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小鹰”号
      
          3 月10日上舰第一天,“小鹰”号航母出海执行任务第46天。
      
          天气:有时有暴雨;风向和风力:东间东南7-12节(节= 海里/ 小时);海浪
      :北1-2 英尺;气温:最高70度,最低63度;日出时间:5 点55分;日落时间:17
      点45分
      
          递交了“生死状”,签订了战地采访的“君子协定”,我就一直在等待着这一
      天的到来——登上“小鹰”号。10日早晨,我准时来到旅馆大厅。艾丽莎上尉已经
      等在那里了。和我一起乘飞机去“小鹰”号的还有韩国汉城广播公司电视记者李珉
      柱和金均钟。
      
          我们把行李装上三菱吉普车,艾丽莎驱车直奔美军第5舰队设在巴林的海军军
      用机场。马路上车辆稀少,吉普车行驶在海边,海港和煦的晨风吹来,使人心旷神
      怡。感觉自己不像去战地采访,而像去旅行似的。
      
          机场距离旅馆只有10分钟的路程。车子来到一处看似军事设施的地方停了下来。
      垒起的沙袋后面有两位荷枪实弹的士兵在站岗。哨兵检查了我们三人的护照后就放
      行了。
      
          我们办理了出关手续,在机场候机厅等待上“小鹰”号航母的航班。与我们一
      起在机场等飞机的有20多位美国军人,其中有些穿着美国海军的沙漠作战服,有些
      穿着便服。这里每天都有一些航班,将美国军人送到游弋在海湾的几艘航母上去。
      
          我乘坐的是海军专门运送人员上舰的C —2A“快轮”运输机。这种飞机有两个
      T--6涡轮喷气发动机,载重量为1 万磅,一次可运送26人。难怪在过行李时还要称
      一称每名乘客的重量。
      
          机场人员给每位乘客发了一个头盔和一件救生衣,头盔上还带一幅防风眼镜。
      救生衣穿在身上沉甸甸的,与普通救生衣不同,主要是万一飞机掉到水里应急用。
      
          飞机尾部上下左右打开后张开一个大口,乘客都是从这里进入机舱的,并一律
      面向尾部坐。由于飞机降落在航母上时速度很快,乘客都要五花大绑在座位上,才
      不至于被甩出去。除系紧腰部的安全带外,还要加上两条背带固定。我不放心,把
      随身携带的发稿设备、照相机等也如法炮制地绑在座位上。飞机后部一共有16个座
      位,但只坐了8 人,其中有3 人还是机组人员。
      
          起飞时机身颤抖得厉害,而且螺旋桨发出的噪音很大,如果没有耳机还真是受
      不了。我坐在没有窗户的最里面,像被蒙在鼓里,窗外的大海蓝天什么也没有看见,
      只听见螺旋桨传来的轰鸣声。由于头天晚上忙于发稿和整理东西一晚没睡,上飞机
      后一会儿就昏昏欲睡,谁知刚睡着,飞机就飘忽颠簸起来,把我晃醒了。
      
          在海上飞行了大约40来分钟,机组人员提醒大家,还有5 分钟就要降落了,请
      大家作好准备。由于事先听美军新闻官介绍过降落时速度较快,我心里难免有点紧
      张。飞机降落甲板时尾部突然翘起,机身激烈晃动,人坐在上面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飞机停稳后,尾部打开,视线所及是一片湛蓝的大海和甲板上的一道道不同颜色的
      线,我们已经降落在“小鹰”号的飞行甲板上了。
      
          甲板上,各种战机虽然排列得密密麻麻,但错落有致,密度比飞机场大多了。
      迎候在那里的海军上尉、公关部的布鲁克·德瓦尔特先生带我们穿过甲板,我们就
      开始沿着楼梯一级级地向下艰难爬行。由于我们带的行李多,加上航母上的楼梯又
      陡又窄,必须腾出一只手来抓住边上的铁链才能走稳,真有点难为我们了。航母上
      的通道也狭窄难行,两人对面走过还得侧身让道,每走几米就有一道门槛阻路。航
      母的通道是由无数个拱门连接起来的。据说,如果发生漏水、生化武器袭击,这些
      门一关上就可以互相隔绝。
      
