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香蕉人
      
          “香蕉人”是用来形容那些接受了美国文化的中国人的词儿:面孔还是黄的,
      但心却是白的。从什么时候开始,石姗也成了一个香蕉人呢?
      
          她刚上小学第一学期的时候,有一天,东华回家早了一点,发现石姗正坐在
      沙发上看电视。“石姗,你的作业做了吗?”刚到美国的第一个月,与东华在华
      盛顿纪念碑合影。“做了。”“在哪呢?拿来我看看!”石姗磨磨蹭蹭,在书包
      里找了半天,却什么都拿不出来。“你到底放哪了?”东华着急地追问,石姗还
      是不说话。忽然,她打开门,咚咚地跑下了楼,东华追出去一看,这孩子竟然在
      翻腾院子里的大垃圾桶,她跟过去一看,石姗手里揉成一团的,不就是老师发的
      作业吗?“你为什么把作业给扔了?”“我看不懂,不会做……”不会做你为什
      么不问?你天天就是这样做作业的吗?“石姗垂下脑袋不说话了。
      
          东华可不罢休,她挟起石姗上了楼,关起门把她按在沙发上,毫不留情地给
      了她一顿痛打。石姗没有反抗,只是大声地哭着:“妈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
      不敢了……”
      
          那天晚上回到家,我发现石姗已经趴在床上睡着了,东华坐在她身边,泪痕
      犹湿,为她们母女俩,我说不出的心疼。该不该打孩子,是所有家长都会面对的
      一个难题,明知道不在美国刚上一年级的石姗,在学校饮水处喝水还得踮起脚。
      
          该打,不舍得打,但在特定的情境中却可能控制不住,其实一旦动手,父母
      就已经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同时陷入在失望、气愤和内疚的几重折磨之下。我们
      都知道,这孩子实在是不容易,面对全新的世界,她小小的心所经受的冲击和大
      人一样严重,却找不到表达和梳理的出口。她认识的第一个英文单词,是东华在
      到美国来的飞机上教的——“鼻子”。
      
          我们很快把她送进附近的小学,因为附近居住的拉美裔居民很多,这所学校
      用英文和西班牙文双语教学,这种双语教学是美国的时髦,促进文化融合,也让
      孩子从小多学一种语言。可对一句英文都不会的她来说,这种双语教学肯定会让
      她特别糊涂,不过,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上课的第一天她就出了两次洋相:老师按花名册点名,结果把她的姓和名读
      反了,她愣是想不到叫的是自己。下了课,跟着别的孩子去上厕所,门关上了,
      却不知道怎么打开,叫人也不敢叫,最后是从厕所门底下爬出来的。当时她头发
      剪得非常短,性格也很内向。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让大家按男女分组,她往女
      生堆里站,女生们都往外推她,跟她说:“男孩上那边去!”她不会发卷舌音,
      别的孩子就总是让她说“三”这个音,然后围着她哈哈大笑,可怜石姗还不明白
      为什么。
      
          幸好,美国小学低年级的功课很松,稀里糊涂过了半年,我趁假期替石姗报
      了一个英文班,几乎是突然地,她就懂得英文了。那种感觉可能很多学外语的人
      都经历过:眼前的世界,就像一块拼图一样,一下子连接在一起,变得清晰,能
      理解了。
      
          一年级下学期,她参加了学校的一次演出,我和东华都去看了,到现在我还
      记得那个戏的名字:《天掉下来了》。石姗在戏里作为朗诵人贯穿全场,我们坐
      在台下为她的英文鼓掌,却想不到,这孩子就此埋下了热爱戏剧的萌芽。我和东
      华再也没打过她,有时威胁一下,她就很小声地说:“打人犯法!”
      
