终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版面之一。年轻编辑的进入,总能给版面带来新的活
      力。特别是近几年,“青春热线”版在汪文和郭韶明的操持下,变得更加生动活
      泼,更加贴近青年需要。这套丛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来自她们创造性的劳动。
      
          对于“青春热线”来说,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可以说是它的父
      母。2000年,“青春热线”电话迁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实验室后,一直
      得到社工系师生的大力支持。社工系的几位老师,成为了热线的督导,他们作为
      志愿者,为提升“青春热线”的服务质量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青春热线”另一个支持力量是心理学界、心理治疗界和社工专业的专家学
      者,包括许多来自香港、台湾地区和其他国外的专家学者,他们或者为“青春热
      线”提供稿件,或者为热线的志愿者进行培训,很多培训都是无偿的。至此丛书
      出版之际,也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陆小娅
      
          2006年10月8 日
      
                                   (完)
      
        --------
        梦远书城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