          除了一些短期采访的以外,这次共有20多名随军记者登上“小鹰”号航母作长
      期采访,其中美联社文字、摄影记者各一名、法新社文字、摄影记者各一名、路透
      社摄影记者一名、汉城广播公司的两名韩国电视记者、英国“空中新闻”电视记者
      两名、美国《海军时报》记者一名和其他一些美国媒体的记者。由于“小鹰”号的
      母港在日本横须贺,舰上已有7 名日本记者,分别来自日本广播公司、《朝日新闻
      》、《东京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新闻》和共同社。
      
      
      
          航母上的第一天是在十分紧张中度过的,接受情况介绍、接受安全检查和电器
      检查、注册舰上使用的电子邮箱、安顿住处、观看防生化武器的战前演习等。
      
          我们被带到“小鹰“号的电视室里,携带的行李受到了严格检查。一位安全官
      员几乎把我们的所有箱子翻了个低朝天,问我们是否带了酒精饮料、毒品和刀子之
      类舰上不允许的东西。下午,又来了一位工程师对我们的所有电器设备进行检测,
      确认对军舰是否安全。他为每个电器都作了登记,并在电线上挂上准许使用的牌子,
      连电动剃须刀也不例外。
      
          第一轮检查结束后,海军中尉尼可尔·克莱策女士请我们去餐厅,详细介绍了
      舰上的规定、随军采访注意事项以及生活情况等。她说,航母上邮局、商店、健身
      房、理发店都有。记者的伙食费按军官的待遇,一天交10美元,在两个军官餐厅
      就餐。理发、洗衣则免费。随便抄了第二军官餐厅的中午食谱:土豆蔬菜汤、猪肉
      块、炸大虾、春卷、米饭、炒柿子椒和圆白菜、面条等。
      
          舰上新闻官员带我们分别到军官第一餐厅和第二餐厅吃了中饭和晚饭。除了西
      餐不太习惯外,感觉伙食不错,除了有五、六道菜和主食外,还有饮料、甜食等。
      航母上一天开四餐,早、中、晚和夜宵,连晚上11点到次日5 点也有饭吃。
      
          舰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比我想像的要差得多。随军记者居住的舰舱叫“SEALBERTHING”,
      据说是美国海军的特种部队“海豹突击队”上舰时居住的地方。
      
          在大约20平米左右的舰舱里,有21张三层通铺和一些铁柜子,最多时这里住满
      了21名记者。据这里的水兵介绍,士兵舰舱床铺与床铺之间的高度21英寸、宽度24
      英寸、长度72英寸。个高一点的在床上伸不直身子,块大一点的翻不了身,有些水
      兵服役4 年就是这样度过的。
      
          我睡的是最高一层上铺,头顶床架上盖着一层铁皮,睡觉时距我的头部约有10
      多厘米的空间。床的另一头顶上安装着一个消防盒子,使空间显得更加狭小。床铺
      上面就是隔层钢板,安着一些大大小小的铁管子。进去睡觉和起床都要用侧滚翻动
      作,需要一定的体能和技巧。床铺狭窄,上下之间空间很小,睡在里面给人以一种
      压迫感。刚上舰头两天,尽管睡得很晚,但有时睡着后会突然惊醒,然后再也难以
      入眠,一种莫名的恐惧向我袭来。采访活动刚开始,就产生这样的心理障碍,使我
      忐忑不安。我怕自己坚持不下去。当时我想,是不是要到舰上的心理医生那里去看
      一看呢?后来,睡不着时我就干脆不睡,投入到工作中去,什么时候困了再休息。
      过几天就习惯了这种生活。
      