          有点可笑,倒是事实,附近有一家人就是因为这个招来了警察,我自己是学
      法律的,可不想惹这个麻烦。那以后,石姗带回家的成绩册上,总是写着好几个
      A ,B 都很少见。美国的荣誉生相当于中国的“三好学生”,但美国的学校不是
      发一个奖状让你贴在家里,而是给一个可以贴在汽车后保险杠上的粘纸:“我的
      孩子是个荣誉生”,让家长开着车招摇过市。这也是中国和美国文化的一种不同
      吧,他们更鼓励张扬成功。
      
          石姗英文越来越流利,她却放弃了中文,除了到美国的第一年上了一阵中文
      学校之外,她再也没写过中文读写,到现在,全部中文水平只限于自己的名字。
      这成了她在东华面前的一个弱点,每当她劝东华学英文的时候,东华都会反问:
      “那你为什么不学中文?”石姗立即就没了话。
      
          东华万里迢迢从中国给她背来了手风琴,只要有空就逼着她练琴,可石姗对
      练琴却毫无兴趣,许多次都是眼含着泪花,最终东华不得不认输,手风琴被扔到
      角落里,最后捐了了事。
      
          而我的遗憾则是,小时候让她学自行车,摔了一跤,脚上剐出个大口子,当
      时也没钱上医院,买了一管清创药水冲冲了事,从此留下一块疤。带她去学游泳,
      最后也不了了之,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她东华特意从中国给女儿石姗背来手风琴,
      希望培养她对乐器的兴趣爱好。可是,石姗一点都不喜欢,练琴的事不了了之。
      会不会游泳。
      
          我们父女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身手矫健,热爱锻炼,她却天生平静,平
      时没事就是窝着看书。看书是好事,只是女儿没有继承我的长处,我不免感到有
      些遗憾。刚到美国不久,东华辅导石姗练习骑自行车。
      
          石姗小学快毕业的时候,老师留了一道特殊的作业:了解美国国歌的故事,
      写成一篇短文。她回家跟我讲,我说:“好啊!正好,我带你到那个国歌博物馆
      看看!”于是,那个周末,我和东华开车带石姗去了巴尔的摩。这个城市距华盛
      顿只有50公里,纪念馆就是用国歌的诞生地麦克亨利堡改建的。
      
          在展厅里,我指点着给石姗讲解:“这是那首歌词作者的像,打仗的时候他
      就被关在这个城堡里,早晨往窗户外面一看,城堡上面还飘着美国国旗,说明城
      堡还没有陷落,他特别激动,就写了一首诗,谱上曲子就是《星条旗永不落》,
      你们学校就是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命名的,现在你知道老师为什么给你们布
      置这个作业了吧?”我讲得眉飞色舞,石姗的小脸涨得红红的,听得非常专注,
      不过,我却突然觉得有点怪异:怎么回事,自己跑这里来给石姗进行美国爱国主
      义教育来了?“爸爸,讲啊!”
      
          “好,你看,这是当时城堡上升的美国国旗,当时还没那么多星呢,这是那
      首歌最早的草稿……我说,石姗,你知道中国国歌是什么吗?”“爸爸,不知道。”
      东华在背后扯了我一把,我想了想,却把话又咽了回去。
      
          看着石姗在展厅里认真仰望的小脸,我心想:完了,我拦不住这孩子,她早
      晚得变成个香蕉人。我们一直鼓励她好好学英文,读英文书,交英文朋友……却
      没有让她有机会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这是我们的愿望,不过,会不会再过一
      段时间,除了那些家常对话,我们和她之间就再没了别的共同语言?光阴荏苒,
      石姗一晃都大学毕业了,她没辜负我们对她学好英文的期待,英文比美国人都好。
      可是她不仅丢了中文,而且还丢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2005年夏天,我们力邀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儿回国度假,她已经好几年没回国
      了。我带着女儿游览名胜古迹,想趁机给她补补中国文化这一课。谁知道,她除
      了只接受风景和美食之外,却对许多文化内涵产生了反弹。
      
          第一天,我带她去参观毛泽东纪念堂。毛主席在她心中的印象肯定跟我有着
      天壤之别,不过毛泽东毕竟是一代伟人,应该让女儿有所了解。我们排了一个多
      小时的队才进了纪念堂的大门,本来有说有笑的石姗,忽然一脸的不高兴,我忙
      问她怎么了,她说:“刚才的英文注意事项只有三条,不能带包,不能带水,不
      能照相。为什么中文的注意事项就有那么多?”
      