          听舰上的华人水兵叶德荣讲,还有人从三层床铺掉下来摔死的。“9 ·11”事
      件后,美国对阿富汗发动战争时,一名熟睡的水兵在航母转弯时从三层床铺掉下来,
      头挤在铁柜子和床架中间,事故发生10多天后不治身亡。这一故事听起来令人唏嘘
      不已。据说,在小一点的军舰上,水兵在睡觉时还要系上安全带。
      
          舰舱是密封的,四周都是钢板,也没有窗户,空气靠循环系统送进来。如果把
      上下的舱门关上,完全是一个铁罐子。据说,门关紧的话,不但水漏不进来,发生
      生化武器袭击时毒气也进不来。在航母上住着,长期不见阳光。如果不上舰桥或飞
      行甲板等处,外面刮风下雨浑然不知。住舱里比较闷热,穿着长袖服装和长裤,每
      天捂出一身臭汗。
      
          不仅如此,舰舱的噪音也很大,耳边不停地响着战机的起飞轰鸣声和各种机器
      发出的隆隆声。我把带来的书、剃须刀和手机放在头顶的铁皮上面。手机在这里成
      了摆设,我本来想把它当闹钟。只是舰舱的噪音实在太大,闹钟竟然没有一次能听
      见的。
      
          我是属于第二批上航母的记者。前面先到的记者把几个大一点的柜子都占了,
      我把大部分东西放在带来的箱子里,其他一些常用的手提电脑、照相机等东西就锁
      在小柜子里,用的时候拿出来,不用的时候就得锁起来,每天出去采访、喝水、吃
      饭不知要拿进拿出多少次。如果不锁起来,或许就会有人顺手牵羊拿走,或者几个
      小时巡逻一次的宪兵,一问没人照看,就会暂时拿走保管起来。
      
          据介绍,“小鹰”号航母按级别分配舰舱。新闻官布鲁克说,舰长帕克有两间
      卧室,一间主卧室有两个床,主要是有贵客来时住,平时他睡在指挥台边上的一个
      很小的舰舱里,床铺的面积和士兵一样。大校以上一人住一间。中校和少校一般两
      人住一间,尉官有两人住一间的,也有6 人住一间的。士兵们有200 多人、100 多
      人和几十人住一个舰舱的。
      
          在舰上,生活规律完全打乱了,每天平均睡三四个小时,失去了很多睡眠时间。
      困了就坐在椅子上眯盹一会。有时抱着电脑就睡着了。
      
          舰舱里没有卫生间,上厕所和洗澡得到公共卫生间去。航母上的卫生间狭小,
      刚容得下一个人。第一次上厕所,发现没有卫生纸,后来才知道是消耗太快用光了。
      航母上用水比较紧张,强调节约用水。卫生间的洗手池与火车飞机上的差不多,手
      摁下才能放出水来,过一会就会自动停掉。军官使用的卫生间则不一样,水龙头的
      开关能随意控制。
      
          我开始经常去的卫生间有6 个洗澡间,用钢板隔开,门口挂着塑料帘子。外面
      有一个挂衣服的钩子,里面有一个放洗漱用品的地方,肥皂要自己带。
      
          第一次洗澡,还认真琢磨了一阵水龙头。看到有冷热水的开关,但转来转去不
      见出水。原来,水龙头上有一个按钮,一摁下水就像从高压水枪中喷出来,一放开
      就关上。我想是为了节约用水而设计的。如离得太近,打在身上还有些疼。不过,
      用来冲洗牙齿,则恰到好处,既可起按摩作用,又可冲洗牙缝,省得用牙线了。
      
          航母上使用的都是专用海军术语。例如卫生间叫“HEAD(头)”。后来,我发
      现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军官使用的“头”,就去那里洗澡,感觉干净和方便许
      多。
      