          我明白了,刚才的中文注意事项除了上面那三条之外,还有什么不准大声喧
      哗,不准乱扔垃圾,不准随地吐痰……共有七八条之多,我已经习以为常了,可
      石姗却觉得那是对中国人的歧视,更让她不高兴的是,怎么中国人还自己歧视自
      己?我正好有了对她进行国情教育的机会,我说,不这样不行啊,如果对国内游
      客也只规定“三不”,后面那些不文明行为就可能发生。如果一视同仁,也给国
      外游客规定“八不”,那不让人家笑话吗。
      
          从纪念堂出来,我们到麦当劳用餐,石姗又问我,怎么大家吃完饭抬脚就走,
      都不自己收拾垃圾?我说,不错,当初引进麦当劳时就没立好这个规矩,我在上
      本书里还特意写了这件事,见了这么多媒体,谁也没把它当一回事。
      
          现在搞市场经济,提倡顾客是上帝,哪有让上帝收垃圾的?雇个人收垃圾,
      还解决就业了呢。作为穿梭于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我,自然十分理解女儿的困惑,
      我又何尝不是。那些出国前习以为常的东西,回过头再看,已经无法继续认同,
      稍加评论,便招来一片非议:“这个假洋鬼子!”连对国民性格有深刻批判的鲁
      迅都有如此偏见,何况普通百姓呢。
      
          下午,我们来到风景如画的颐和园,石姗忘了刚才的不愉快,兴致勃勃地四
      处拍照。谁知,导游一席话又让人感觉大煞风景。那个导游用手指着古老的红墙
      问大家,你们知不知道颐和园紫禁城墙上的瓦为什么是黄的?黄代表皇权,至高
      无上。
      
          那么,瓦下面压着的那层砖为什么是绿的呢?绿色代表草,即草民,天子管
      着草民,天经地义,如果绿色盖顶,那就天下大乱了。石姗望着旁边听得聚精会
      神的同胞们问我:“他们现在还这么认为吗?”我说,过去是,现在说不好。介
      绍完皇权与草民的关系,导游把大家领进礼品店,指着一个玉制的小龙似的工艺
      品介绍道,这是龙的一个儿子,叫鸱吻,专吃金银珠宝,毒蛇猛兽,光吃不拉,
      是个聚财的宝物,港台富商都专程跑来“请”一个回去,结果财源茂盛。
      
          导游边说边举起自己挂在脖子上的那个宝物,督促大家切莫错过良机,也赶
      紧“请”一个。石姗一转身出了礼品店,边走边说,光进不出,太自私了吧,人
      人都这么想,那社会成什么了。我跟在她后面连忙解释,兴趣爱好嘛,人活着还
      不能有点指望吗。
      
          “那也不能鼓励自私自利呀。”石姗还是不服气。一人难称百人心,导游的
      讲解还是博得不少人的赞赏。我不由得想起在华盛顿帮东华带团碰钉子的事,心
      说,今天要是让我讲,肯定又得招来非议,我真想告诉大家,颐和园并非慈禧太
      后挪用海军军费所建,她只是挪用了一些经费对颐和园进行了扩建和整修。她给
      北洋水师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比小日本的还先进,舰上还有外国专家 ,
      结果在黄海大战中还是被小日本战败。
      
          其中原因诸多,水师训练无素不乏原因之一,绝不是电影里描写的有人往炮
      弹里掺沙子,通敌搞破坏。历来骂李鸿章卖国的人多,知道他力排众议,改革开
      放的人少。真正毁大清的并非主张变法图强的康有为、梁启超,更不是在菜市口
      被斩首示众的谭嗣同等六君子,而是那帮天天高喊老佛爷万寿无疆的贪官污吏。
      如果慈禧当年助光绪皇帝维新变法,重用康梁,不仅照样可以继续垂帘听政,大
      清江山也不至于这么快就被推翻.
      
        --------
        梦远书城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