          航母像个迷宫,刚来时找路很困难,不过,这里的水兵都很热情,碰到有人问
      路就会带着你去。但上下楼梯、进出舱门都得小心谨慎,千万不能着急。楼梯狭窄、
      陡峭,两边有铁链扶手。不小心者头碰到钢板、摔下去胳膊腿骨折是常事。通道的
      许多铁门是关着的,门两边都可开关,进出时如不小心被沉重的铁门夹着手就惨透
      了。在军官第二餐厅工作的水兵莱法佐就因为走在前面的人不小心,大铁门把他的
      小手指夹骨折了。他说,还算幸运,没把5个手指头都夹着。
      
          舰舱里有一个10平米左右的隔间,临时安装了4 台电脑供记者发稿和上网用,
      有4 把椅子,还有三把大一些的椅子,那是我们的工作间。
      
          在有重大消息发布或战事紧张期间,舰上会有一段时间中断上网和电话服务,
      不允许舰上人与外界联系。
      
          通讯和发稿条件比我上舰前想像的还要困难。第一天,舰上就给每人设置了一
      个海军内部的电子邮件帐户,用于发稿、与外面联络和上因特网。电脑没有使用中
      文的软件,发中文稿和图片必须用附件方式。先在便携电脑上把文章或图片拷在软
      盘上,然后把软盘拿到海军系统的电脑上去发。
      
          通过海军的内部网络系统,发稿要快捷一些,但对我行不通。美国海军系统里
      无法确认新华社的收稿地址,发什么都退回来。因此,我只能通过因特网发稿。舰
      上上网通过卫星,加上航母24小时都在移动之中,有时候卫星信号不好,传输速度
      很慢。我每发一张图片、一篇文章,都要比别人耗费多得多的时间。战争紧张期间,
      或有重大消息,上网和打电话都受到舰上的控制。我有时既发中文、又发英文、又
      发图片,纵有三头六臂,也觉得不够用。有时候又累又困,而需要的网页迟迟不出
      来,焦急之下,我总是喃喃念叨:“上帝啊,杀了我吧。”在开始几天,我的稿件
      和图片都只好通过华盛顿分社技术室转入新华社系统。
      
          舰上有三个可以打出去、但不能打进来的公用卫星电话,但航母24小时在移动
      之中,电话经常没有信号,接通很困难,加上电话费很贵,通话很不方便。买一个
      20美元的电话卡,打北京大概只能讲5 分钟。
      
          不过,没有随军记者为这里的生活条件抱怨,毕竟这是在舰上。与长年累月生
      活在舰上的官兵不同,对我们来说,这只是一种难得的临时体验。与在这里服役的
      士兵相比,随军记者的条件显然好多了。士兵们吃饭、抽烟和洗衣服都得排队10至
      15分种左右。
      
          身处战争之中,随军记者也有一部分军事化生活。例如,舰上按尺寸为每人订
      做了一套防生化武器袭击的服装和防毒面具,并对大家进行了培训。舰上一般每星
      期都举行军事演习,内容包括防生化武器袭击、消防、“有人落水后的紧急集合”
      等。碰到军事演习,记者和水兵一样,不管你在舰上什么位置,必须在4 分钟之内
      到指定地点报到。不过,记者只需呆在指定位置,不需要和水兵一样戴上防护用具
      参加演习。
      
          虽然舰上对随军记者报道作了许多限制,但航母上的采访环境比我想像的要好。
      新闻官员上午9点半、下午6点半一天两次通报战况。采访上校以上官员和飞行员
      等需要通过新闻官安排和陪同,但记者可自由采访普通水兵。除限制区域外,也可
      在航母上自由走动。记者们抱怨比较多的是,飞行员是航母上飞往伊拉克作战的主
      要人员,限制采访对记者的工作很不利。
      
          舰第一天晚上,正好赶上7点到9点全舰进行防生物、化学和放射性武器袭击
      的演习。舰上戒备森严、舰员各司其职,给人以大战将临的感觉。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